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品】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Op.45)

2016-02-23 杨一天 每晚一张音乐CD



Brahms 1833-1897 

 Ein Deutsches Requiem 1869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乐中的特殊的地位,在于它不但是以德语演唱的(“德意志”在此有“德语的”及“德国的”双重意义)、唱词摆脱了传统的拉丁语经文的规范,而且精神上更富于人性,从天主教的神性转向自马丁·路德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新教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是 “德国的”)。勃拉姆斯是从 1857 年开始创作《德意志安魂曲》的、那年他才 24 岁。到 1861 年,安魂曲已经写了四个乐章。 1865 至 1866 年间,为纪念母亲的去世,勃拉姆斯增加了两个乐章。到 1868 年写出最后的一段音乐(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后,此曲才告完成,创作前后历时 11 年。最终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个乐章。勃拉姆斯是个虔诚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是他自己从路德翻译的旧约和新约圣经中关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选编缀而成的。由于勃拉姆斯极其熟悉《圣经》,唱词编来浑然一气,不落痕迹,只就文字来论,已是大手笔。他写的音乐和他挑选的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这里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没有奉献、赎罪、超拔的内容,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会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如果把这里的 “上帝”换成“信仰”二字,就有着更广泛的涵义。

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129mxjevz&width=500&height=375&auto=0

   说起德国、奥地利的古典音乐,人们常常会提到“3B”。这里的“3B”指的是三位姓氏以字母B开头的作曲家。前两位分别是我们大名鼎鼎的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最后一位便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die Romantik)中期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Hamburg),逝于维也纳(Wien),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勃拉姆斯7岁开始学习钢琴,19岁时成为小有名气的钢琴演奏师并进行旅行演出。1853年他作为匈牙利小提琴家Eduard Reményi的随从进行了一次演出旅行,在旅行到汉诺威的时候,他遇到了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然后又前往魏玛宫廷,在那里遇到了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在那次旅行之后,勃拉姆斯的作曲创作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

    勃拉姆斯刚刚三十岁时,他的艺术给人的印象已是有条不紊的古典式的完美。这位浪漫主义最后阶段的大作曲家,是在舒伯特(Franz Schubert)之后最接近古典时期(die Klassik)音乐家的精神的。勃拉姆斯始终坚持古典主义形式创作音乐,与他同辈的音乐家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接近贝多芬的理想,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能够重建真正的交响乐思维;勃拉姆斯的伟大艺术造诣使他的作品具有古典主义式的均衡,但人们会感觉到在这平静的均衡的背后隐藏着某种东西,隐藏着一种悲剧性的哲学,一种悲观主义(der Pessimismus)和舍身忍让的成熟世界观。

勃拉姆斯不仅创作了大量交响乐(die Sinfonie)作品,同时也谱写了优秀的室内乐(die Kammermusik)和声乐作品。提起他的声乐作品,人们往往最容易想到他的合唱曲《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这首曲子在德语合唱作品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乐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标题中的“德意志”(deutsch)包含了“德语的”和“德国的”双重意义:语言上,这部作品的唱词摆脱了传统拉丁语圣经经文的规范,而采用德语演唱;精神上,这部作品更富于人性,从天主教的神性转向自马丁·路德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新教的精神。

    最终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个乐章,七个乐章的标题分别为:1. “哀恸的人有福了”(Selig sind, die da Leid tragen);2. “因为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Denn alles Fleisch, es ist wie Gras);3. “耶和华阿,求你叫我晓得我身之终”(Herr, lehre doch mich);4. “万军之耶和华阿,你的居所何等可爱”(Wie lieblich sind Deine Wohnungen);5. “你们现在也是忧愁”(Ihr habt nun die Traurigkeit)6. “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Denn wir haben hie keine bleibende Statt);7. “从今以后,在主的恩泽中死亡的人有福了”(Selig sind die Toten, die in dem Herrn sterben)。《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是勃拉姆斯自己从路德翻译的旧约和新约圣经中关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选编缀而成的。由于他极其熟悉《圣经》,唱词编来浑然一气,不落痕迹;而他写的音乐和他挑选的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这里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没有奉献、赎罪、超拔的内容,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


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德意志安魂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139us4dnx&width=500&height=375&auto=0

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歌词

勃拉姆斯  编词  邹仲之  译

【说明】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97)的《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 / A German Requiem)》(Op.45)作于1850年代中期至1868年,由男中音、女高音、合唱队与乐队演出。标题内“德意志”仅指歌词采用德语而言,以别于以往用拉丁语演唱的安魂曲,勃拉姆斯更乐于将此作品称为《人类安魂曲(A Human Requiem)》。歌词系作曲家从《圣经》(德文译本)摘录汇编而成,在每段后的括弧内为其出自的《圣经》篇章。译者参考了王凌等译的《牧灵圣经》和香港思高圣经学会译的《圣经》,并引用了个别句子。此译文被收入邹仲之编译《欧洲声乐作品译文集(二)布兰诗歌——欧洲大型声乐作品名作选》(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出版)。

 

一、合唱队

悲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会得到安慰。

(马太福音5,4)

那含泪播种的人,必会含笑获享收成;他们边行边哭,出去播种耕耘;他们载欣载奔,回来背着禾捆。

(诗篇 126,5、6)

 

二、合唱队

凡人皆如草,他的美丽荣华,皆如草开放的花。草会枯萎,花随之凋谢。

(彼得前书1,24)

兄弟们,要耐心等待主来临。看,农人怎样期待大地的宝贵果实:用长久的耐心,直至时雨和晚雨到来①。你们也要耐心等待。

(雅各书5,7)

凡人皆如草,他的美丽荣华,皆如草开放的花。草会枯萎,花随之凋谢。但主的圣言永远长存。

(彼得前书1,24、25)

为主所解救的人将会归来,唱着歌回到锡安,永久的欢乐降临于他们头上:他们将获得快乐与欢欣,哀愁和悲叹将会逃遁。

(以赛亚书35,10)

 

三、男中音与合唱队

主,让我知道我的生命将在何时结束,还有多少时光剩余,这样我可知我是何等脆弱。看,你使我的岁月屈指可数,在你面前我的生命只是虚无。

所有人生的荣耀不过是浮华一场,人人在徒劳中行进,徒劳地焦思苦想:他积累的财富,不知谁将坐享。主,现在我还等待什么?你便是我的希望。

(诗篇39,4-7)

义人的灵魂在上帝手中,苦恼与他们无缘。

(智慧篇3,1)

 

四、合唱队

万军的主,你的居所多么亲切!我的灵魂渴望、仰慕主的庭院:我的心灵和肉体为永生的上帝欢呼。住在你的居所的人是有福的,他们一直、并永远把你赞颂。

(诗篇84,1、2;4)

 

五、女高音与合唱队

你们现在感到悲伤;但是我将再见到你们,那时你们的心灵会充满欢乐,无人能夺去你们的欢乐。

(约翰福音16,22)

如同孩子受母亲抚慰,我也要这般抚慰你们。

(以赛亚书66,13)

你们看,我劳苦不多,却得莫大安宁。

(耶稣智慧书51,27②)

我也要这般抚慰你们……

 

六、男中音与合唱队

我们在这里没有永久的城邑,我们寻求那将来的城邑。

(希伯来书13,14)

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奥秘:我们不会全部死去,但是当末日号角吹响,在瞬间,我们将全部改变。

当号角声响起,死者将复活,成为不朽,我们将会改变。

到那时,经上的话将得到应验:

在胜利中,死亡被吞噬了。死亡啊,你的毒刺在哪里?坟墓啊,你的胜利在哪里?

(哥林多前书 15,51、52、54、55)

啊,主,你堪受荣耀、尊贵和权能:你创造了万物,万物因你的愉悦而得创造,而得存在。

(启示录4,11)

 

七、合唱队

从今以后,凡在主内③死去的人是有福的。圣神说,让他们在劳苦之后安息吧,他们的功德与他们同在。

(启示录14,13)

 

① 时雨和晚雨为巴勒斯坦一带的雨季名称,分别发生在秋季和春季。

② 《耶稣智慧书》又称《便西拉智训》,为《圣经·旧约》外典中的一卷。

③ 指信仰上帝和耶稣基督。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157a72pqs&width=500&height=375&auto=0

布隆斯达特: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 Danmarks Radio - SymfoniOrkestret - KoncertKoret - Herbert Blomstedt + Sopran: Camilla Tilling + Baryton: Peter Mattei. © Danmarks Radio´ 布隆斯达特(Herbert Blomstedt,1927年7月11日— ),瑞典著名指挥家。出任过挪威奥斯陆爱乐乐团首席指挥、丹麦哥本哈根广播交响乐团指挥、瑞典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德国德累斯顿国家乐团音乐总监兼指挥等。



*聆听大熊指挥的《德意志安魂曲》请点击阅读原文


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导聆


        勃拉姆斯于1857年他24岁时开始构思创作《德语安魂曲》(中文常不恰当地译成《德意志安魂曲》)。音乐史上几乎所有的安魂曲作品,无论是勃拉姆斯这部作品之前之后的,一般都使用固定的拉丁文唱词和相似的作品结构,为天主教礼拜追思仪式而作。而在他的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完全摒弃了这个传统。 

        勃拉姆斯生于德国北部的汉堡,长于新教家庭,是个虔诚的新教徒。他从马丁•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中摘录经文编写成了这部安魂曲的歌词,将作品写成了对自己失去的亲人的纪念和个人的信念的表达。 

  勃拉姆斯的大半生是在号称“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度过。在他那个时代,莫扎特,贝多芬早已逝去,整个社会被享乐主义弥漫;浮华、夸张的所谓“浪漫”风气更渗入到艺术的各个角落。所以当勃拉姆斯的深刻信仰透过他一部又一部力作呈现出来时,所有的人们都震惊了。然而,人们往往被勃拉姆斯精湛的艺术造诣折服,却忘了深究这位大师音乐所载的内涵,以至于他有一次要特别指出:“很多人不知道,我们住在德国北部的人每天都渴望读圣经,不能一天不读圣经。就算是书房里不点灯,我也知道圣经摆在哪里。”就是这个信念使勃拉姆斯一生“不效法”并远离世俗,只为讨上帝的喜悦孜孜不倦。 

  马丁路德“魔鬼无权使用好音乐”的理念也被勃拉姆斯认同。勃拉姆斯并不是个富家子弟,相反,他出身于汉堡一个贫民的家庭,这反而令他从小就认清了虚伪浮华的真相。信仰使勃拉姆斯拥有了崇高的品味,他绝不向二流的东西低头。结果,艺术上的精益求精,或曰:为求体现那“永存的道”的严谨态度,使“十年磨一剑”成了勃拉姆斯的家常便饭。他著名的《第一钢琴三重奏》在脱稿三十七年后,又被推倒重来;其《第一交响乐》则写了十年;而这部《德意志安魂曲》乃是勃拉姆斯二十四岁那年动的笔。钻在维也纳的斗室中,他的草稿不是一张一张地撕,而是一本一本地扯!到1861年,安魂曲已经写了四个乐章。1865至1866年间,为悼念母亲的去世,又增加两个乐章。1868年又为女高音加写了一个新的乐章作为第五乐章,此曲才告完成。最终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个乐章。到全曲完工的那年,他已是三十五岁了,全曲创作历时11年。 

  整个《德意志安魂曲》就是勃拉姆斯生命的见证。至亲的亲友相继离世──特别是慈母和恩师舒曼的死──使他更痛切地经历了“死荫的幽谷”,也更亲切地体会到主耶稣的救恩。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德意志安魂曲》移去了传统安魂曲“愤怒的日子”“用火来审判世界”这类“战栗的”和“恐惧的”唱词;相反,上帝永生的应许带来的“没有人能夺去”的喜乐,则从乐曲的一开始,就被更多的强调。“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这永恒生命的信仰就是全曲的中心。 

  全曲大致分成两部分:第一至第三乐章为前半部分,第四至第七乐章为后半部分,中间以田园诗般的第四乐章分开。前半部分哀悼的情绪与后半部分慰藉与安宁之间,以第三乐章最后的赋格曲巧妙地完成过渡。第一乐章中不用小提琴,而用中、低音弦乐与竖琴极好地衬托宁静的哀伤,第二乐章中两个葬礼进行曲管弦乐部分的变化向众赞歌转化,第四乐章木管和圆号以温暖的音色融入合唱,以表达对将来世界更美好生活的渴望,都表现得极有特色。 

  由于勃拉姆斯极其熟悉《圣经》,唱词编来浑然一气,不落痕迹,只就文字来论,已是大手笔。他写的音乐和他挑选的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这里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没有奉献、赎罪、超拔的内容,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会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 

   

德中对照歌词 


  第一乐章 合唱 1. Selig sind, die da Leid tragen. Ziemlich lans 

  乐曲由低音大提琴奏出的宁静的引子开始。这个乐章弦乐部分只有大提琴和中提琴,没有用明亮的小提琴,以维持乐章平稳阴沉的气息。接着合唱队唱出,“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这个乐章的音乐非常俭朴而高贵,从阴森逐渐变得明媚,每次听到,都会感受那种直达心间的无限温情,和那种复活永生的应许所带来的期盼和喜悦。 

  Selig sind, die da Leid tragen; denn sie sollen getröstet werden. 

  Die mit Tränen säen, werden mit Freuden ernten. 

  Sie gehen hin und weinen und tragen edlen Samen und kommen mit Freuden und bringen ihre Garben.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太5:4)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地带禾捆回来!(诗126:5-6) 

  第二乐章 合唱 2. Denn Alles Fleisch 

  乐曲由萨拉班达舞曲风格的送葬进行曲开始。早于全曲首演14年前的1854年,当舒曼逃出精神病院跳入莱茵河被救起之后,在年青的勃拉姆斯陪伴安慰舒曼夫人克拉拉的日子里,他就拟下了这个乐章的初稿。乐章前部弥漫哀恸的情绪,葬礼进行曲重复之后,勃拉姆斯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有传统安魂曲中“愤怒的日子”中的那种悲壮美的音乐。在唱到“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的一句时,音乐好似一道宇宙中的圣光,伴随有力的定音故节奏,勃拉姆斯营造出全曲最激动人心的高潮。 

  Denn alles Fleisch es ist wie Gras und alle Herrlichkeit des Menschen wie des Grases Blumen. Das Gras ist verdorret und die Blume abgefallen. 

  So seid nun geduldig, lieben Brüder, bis auf die Zukunft des Herrn. Siehe, ein Ackermann wartet auf die köstliche Frucht der Erde und ist geduldig darüber, bis er empfahe den Morgenregen und Abendregen. 

  Aber des Herrn Wort bleibet in Ewigkeit. 

  Die Erlöseten des Herrn werden wiederkommen, und gen Zion kommen mit Jauchzen; Freude, ewige Freude wird über ihrem Haupte sein; Freude und Wonne werden sie ergreifen und Schmerz und Seufzen wird weg müssen. 

  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他的美荣都象草上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谢。(彼前1:24) 

  弟兄们哪,你们要忍耐,直到主来。看哪,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直到得了秋雨春雨。(雅5:7) 

  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彼前1:25) 

  并且耶和华救赎的民必归回,歌唱来到锡安;永乐必归到他们的头上;他们必得着欢喜快乐,忧愁叹息尽都逃避。(赛35:10) 

  第三乐章 男中音独唱与合唱 3. Herr, lehre doch mich 

  是与上帝的对话和虔敬的询问。似历经沧桑的男中音独唱以这句问话开始,“耶和华啊,求你叫我晓得我身之终,我的寿数几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长。”合唱和男中音独唱在乐章中对答,音乐在欢乐,慰藉和宁静中结束。 

  Herr, lehre doch mich, daß ein Ende mit mir haben muß, und mein Leben ein Ziel hat, und ich davon muß. 

  Siehe, meine Tage sind einer Hand breit vor dir, und mein Leben ist wie nichts vor dir. Ach, wie gar nichts sind alle Menschen, die doch so sicher leben. 

  Sie gehen daher wie ein Schemen, und machen ihnen viel vergebliche Unruhe; sie sammeln und wissen nicht wer es kriegen wird. 

  Nun Herr, wess soll ich mich trösten? Ich hoffe auf dich. 

  Der Gerechten Seelen sind in Gottes Hand und keine Qual rühret sie an. 

  耶和华啊,求你叫我晓得我身之终!我的寿数几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长! 

  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如同无有。各人最稳妥的时候,真是全然虚幻。 

  世人行动实系幻影。他们忙乱,真是枉然;积蓄财宝,不知将来有谁收取。 

  主啊,如今我等什么呢?我的指望在乎你!(诗39:4-7) 

  义人的灵魂在上帝手里,痛苦不能伤害他们。(所罗门智慧篇3:1,次经) 

  第四乐章 合唱 4. Wie lieblich sind Deine Wohnungen 

  是一曲温馨的如田园牧歌般的合唱,平和而动情,唱出了全曲的主题:“万军之耶和华啊,你的居所何等可爱。我羡慕渴想耶和华的院宇,我的心肠,我的肉体,向永生上帝呼吁。” 

  Wie lieblich sind deine Wohnungen, Herr Zebaoth! 

  Meine Seele verlanget und sehnet sich nach den Vorhöfen des Herrn; mein Leib und Seele freuen sich in dem lebendigen Gott. 

  Wohl denen, die in deinem Hause wohnen, die loben dich immerdar. 

  万军之耶和华啊,你的居所何等可爱! 

  我羡慕渴想耶和华的院宇;我的心肠,我的肉体向永生上帝呼吁。 

  如此住在你殿中的便为有福!他们仍要赞美你。(诗84:1,2,4) 

  第五乐章 女高音独唱与合唱 5. Ihr habt nun Traurigkeit 

  这个乐章是首演后几周补写的。这个乐章最后的唱词和音乐,无疑是作曲家对已故母亲的回忆。“母亲怎样安慰儿子,我就照样安慰你们……”。 

  Ihr habt nun Traurigkeit; aber ich will euch wieder sehen und euer Herz soll sich freuen und eure Freude soll niemand von euch nehmen. 

  Sehet mich an: Ich habe eine kleine Zeit Mühe und Arbeit gehabt und habe großen Trost funden. 

  Ich will euch trösten, wie Einen seine Mutter tröstet. 

  你们现在也是忧愁,但我要再见你们,你们的心就喜乐了;这喜乐也没有人能夺去。(约16:22) 

  你们亲眼看一看吧!我劳苦不多,却获得了最大的安宁。(德训篇51:35,次经) 

  母亲怎样安慰儿子,我就照样安慰你们;你们也必因耶路撒冷得安慰。(赛66:13) 

  第六乐章 男中音独唱与合唱 6. Denn Wir Haben hie keine bleibende Staat 

  这是全曲最激烈的乐章。当唱到“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主耶稣已战胜了死亡的信息被一段强有力的赋格音乐展现出来,音乐非常辉煌,如德国巴洛克时期合唱音乐大师亨德尔式的宏伟的合唱。 

  Denn wir haben hie keine bleibende Statt, sondern die zukünftige suchen wir. 

  Siehe, ich sage euch ein Geheimnis: Wir werden nicht alle entschlafen, wir werden aber alle verwandelt werden; 

  und dasselbige plötzlich, in einem Augenblick, zu der Zeit der letzten Posaune. Denn es wird die Posaune schallen, und die Toten werden auferstehen unverweslich, und wir werden verwandelt werden. 

  Dann wird erfüllet werden das Wort, das geschrieben steht: Der Tod ist verschlungen in den Sieg. 

  Tod, wo ist dein Stachel? Hölle, wo ist dein Sieg? 

  Herr, du bist würdig zu nehmen Preis und Ehre und Kraft; denn du hast alle Dinge erschaffen und durch deinen Willen haben sie das Wesen und sind geschaffen. 

  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来13:14) 

  我如今把一件奥秘的事告诉你们: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 

  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 

  这必朽坏的既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既变成不死的,那时经上所记“死被得胜吞灭”的话就应验了。 

  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林前15:51,52,54,55) 

  我们的主,我们的上帝,你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因为你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启4:11) 

  第七乐章 终曲合唱 7. Requiem_ Selig sind die Toten 

  乐曲平和,宁静,甜美。全曲的结束如全曲的开始那样的安详,让人感到是对无可回避的死亡的屈从和深深的安息。这最后乐章的开头也是第一乐章开头的那个“有福了”(Selig)。 

  Selig sind die Toten, die in dem Herrn sterben, von nun an. Ja der Geist spricht, daß sie ruhen von ihrer Arbeit; denn ihre Werke folgen ihnen nach. 

  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启14:13) 



博尔赫斯:德意志安魂曲 


       虽然他必杀我,我仍对他信赖。 ——《约伯记》十三章十五节(注释:《约伯记》十三章十五节为:“他必杀我;我虽无指望,然而我在他面前还要辩明我所行的。” )


  我名叫奥托·迪特里希·林德。我的一个祖先,克里斯托夫·林德,在决定住恩道夫战役胜利的骑兵冲锋时阵亡。我的外曾祖父,乌尔里克·福克尔,于1870年底在马歇诺森林中被法兰西狙击手冷枪打死;我的父亲,迪特里希·林德上尉,在1914年围攻那慕尔和两年后横渡多秒河的行动中屡建功勋。①至于我,我将因严刑拷打和残杀无辜的罪名被枪决。审理过程公正合理;我一开头就承认自己有罪。明天,当监狱的钟敲响九点时,我将接受死刑处决;我想起先辈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我已接近他们的阴影,在某种意义上说来,我就是他们。 

  ①值得注意的是叙述者略去了他最显赫的祖先,神学家和希伯来语言文化学家约翰尼斯·福克尔(1799—1846),此人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应用于基督教神学,他翻译的某些伪经遭到宇斯坦伯格的指责,但博得西洛和格塞米纳斯的赞赏。——原编者注 


  审理期间(幸好时间不长)我缄口不语;当时为自己申辩会干扰判决,并且显得怯懦。现在情况起了变化;在处决的前夕,我可以无所畏惧地畅所欲言。我井不要求宽恕,因为我根本无罪,但我希望得到理解。能听我表白的人就能理解德国的历史和世界未来的历史。我知道像我这样的情况目前虽然骇人听闻,不出多久将是微不足道的。明天我将死去,但我是未来几代人的象征。 

  我于1908年出生在马林贝格。对音乐和玄学的两种爱好,如今几乎遗忘,曾使我勇敢地、甚至怀着幸福感面对许多不幸的岁月。我不能一一举出有惠于我的人,但有两个名字不能不提,那就是勃拉姆斯①和叔本华。我也涉猎诗歌;在那些名字中我还想添上另一个伟大的日耳曼语系的名字——威廉·莎士比亚。以前我对神学感兴趣,但是叔本华以直截了当的道理使我永远偏离了这门奇妙的学科(以及基督教信仰);莎士比亚和勃拉姆斯的绚丽多彩的世界使我心醉神迷。那些高手的作品使别人击节叹赏、欣羡不已,也会使我这个可恶的人感到心灵的震撼。 

  ①勃拉姆斯(183—1897),继贝多芬之后的德国杰出作曲家,作品有四部交响乐和许多协奏曲、浪漫曲、室内乐、安魂曲。 


  1927年前后,尼采和施本格勒①闯进了我的生活。18世纪的一位作家说过,谁都不愿向同时代的人借鉴;我为了摆脱我预感压抑的影响,写了一篇题为《与施本格勒商榷》的文章,指出作家称之为具有浮士德特征的无可争辩的巨著并不是歌德的驳杂的诗剧②,而是一首两千年前写的诗;《论自然》。尽管如此,我对那位历史上的哲学家,对他的彻底的日耳曼尚武精神仍作了公正的评价。1929年,我加入了纳粹党。 

  ①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诗人。主要著作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查拉图斯特拉是古代波斯教的创始人,尼采借这个教主之口,说出自己的哲学思想,其中两个主要内容是“超人”和“万物永远还原”。尼采的思想从20世纪初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对不满现实探求新路的人起过积极作用,但也被德国纳粹分子利用来散布法西斯观点。施本格勒(1880—1936),德国哲学家,主要著作有《西方的没落》,宣扬宿命论历史形态学,预言西方文化发展中将出现“借撒主义”。德国纳粹政府欢迎他的观点,但他反对迫害犹太人。 

  ②别的国家像矿石或流星一样,自为自在地过着单纯的生活;德国是一面反映一切、包罗万象的镜子,是世界意识。歌德是那种世界范围的理解力的原型。我绝无非难他的意思,只是我看不出施本格勒论点中的浮士德式人物。——原注 


  我不想谈我在党内接受锻炼的年月。那些年月对我说来比许多别人要艰难得多,因为我虽然不乏勇气,但我缺少暴力的天赋。尽管这样,我明白我们处于一个新时代的边缘,这一时代,正如伊斯兰教或基督教创始时期,要求一批新人的出现。作为个别的人,我的同志们都使我厌恶;我试图说服自己,为了我们献身的崇高目的,我们并不是个别的人,但是说服不了。 

  神学家们断言,只要上帝的关怀离开我写字的右手一秒钟之久,这只手就顿时消失,仿佛被不发光的火焰烧掉一样。我却说谁都不能毫无理由地存在,毫无理由地喝一杯水或者掰开一个面包。每人的理由各各不同;我期待着那场考验我们信仰的无情的战争。我知道我将参加那场战争就够了。有时我担心英国和俄罗斯的怯懦会使我们失望。机遇或命运使我的未来完全改变:1939年3月1日傍晚,蒂尔西特①发生了骚乱,报上没有报导;在犹太教堂的后街,两颗枪弹穿过我的大腿,这条腿不得不锯掉②。几天后,我们的军队开进波希米尼;当汽笛齐鸣,宣布这一消息时,我正躺在医院里动弹不得,企图在叔本华的书里忘掉自己。一只硕大懒散的猫睡在窗槛上,正是我幻灭的命运的象征。 

  ①蒂尔西特,俄罗斯涅曼河畔城市,后曾改名为苏维埃斯克。 
  ②据说那次枪伤后果十分严重。——原编者注 


  我重新阅读了《附录与补遗》的第一卷,看到叔本华说一个人从出生的一刻起到死为止所能遭遇的一切都是由他本人事前决定的。因此,一切疏忽都经过深思熟虑,一切邂逅相遇都是事先约定,一切屈辱都是惩罚,一切失败都是神秘的胜利,一切死亡都是自尽。我们的不幸都是自找的想法是再好不过的宽慰;这种独特的神学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隐秘的旨意,奇妙地把我们同神混为一谈。我心想,是什么不为人知的意图使我找上那个傍晚,那些枪弹和那次截肢手术的呢?当然不是对战争的畏惧,这一点我很清楚;而是某些更深奥的东西。我终于自以为搞明白了。为一种宗教而死比终身弘扬它要简单得多;在以弗所与猛兽搏斗(不少默默无闻的殉道者这么做过)比做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①要轻松一些;一个人始终不渝的时间远远多于一次行动。战役和光荣是不难的;拉斯科尔尼科夫②的事业比拿破仑的更为艰巨。1941年2月7日,我被任命为塔尔诺维茨③集中营的副主任。 

  ①保罗,原名扫罗,早期反对基督教,皈依基督后积极宣扬基督教义,历尽磨难,于公元66年左右殉道,被罗马皇帝尼禄斩首。《圣经·新约》中《罗马书》、《哥林多书》、《加拉太书》、《提摩太书》、《腓利门书》、《希伯来书》等是保罗撰写的,保罗本人的事迹载于《圣经·新约》中《使徒行传》。 
  ②拉斯科尔尼科夫,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881)名著《罪与罚》中的主人公。作者通过主人公犯罪心理的描写,揭露了资产阶级所谓“强有力的个性”的反道德本质和“超人”哲学的破产,说明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 
  ③塔尔诺维茨,波兰卡托维兹省的城市,现名塔尔诺夫斯克山。 


  我并不喜欢这个职务;但是我克尽厥责,从不懈怠。懦夫在刀光剑影中露出真正面目;慈悲怜悯的人则在监狱和他人的痛苦中得到考验。纳粹主义本质上是道德问题,是弃旧图新,摆脱败坏的旧人成为新人的过程。在战场上长官的喝斥和士兵的杀喊声中,那种转变是稀松平常的事;在局促的囚室中情况就不一样,引人上当的恻隐之心往往用以前的温情来打动我们。我说怜悯不是没有理由的;查拉图斯特拉认为罪莫大于对出类拔萃的人表示怜悯。我承认当杰出的诗人大卫·耶路撒冷从勃雷斯劳转移到我们的集中营时,我几乎犯下那种罪孽。 
  这个人有五十岁。他身无长物,遭到迫害、否认和责骂,却把他的才能用于歌颂幸福。我记得艾伯特·塞格尔在《时间的诗》那部作品里把他同惠特曼①相提并论。这个比拟并不恰当;惠特曼以一种先期的、一般的甚至冷漠的方式歌颂宇宙;耶路撒冷却以细致的爱为每一件事物感到欢欣。他从不列举清单目录。我还能背诵那首名为《画虎大师杨子》的意味深长的诗篇的许多六音步诗行,仿佛一串串静悄悄的老虎横贯全诗。我也忘不了那首名为《罗森克兰茨对天使说》的独白,其中一个16世纪的伦敦高利贷者临死前还死乞白赖地为自己的过错辩护,并不怀疑他生活的隐秘理由是在一个债户(他只见过一面,已经记不清了)的心目中引起了夏洛克这个角色②的形象。大卫·耶路撒冷的眼神给人印象深刻,皮肤青黄,胡子几乎墨黑,尽管他属于那些邪恶可憎的北欧犹太人③,倒像是西班牙犹太人的后裔。我对他十分严厉;我不允许同情心和他的光荣使我软下心肠。多年来我弄懂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地狱的萌芽;一张脸、一句话、一个罗盘、一幅香烟广告,如果不能忘掉,就可能使人发狂。假如一个人念念不忘匈牙利地图的话,他岂不就成了疯子?我决定把那个原则应用于我们机构的纪律管理,终于……④1942年年底,耶路撒冷失去了理智;1943年3月五日,他自杀身亡⑤。 

  ①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主要诗集《草叶集》于1855年初版,以后不断重版,每版都有新诗补充,第九版共收诗三百八十三首。惠特曼的诗不受传统格律束缚,确立了自由诗的地位,对美国和欧洲诗歌的发展很有影响。 
  ②夏洛克,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放高利贷的犹太人。 
  ③北欧犹太人的原文是Ashkenazirn,区别于散居于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国家的犹太人Sefardi。Ashkenazim由Ashkenaz衍出,《圣经》译名为“亚实基拿”,是靠方舟躲过洪水的挪亚的后代,见《旧约·创世纪》十章三节及《历代志上》一章六节。 
  ④此处不得不删去几行。——原编者注 

  ⑤档案资料和塞格尔的作品中都找不到耶路撒冷这个名字。德国文学史上也没有记载。虽然如此,我并不认为这是个虚假的人物。根据奥托·迪特里希·林德的命令,塔尔诺维茨集中营折磨了许多犹太知识分子,包括女钢琴演奏家埃玛·罗森茨威格。“大卫·耶路撒冷”也许是好几个人的象征。文中说他于1943年3用1日去世;叙述此事的人于1939年3月1日在蒂尔西特受伤。——原编者注 


  我不知道耶路撒冷是否理解,如果是我毁灭了他,我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毁灭自己的恻隐之心。他在我眼里并不是一个人,甚至不是一个犹太人;他已经成为我灵魂中那个可憎的区域的象征。我同他一起受苦,一起死去,在某种意义上同他一起消失;因此我心如铁石,毫不容情。 

  与此同时,一场顺利的战争的伟大的日日夜夜在我们身边展开。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有一种近乎爱的感情。仿佛海洋突然就在近处,血液里有一种惊奇和兴奋。在那些年里,一切都不同;甚至梦的意境都不一样。(我也许从未完全幸福过,但众所周知,不幸需要失去的天堂。)人人都向往得到一个人所能获得的全部经验;人人都怕那无限的财富中有些许落空。但是我这一代人经历了一切,因为他们先得到了光荣,然后又遭到了失败。 

  1942年10月或门月,我的弟弟弗里德里克在埃及沙漠里,在阿拉曼第二次战役中阵亡;几个月后,一次空袭炸毁了我们老家的房屋;1943年年底,另一次空袭炸毁了我的实验室。在几大洲的围攻下,第三帝国正走向灭亡;它到处树敌,现在是干手所指,四面楚歌。当时发生了一件奇特的事,现在我认为我已懂得。我觉得我能喝干那杯苦酒,但是我在沉渣里尝到一种没有料到的滋味,神秘的、几近可怕的幸福的滋味。我试图寻找各种解释;但都不能使我满意。我想:失败使我高兴,因为我秘密地知道自己有罪,只有惩罚才能拯救我。我想:失败使我高兴,因为它是下场,而我已经非常疲倦。我想:失败使我高兴,因为它同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事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指责或痛惜一件孤零零的真正的事情是对整个世界的亵渎。我寻找种种理由,直到和真正的理由对上号。 
  据说人们生下来不是亚里士多德式,便是柏拉图式。这等于说,任何抽象性质的争辩都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论争的一个片断;古往今来,东南西北,姓名、方言、面孔可以改变,但主角是永远不变的。人民的历史也记载了隐秘的连续性。当阿尔米尼奥在沼泽地大败瓦罗的军团①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成了日耳曼帝国的先驱;翻译《圣经》的路德②没有料到他的目的是造成彻底消灭《圣经》的人民;1758年被一颗莫斯科人的枪弹杀死的克里斯托夫·林德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1914年的胜利作了准备;希特勒以为自己是为一个国家而奋斗,事实上他是为所有的国家,甚至为他所侵略和憎恶的国家而奋斗。他的自我也许不了解,但他的血液,他的意志知道这一点;世界由于犹太教,由于犹太教的毛病——对耶稣的信仰——而趋于死亡;我们用暴力和对剑的信仰来教导世界,那把剑如今在杀我们;我们好比那个建了一座迷宫结果自己困死在里面的巫师;也好比大卫,他审理一个隐掉名字的人,判了那人死刑,然后听到揭示:你就是那个人。不破不立,为了建立新秩序,必须摧毁许多东西;我们现在知道德国就是那些东西之一。我们付出了比我们生命更多的东西,我们付出了我们亲爱的国家的命运。让别人去诅咒、哭泣吧;我高兴的是我们的才干是完美无缺的。 


  ①阿尔米尼奥,古代日耳曼人的首领,于公元9年在沼泽地设伏大败罗马奥古斯都皇帝的将军瓦罗率领的军团。 
  ②路德(1483—1546),德国宗教改革家,用了十二年时间把《圣经》译成德文,文字通俗明了,对德国语言的统一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一个毫不通融的时代如今笼罩着世界。造就这个时代的是我们,已经成为时代牺牲品的我们。让英国当锤子,我们当砧子又有何妨?重要的是让暴力占统治地位,不能让基督徒的奴颜媚骨的怯懦得势。如果胜利、不公平、幸福不是为德国所设,那就让别的国家去享受吧。让天堂存在下去吧,即使我们的去处是地狱也无所谓。 

  我用镜子照照脸以便知道自己是谁,知道再过几小时当我面对自己的下场时如何动作。我的肉体也许会害怕;我却不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