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录音】杜普蕾: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B. 191 Op. 104)

2016-02-25 每晚一张音乐CD



Antonin Dvorak,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B. 191 (Op. 104)

全曲共分三个标准乐章:

    第一乐章 快板, b小调转b大调,4/4拍子,约15分钟。本乐章采用了比较严格的奏鸣曲形式,宏伟壮丽的第一主题和忧伤感人的第二主题相互对应,充满对祖国的眷恋。

    第二乐章 不太慢的慢板,G大调,3/4拍子,三段体,约12分钟。 这可以说是从美国寄情于遥远的祖国的一首乡愁之歌, 也是充满了典型的波希米亚特色的伤感,是将大提琴这种 “会歌唱的乐器” 与作曲者抒情的天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十分杰出的乐章.

    第三乐章 中庸的快板 - 行板 - 活跃的快板,b小调转b大调,2/4拍子,约13分钟。 这是用自由的回旋曲形式写成的充满蓬勃生气的乐章,也是巧妙地运用黑人灵歌旋律和波希米亚民俗舞曲节奏,把德沃夏克音乐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乐曲。此乐章表现了作者回归故土时的欢悦心情。

    德沃夏克所留下的杰出作品中,交响乐和协奏曲一类的“无标题音乐” 明显多于歌剧和标题音乐,这种倾向对于他来说,越到晚年越为显著。如果拿他初期的钢琴协奏曲或中期的小提琴协奏曲,与这首大提琴协奏曲作一个比较,就会发现这首协奏曲不但在作曲手法上更为明确和熟练,而且在乐器法的运用,以及构成技法的自由性上,均有显著的进步,另外本曲在风格上也比以前更显示出富于表现力的个性。 可以不折不扣地说, 德沃夏克先天所具有的丰富的旋律性创意,和后天对古典音乐造型的探索,终于在这部作品中结成了丰硕的果实。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148ihfej9&width=500&height=375&auto=0



  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是继《新大陆交响曲》之后,晚年最重要的作品。而且还可以说,比起“新大陆”来,这首协奏曲是更真率、更诚恳的,其中饱含着作者本人更多、更深、更有质量的人生体验和复杂情感。三个乐章都笼罩在一个整体性的苍凉感之中。音乐是美丽的,却也饱经风霜,有一股烈士暮年的萧瑟之气,令人想起布拉姆斯的晚年作品。


1 Con in b, Op.104: 1. Allegro
2 Con in b, Op.104: 2. Adagio, Ma Non Troppo
3 Con in b, Op.104: 3. Finale. Allegro Moderato




点击阅读原文聆听


    德沃夏克在1895年创作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使它跻身于世界最伟大的协奏曲行列,德沃夏克的贡献是让歌唱性的乐器大提琴像小提琴或钢琴一样灵活多变,在一部大规模的交响乐作品中始终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当勃拉姆斯弹奏钢琴,和大提琴家罗伯特·豪斯曼一起演奏《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时,他感叹道:“要是我知道可以写作像这样一部的大提琴协奏曲,我自己也会写一首。” 

    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是由一个相当扩展的奏鸣曲形式写就的,它勇武激昂又具有史诗气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么一部雄伟的交响曲是由一把大提琴独奏复述出来的。德沃夏克在写作此曲的时候,应该想到了宽阔的钢琴和嘹亮的小提琴,但是他没有运用这交响乐器之中的“王”和“皇后”,而是想到了大提琴,想到了一条如何通往故乡波西米亚的道路,想到了一些在身边缓慢流淌的东西,——像他自身的躯体,带着弦琴的神——向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天地。德沃夏克找到了大提琴,担当起他全部的孤独和永久性的歌唱,就像巴赫找到了教堂管风琴,莫扎特找到了单簧管。初次听协奏曲,它的开头一个乐章很像是《自新大陆》的翻版,其实德沃夏克把《自新大陆》乐观的结束拿来作为协奏曲的开端。德沃夏克是太喜爱《自新大陆》了,他的喜爱是来自于故乡波西米亚的黑土地和带亚麻味的阳光。虽然继续留在美国担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的院长能享受年薪1.5万美元的待遇,德沃夏克仍心怡故乡,1895年5月完成《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时,他已经重新踏上了欧洲大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125tvaj9u&width=500&height=375&auto=0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评价,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都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大提琴协奏曲。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曾羡慕地说:“早知道大提琴协奏曲能写得这么优美动听,我早就提笔写一首。”勃拉姆斯还形容:“德沃夏克字纸篓中捡出来的旋律,都足以让我写一首交响曲。”

    德沃夏克创作这首大提琴协奏曲时,正值他旅居美国的最后一年,一如他最受欢迎的作品“新世界”一样,它融合了波西米亚民俗音乐与美国印地安、黑人灵歌的素材。德沃夏克在写作此曲的时候,应该想到了宽阔的钢琴和嘹亮的小提琴,但是他没有用它们,而是找到了忧伤感人的大提琴,承载起他全部思念和爱意。

 美国大提琴家林恩·哈雷尔曾经如此评价她:作曲家内心最深处的情感,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情怀,就藏在大提琴音乐里。德沃夏克选择了用大提琴来珍藏他的初恋,这里有他对一位故去女性的深深怀念。这真是一部非常、非常伟大的作品。



录音版本


  一直以来,优秀的大提琴协奏曲数量不多,因此世界上著名的大提琴家都热衷于演奏这部伟大的作品。大提琴教父卡萨尔斯在上世纪30年代就录制过这部作品,大提琴泰斗罗斯特罗波维奇从1969年开始一共4次灌录此曲,其版本成为发烧友必备的“标准版”。世界上一众大提琴名家朱里尼、付尼叶、杜普蕾、哈雷尔、马友友、皮亚蒂格尔斯基、席夫、斯塔克、托特里耶等,都有这部杰作的录音,可谓各显神通竞风流!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杜普蕾=怒放的生命


文\苏妍 


    我恨这副耳机,一片污浊。

    第一乐章 快板

    铜管乐器(我听着像圆号)的开篇拉开一扇宏大敞亮的幕布,杜普蕾以明艳的大提琴出场。没错,是明艳的,不是印象中大提琴略带污浊(鼻音)的高音,也不是混沌或者说厚重的低音,而是夹杂在配乐中的明艳,你可以一下子便认出那是大提琴的歌唱。音量的突然爆发,以及大提琴和弦的运用,使得这个乐章非常充满号召力,气势如虹,波涛滚滚,同时因为提琴的温淳音色,却也不是霸气,反倒是浓重的乡土气息,清新喜人。在一段抒情之后,大提琴的音色再次被强调,一连串的几个低音,带有足够张力的低音,然后接着转入高音,重复式的,杜普蕾的激情和绽放,在这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仿佛可以听到弓弦撕扯下杜普蕾那一同跳动的心脏。感觉杜普蕾的运弓也恰到好处,不算僵硬却厚重感十足。

    第二乐章 不太慢的慢板

    这章是德沃夏克的乡愁淋漓尽致的在琴弦见的挥洒,与上一章独奏和协奏的对抗不同,这章更像是在你唱我和,而那家乡就在看不到的彼岸,杜普蕾将女性的细腻绵长表现的可圈可点,音色间的凄美哀婉也足足的表现出了这份绵延不绝的思乡之情。

    第三乐章 中庸的快板

    在经历了宏大和哀愁两种类似极致的感情宣泄后,此乐章反倒像是一种释放,轻松略带欢快。与长笛的遥相呼应,更富有生命力,是向上的有穿透力的生命力,与乐队的配合也恰到好处,没有喧宾夺主,在彼此的沟通中,完成了一次美好的旅程。

    我其实是听德沃夏克的杜普蕾,才真正认识她的,而不是埃尔加。一个短暂的艺术生涯,却有辉煌的艺术成果,应该也是一种成功。在听她的演奏时,可以听到生命的张力,一个女性演奏家可能带来的所有的爆发,所以她非常适合演绎这种非理性化的,充满个人感情的作品。

    个人感觉,因为对作品了解不多,一般写这类文字的时候会阅读些其他的乐评,作为乐理和乐器演绎知识的一种补充。



演奏技术和演奏情绪的总体把握


文\李思聪


    这首属于德沃夏克最成熟期的作品,结构和曲式格外严谨,使整个协奏曲的轮廓更为严密;曲中也因使用较多主题,而产生多彩多姿的变化;在管弦乐编制中也增多铜管乐器,使音响格外丰沛。[注2]而这部协奏曲要求独奏者掌握宽阔音域的如歌演奏和各种不同幅度的揉弦技法,以及力度、音色上的变化来揭示深奥多层的内心世界,是大提琴作品中如歌演奏法方面最优秀的范例;同时在双音、八度连续双音和弦跳弓、泛音、颤音等各种演奏技巧上,对演奏者颇为苛刻。正因为作品构思巧妙,音响多彩,将独奏大提琴与交响乐队巧妙的配合,使乐器极富交响性,强烈的戏剧内涵。所以,本人在乐曲的演奏过程中,体会到独奏大提琴要完整地去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就必须深刻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特点及作者所体现的感情。这对于演奏者来说要具有一定的演奏技巧外,还需要足够的艺术修养去理解作品更深刻的内在情感,这也是演奏这一作品的难点之一。

第一乐章写作特点及演奏情绪

(一)第一主题

    第一乐章:(快板,b小调)4/4拍子。充满宽广的交响气息,双显示部结构,发展部较突出。乐章在最初几小节奠定了全曲的基本基调。由乐队演奏第一个呈示部。很快,主题的陈述便拥有较大的戏剧性转变,显示英雄气质;尤其是在第二个呈示部中,主题曲由独奏大提琴复述。(谱例1:略)这一主题在第一乐章中起着主导作用,其音调还成为终曲的基本主题,可以说是整个协奏曲的核心。音程如讲话般的音调,具有号召的感觉,又异常朴实。基于以上特点,本人认为第一部分A(87-109小节),演奏时要用宽弓,符点后面的十六分音符可适当放宽,随后并列的和弦要使三个音同时发出,而不是琶音式的演奏效果。而正是这一主题的主导作用,它也成为这首乐曲的灵魂所在,所以要将全身的力量集中在两手之上。使得这一主题充满爆发力,而不是显得过于虚浮。弓子要有下压的力量,并且要保持足够的长度。第二部分B(110-127小节)为发展性段落,十六分音符的旋律,伴奏部分运用舞曲性的节奏,具有蓬勃向上的情绪,在演奏时可用快速的分弓去演奏十六分音符上行的旋律,使节奏显得更稳健,而不应有轻浮感,充满戏曲性的激情。在这一部中分双手的力量一定要保持,而不是因为这一部分是十六分音符的旋律而因此力量减弱,相反更应有饱满的情绪,右手运弓也要稍长,给予弓子足够的压力。

(二)第二主题

    乐章第二主题情绪上迥然不同,感人的咏唱,真挚的旋律。充满抒情的温暖。是作者个人感情的流露。这一主题与前一主题有显著的对比,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如果说乐章的第一主题表现的是英雄的主题的话,那么,第二主题则是揭示作者内心的体验(谱例2:略)这一主题建立在D大调上,是第一次出现的抒情段落,有宁静的感觉。要演奏的自如、缠绵。这一主题与第一主题在情绪与演奏方面截然不同,它的旋律深情而宽广,充满温暖的气息,给人巨大的感动,本人在演奏过程中认为这一主题的演奏,柔弦与运弓尤为重要,柔弦速度不要太快,要充满深刻的感情将自身融入到这动人的旋律之中,右手运弓要慢些并注意运弓速度不要太快,适当加一些滑指,表现出惬意的感情和温暖的情绪。而这一主题也是整个作品的经典旋律,是对个人演奏技术和理解作品内涵的巨大挑战。

(三)结束部

    结束部分从192小节开始,逐渐向低音区下行,力度逐渐减弱显得沉重。不再因为英雄性的主题的对比而要使力度处于弱的(PP)的地位,相反地,第一次拥有乐队昂强烈的音响(ff),成为整个再现部的主宰。整个尾声是充满向上的激情,持续及强的力度,我认为在结束的演奏中,在乐队强烈音响的伴奏下,一定要用充满激情的感情去演奏,注意的是运弓一定要靠近琴码,持弓着力点,主要靠中指、无名指,用力较大,


第二乐章写作特点及演奏情绪

(一)第一段

    第二乐章:不过分的慢板,G大调,4/3拍子。乐章采用三段体形式,可以体会到乐章中洋溢着感伤的情怀。乐章基本主题的旋律宽广,流畅。G大调的调性和木管的配器,又为它添上一些田园风味.(  谱例3:略)这段怀念故国的思乡曲逐渐发展,并掀起小小的高超,最后又由单簧管吹出原曲调。本人在演奏过程中体会,演奏时要更注重情绪的对比性,由抒情、安详到三次上行的冲击一次比一次宽广,力度越来越强。所以演奏情绪要异常饱满,达到一个高潮点。体现出作者强烈的思乡感情。所以要按照作者的写作感情,情绪不同于第一乐章,如果说第一乐章是充满力量的,那么,这一乐章则是感伤的,在演奏时要注意把握住这一情绪,要注意内心的听觉,以用平静的心情去叙说出旋律,所以在颤指方面要求较为严格,即要放松,又要有一定的压力,要有磁性音响效果。

(二)中段

    乐章中段转入g小调,力度突然变强(ff),沉重的曲调同前一段形成对比。随后跟出第二个抒情主题,引自作者早在1887年写作的《四首歌曲》中一首题名为《别管我》的旋律。作者的初恋情人特别喜爱这支旋律,德沃夏克在这里引入这支曲调,虽然同他获悉初恋情人病重的沉重心情有关。(谱例4.5:略)我认为在演奏这个主题时,大提琴独奏要运用强奏的力度,音色上要深沉、坚定。并溶入忧伤之感,连续六连音的上下行分解和弦琶音织体,表达出内心的激情。弓子换弦要松弛,乐句要流畅,表现出沉痛的心情。切记不能表现的过于柔美。

(三)第三段

    第三段独奏大提琴以装饰奏的方式,使主题进行变奏。在逐渐加入各种乐器,音乐色彩更加绚烂后,进入短小的尾奏,而且渐渐的消失。第二乐章将大提琴这件乐器与作曲家抒情的天赋紧密结合起来,演奏者必须掌握音域宽广的如歌般的演奏,从各种不同角度所要求的发音以及丰满的揉弦,其中运弓的考究是演奏本乐章的关键,宽广,深沉的旋律要求必须用宽弓,运弓如气息一般,要连绵不能间断,才能体现出沉重,悲伤的感情。


第三乐章写作特点及演奏情绪

(一)第一主题

    第三乐章:中庸快板,B小调,2/4拍子,回旋曲式。在地三乐章中充满民族的节奏及旋律,具有典型的德沃夏克的创作特点。充满乐观向上的情绪及感染人的力量。

回旋曲的主部由两组旋律构成,(谱例6:略)由法国号开始,手法和第一乐章相似。在其他乐器逐渐发展后,再由独奏大提琴以完全的形态,强有力地再奏一次。回旋曲的后半主题,(谱例7:略)充满狂野、激烈的色彩,而后独奏大提琴就根据这一旋律展开,但把它化成咏叹调般的旋律。

(二)第一副题

    此副题 ( 谱例8:略)速度减慢后,情调变得非常抒情,之后返回回旋曲主题,并以相反的顺序再现主题,我认为这一主题与乐队配合的异常紧密,两条旋律线相互缠绕,所以在演奏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否则就会有喧宾夺主的反效果。

(三)第二副题

    第二副题 ( 谱例9略)这一副题也美的出奇,也让人产生新的感动,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处独奏大提琴与长笛互相配合。全曲在重返主题后进入尾奏。值的注意的是,第三乐章的尾声相当庞大,在处理上尤为注意,不能让人产生厌烦感,注意整体的把握。


演奏技巧及整体情绪把握

    在整个作品中,演奏者如果只注意到局部段落技巧表现的话,而忽乐章的整体性,那么极易演奏的比较松散。为使全乐章整体情绪得到保持,演奏者应把各段落间演奏得更紧凑些,把各个局部统一在全乐章的基本情绪中和速度的总脉络中,这是达到完整演奏全乐章的关键。此外,还要注意作品整体的情绪,这也把握此作品的关键所在。

结 语

    德沃夏克的这部作品,是音乐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作品旋律非常适合大提琴乐器的表现。具有强烈的民族感和热情奔放的情感。为适应这种特点,在演奏情绪方面更应该突出把握其宽广的音域,感人的旋律,所以在情绪的把握上尤为重要,而技术是要为情绪服务的,来体现作品的交响性。来打动听者的内心世界。不应特别突出技巧问题,而要重视情绪的表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