【看图】齐默尔曼唱片封面
第100集为Krystian Zimerman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145dux5re&width=500&height=375&auto=0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
这位封面的小提琴家,是KajaDanczowska,卡佳•丹莎芙丝卡(波兰人的名字太难读了,于是我简单粗暴地叫她卡佳姐)。为什么叫她姐姐呢?因为她比齐默尔曼大七岁。在波兰是人尽皆知的著名小提琴家,教育家,货真价实的克拉科夫音乐学院的教授。
Kaja Danczowska对于国内乐迷来说是挺陌生的一个名字,但是她的作品却不陌生。这要得益于她和齐默尔曼在1980年6月录制的弗兰克和齐曼诺夫斯基作品大碟。尤其是齐曼诺夫斯基的“神话”,被评为四星带花作品,两位波兰艺术家,演奏波兰音乐家的作品,其原汁原味大有舍我其谁的架势。
关于这个作品,有这样的乐评:
——卡佳•丹莎芙丝卡(Kaja Danczowska)为小提琴大师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入门子弟,技艺超群。她纯洁完美的音调,似乎超脱尘俗,加上齐默尔曼(Krystian Zimerman)的独具匠心伴奏,表现出的艺术遐思令人魂销难当。所有极尽挑剔之能的字眼,在这里变得毫无功能。
——齐叔叔和Kaja的合奏是含蓄而欣喜的,那种彼此的仰慕与默契,糅和进「弗兰克小提琴奏鸣曲」的旋律中,显得诗情画意。Kaja不愧为奥伊斯特拉赫的弟子。我真心爱这样的小提,当然还有齐叔。
——Szymanowski的唱片推薦,小奏的私房首選Kaja Danczowska,與Zimerman 在DG的《神話》錄音,端正扎實,結構的佈置均稱,有其經典地位,讓人惋惜為何DG 沒有好好經營這位女小提琴家,只留下曇花一現的這一片。
——卡佳生于1949年,七岁开始学习小提琴,九岁就登台演奏,11岁开始陆续获得一些大奖。她和齐默尔曼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有神童之誉,大学之前都是跟着同一个老师,她的老师是齐曼诺夫斯基专家Eugenia Umińska。带着一系列荣誉卡佳大学毕业了,和许多波兰艺术家一样她选择了留在自己的母校教书。从1972年开始,她在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两年制大师班就读,其后还就读于帕格尼尼专家Ruggiero Ricci的大师班。1976年她获得了伊丽莎白女王大奖赛的小提琴银奖,国际舞台上一颗新星冉冉升起了。
——关于他这个姐姐的故事,点击:http://www.douban.com/note/323911495/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本页所提及的CD的相关信息
*此为Philips 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Krystian Zimerman卷说明书
1956年出生于波兰扎布热,早年由父亲启蒙开始学习钢琴,1963年在卡托维治音乐院师从杨辛斯基(他也是齐玛曼唯一的老师),1975年赢得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第一名(他是一百一十八名参赛者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后开始在世界各地演出。1976年,阿图.鲁宾斯坦邀请齐玛曼到他位于巴黎的寓所给予宝贵的个人指导,对于齐玛曼未来的事业影响很大。没多久齐玛曼就得到与柏林爱乐及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合作的机会,1977年首在伦敦登台,1978年第一次赴美国明尼亚波里斯演出,曲目是萧邦第一号钢琴协奏曲。齐玛曼于同年在洛杉矶演出萧邦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后,被当地乐评人与年轻时期的约瑟夫.霍夫曼相提并论。齐玛曼在DG录下不少录音,包括独奏与协奏曲,与他合作过的指挥包括卡拉扬与伯恩斯坦。齐玛曼以诠演古典、浪漫时期的作品最受好评,他擅长演奏舒伯特、贝多芬、萧邦、葛利格、布拉姆斯与李斯特的作品。不过,齐玛曼近年也把曲目扩展到德布西、史特拉汶斯基、齐玛诺夫斯基与鲁托斯拉夫斯基等二十世纪作曲家的作品。
完美的化身
齐玛曼的音乐生涯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阶段,而从这些阶段正可看出一位年轻艺术家如何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从早期录音室录音,甚至1975年华沙萧邦大赛实况来看,早年齐玛曼的音乐诠释都以纯粹钢琴语言为基础,追求技巧精确、音色清晰无瑕。这种情形很容易造成且重视技巧而忽略内涵的印象(虽然齐玛曼的音乐不完全只*超人的技巧)。如果我的看法没有错,一知半解或一味追求音色是不值得鼓励的。从录音来审视齐玛曼各阶段的变化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却很有意义。
不断自我鞭策是齐玛曼之所以能在世界各地不断有演出机会与录制唱片的主因 ,他的行事都经过事前缜密的规画,并且在严格的自我要求下,广博涉猎各领域的 艺术风格。原则上,齐玛曼不同于那些号称随时拿得出三十首协奏曲、十五场独奏曲目的钢琴家,相反的,不管何种情况,齐玛曼对每年的演出场次都有一定节制 ,他要求每场都是最高水平,每首乐曲都经过精心准备,虽然曲目范围会因此无可 避免地变的比较狭窄。在自己工作室练琴时,追求完美的齐玛曼常用摄影机来监督自己(包括影与音)。他用现代科技帮助自己,透过自我反省检讨,使其艺术更臻完美,并借着内心自发的艺术目标使自己能更精准掌握对乐曲的诠释。
在维也纳音乐会现场录制的两首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里,齐玛曼的诠释相当小心护慎,音色有如水晶般透明清澈,在塑造乐曲坚实结构的前提下,审慎投入庄重的活力。演出并录制这两首协奏曲前,齐玛曼才刚与伯恩斯坦合作录制贝多芬第三、四、五号钢琴协奏曲(也是现场实况录音)。不幸的是,伯恩斯坦在1990年猝逝,两人不及完成全套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录音工作,而两位艺术家惺惺相惜的友情也因此被迫结束。齐玛曼先前没有尝试过指挥,但似乎受到伯恩斯坦逝世的影响,他毅然决定由自己担任指挥兼独奏,与维也纳爱乐完成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录音。齐玛曼自任指挥的一、二号钢琴协奏曲中,他熟练地掌控钢琴弹奏技巧,展现令人惊异的才能(1991年12月,齐玛曼时年三十五岁)。这两首协奏曲的录音是为了「纪念伦尼」(伯恩斯坦名字「雷奥纳德」的昵称)。指挥方面,齐玛曼有意延续伯恩斯坦一贯的风格,呈现与三首后期协奏曲同样的热情与张力,乐句间也特意地加入较多的弹性与即兴。
在伯恩斯坦指挥下,齐玛曼的布拉姆斯第二号钢琴协奏曲也有同样的效果。该曲于1984年10月在维也纳录制,同样也是现场实况录音。这次录音可为齐玛曼如何恣意挥洒弹奏技巧提供左证。齐玛曼的掌幅极宽,不但能无碍的弹奏出乐谱所要求的繁复音符,更能以优雅的方式让音符吟唱出来,这些正是他最擅长的。要令人赞叹的是,齐玛曼在弹奏快速的双音阶乐句时,同样也能将它们处理得很好。这次录音从一开场齐玛曼对法国号精确的响应开始,就显示出齐玛曼是个既能与乐团融合、又具有主导能力的布拉姆斯诠释者;这种至高的演奏境界过去不曾在钢琴协奏曲中出现过,尤其是在现场听众面前。
不管是从个别的音符、和声间精巧的平衡,乃至精准的音色控制来总体评析,我们可以把齐玛曼的琴艺与意大利钢琴家米开兰杰里(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相提并论。他们两人都有极度敏感的个性,曲目选拾与诠释上也有许多相通之处。例如:德布西二十四首前奏曲、萧邦F小调幼想曲和李斯特《死之舞》(Totentanze)中流露的能量和气质。无论从其表现的乐曲细节或整体演奏格局,齐玛曼的萧邦F小调幻想曲似乎想制造一个立即的整体印象。李斯特《死之舞》和德布西前奏曲(两册作品精选集)的演奏音色则是完美无瑕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乐曲所有细节,让每位听众印象深刻。
天性和气质使齐玛曼演奏李斯特辉煌技巧的主题时,并不会像祈弗拉(Gyorgy Cziffra)一样为讨好聆听者的感官而演奏出炫人耳目的火热。齐玛曼把李斯特这部变奏曲诠释成接连的哲学思考,款款描述关于人的冷与热、历史的光明与黑暗以及难逃毁灭的人类宿命,并把这些要素造成强大的音乐张力。音乐中的图像性、气息和温度都在齐玛曼的音乐逻辑性下被中和了,但音乐却毫不因为移除乐曲中的火爆气质而降低说服力。
在德布西的《前奏曲》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情形。齐玛曼并没有被《特耳菲的舞姬们》或淘气的《精灵之舞》迷昏了理智,也没有被最后一曲《烟火》(Feu d'artifice)弄得目眩神驰。我先前所描述,齐玛曼演奏时的清晰哲学理念在演奏印象派音乐时也是占上风的。齐玛曼的演奏艺术告诉我们,如何将勤奋不懈的工作转变成不朽的艺术成果。相形之下,他那些才华平庸的同辈一开始就企盼不切实际的至高境界,到头来却只停留在平庸等级。
谈到齐玛曼的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唱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提到他早期无瑕、智能且富含年轻节制力的降E小调诙谐曲Op.4。DG在1982年展开一顶庞大的布拉姆斯作品录音计画,时年二十六岁的齐玛曼受托负责演奏三首布拉姆斯钢琴奏鸣曲、叙事曲Op.10、为左手写的改编《夏康舞曲》、布拉姆斯自己改写的弦乐六重奏Op.18第二乐章钢琴版。显然地,齐玛曼在诠释这部表情丰富、尖锐激烈的诙谐曲时,既不妥协也不特意夸张。当年齐玛曼演奏萧邦时,年轻而严谨的特质同样发散在这部作品中。
1975年,齐玛曼终于以演奏萧邦得到音乐生涯的真正突破,也就是在华沙萧邦钢琴大赛中赢得首奖,虽然赛前他就已被普遍看好。他那光辉灿烂的技巧、令人折服的说服力和自然度,以及他在舞台上明朗可亲的人格,都极其杰出。然而他却永远谦虚而自信,发出不凡的智能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