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品】勃拉姆斯的经文歌《为什么》(Warum?)

2016-02-23 李皓 每晚一张音乐CD


    勃拉姆斯是德奥古典音乐传统中一朵硕大无朋的奇葩。他在浪漫主义风行的年代一路回溯到巴赫;他是舒曼眼中音乐的新希望,他是巴赫和贝多芬衣钵理所当然的继承人,他是无可救药的死硬保守派,却是勋伯格眼中“伟大的改革者”。对于这个巨大的矛盾体,也许只有一个属性大概是不会有什么异议的——苦逼老光棍。

    勃拉姆斯苦逼。他称呼自己”a profoundly melancholy man”。哪怕在可能是他最平静恬美的《第二交响曲》中,黑暗的阴影也随处可见;勃拉姆斯的老无关年龄,甚至也无关他那标志性的大胡子。哪怕是他青年时代狂放的钢琴奏鸣曲里,也仍然能听到一个老灵魂;勃拉姆斯同时也是个光棍,终生从未与任何异性建立过恋爱关系。他对年长自己十余岁的舒曼遗孀克拉拉的爱终其一生,但未有任何证据表明他采取过一丁点实际行动。

    在西方音乐史上的苦逼老光棍似乎并不少,贝多芬,布鲁克纳都算得上。但这两位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因:贝多芬是聋子,布鲁克纳是乡巴佬。然而勃拉姆斯却算得上是标准的帅富(身高167左右…),没留胡子前是个小白脸(见下图),早早便确立了自己的声名,光靠已出版作品的版税就能衣食无忧生活惬意,根本不像贝多芬一样需要为了生计创作。真不知道苦逼个什么…可见无缘无故的苦逼才是真正的苦逼啊。


 


经文歌《为什么》:苦逼的集大成

    1877年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面世后指挥家Vincenz Lachner疑惑地写信询问他为什么这样一首如夏天一般和煦的牧歌里却间或在低音铜管中蹦出一些“阴郁悲戚的声音”。勃拉姆斯回信说:

    “The first entrance of the trombones, that's mine, I can't get along without it. I must confess to you that I am a profoundly melancholy man, that black wings flap incessantly above us, and that in my output this symphony is followed—perhaps Alex Ross is the music critic of The New Yorker. not entirely by chance—by a little essay on the great "Warum?". I will send it to you if you don't know it. It throws the necessary sharp shadows across the lighthearted symphony and perhaps explains those trombones and timpani.”这里面提到的”Warum?”就是作品编号为Op.74 No.1的motet(经文歌)“Why is Light Given to Him That Is in Misery?” (Warum is das Licht gegeben dem Mühseligen)。

    这篇分为四个章节的经文歌是勃拉姆斯写过的最为篇幅宏伟的无伴奏合唱作品,同《德语安魂曲》一样由作曲家本人从德语基督教文本中选择唱词。而无论在歌词与音乐上,占据中心地位的都是乐曲的第一个章节,来自圣经《约伯记3:20-23》的诗句:


Warum ist das Licht gegeben dem Mühseligen,

受患难的人为何有光赐给他呢?

und das Leben den betrübten Herzen?

心中愁苦的人为何有生命赐给他呢?

Die des Todes warten und kommt nicht,

他们切望死,却不得死; 

und grüben ihn wohl aus dem Verborgenen;

求死,胜于求隐藏的珍宝。

Die sich fast freuen und sind fröhlich, daß sie das Grab bekommen.

他们寻见坟墓就快乐,极其欢喜。

Und dem Manne, deß Weg verborgen ist, und Gott vor ihm denselben bedecket.

人的道路既然遮隐,神又把他四面围困,为何有光赐给他呢?

 

    这是约伯绝望之极的哭号。他原本生活幸福,虔信上帝,然而上帝因为与撒旦打赌,故意降灾难在他身上,让他失去财产和子女,身染恶疾。在这样的情景下,约伯向上天发出如此的哀号和质问:”Warum?”



    这就是勃拉姆斯笔下的第一声”Warum”,相信只要听到了,就很难忘记。这是一声厉声长哭紧接着一句低声哀叹。它的前两个和弦流浪在主调之外,直到最后的d小和弦才找到回家的路。不同于常用的用上行旋律表现疑问的手法(舒曼《为什么》),勃拉姆斯笔下的Why是一个下行小三度。因为相较疑问,这更像是叹息。这两声Why在全曲总共出现四次,将曲子的三个诗节分成三个部分。

    而紧接着这声叹息的是女高的单音旋律:




    反复出现的上行跳进是顽固地望向苍天的目光。而以这样一个如此晦涩曲折的主题,勃拉姆斯竟以纯粹巴赫的手法写了一个严格对位的五部赋格:主题分别以d小调,a小调,e小调,b小调,升f小调在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女高声部五次出现。而随之一起出现的高度半音化的对题也同样保留着主题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的特点,但以下行为主,使得音响浓稠却均衡。

    随后生之苦涩一点点被渴望中的死之甜美冲淡,不时地被一声声Warum打断。直到最后一句“神又把他四面围困”以一句长达八小节的渐强逼出最后一声”Warum?! Warum…”久久不散。


Warum的回响——暮年勃拉姆斯


    这个苦逼得惊人的Warum也许算得上无伴奏合唱文献中极少出现的绝望之音,然而它却只是勃拉姆斯那似乎格外长的暮年时代的一个先声。而在晚期勃拉姆斯的作品中,我们屡屡能够在那些深秋的音乐里听到Warum的回响:


    1、《第四交响曲》




    2、《四首严肃的歌》之三——“啊,死亡,你是多么冷酷”


 

   3、 《间奏曲》Op.119, No.1

 

   还有一些其他下行双音:

    4、《悲剧序曲》


   

  5、《间奏曲》Op.116, No.4


    

   6、 Op.117, No.2


    7、《弦乐五重奏》Op.111第二乐章


   

    8、《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还有许多,不胜枚举。这些不同的下行跳进或者级进,就是一声长一声短的叹息。叹息,就是暮年勃拉姆斯的主旋律。


1、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4OTg5MTY4.html

2、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4NDUwMjYw.html

3、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uxW3O4F_ic/

4、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2ODQ5MzQw.html

5、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2OzO4PgCDoo/

6、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WK7SnqQ44g/

7、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VE8DVS45gI/

8、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5BtDukOV1w/ (10:00开始)


*谱例音响效果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