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本智实丨中国首演丨交响梦情人丨凡尔赛玫瑰丨穆辛弟子丨捷杰耶夫师妹

2016-03-22 逝如整理 每晚一张音乐CD









西本智实(Tomomi Nishimoto),大阪市人,1970年生。年幼学习古典芭蕾和钢琴。大阪音乐大学作曲科毕业后,留学俄罗斯国立圣彼德堡音乐学院。师从Viktor Fedotov 和 Ilya Moussin。1998年,指挥京都交响乐团初次亮相。2002年起担任Bolshoi交响乐团(波修瓦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很多人看到这种简介就一条而过了,我们不能这样,因为这里面包含了很多学问。比如 Ilya Moussin,西本的这位老师,我们曾在【西方音乐评论】公众号里介绍过。如图:






   徐志廉老师这篇文字非常棒,大家一定要读读。关于Moussin,他的学生,我们知道很多。比如尤里·泰米尔康诺夫、瓦列里·捷吉耶夫(Valery Gergiev,人送外号:姐夫)、谢苗·比奇科夫。这里我们就不在废话,大家直接读这篇文章吧。西本还有个老师,而且排在穆辛前面,Viktor Fedotov是谁?我查了下,原来是芭蕾老师……这个咱不懂,就不介绍了。不过这也是个两点,西本会芭蕾啊!有谁看过她跳没?我找了半天——没找到!从她指挥的风姿中,感受下芭蕾的功底吧!




不知道指挥《天鹅湖》会不会因为会芭蕾而感觉不同?

下面我们就跟着西本智实来聆听几首交响作品。



   据说西本智实曾把同门师兄捷吉耶夫鼓励她的说话——“迈向成功!”写在行事历的第一页上,以警醒自己。西本也曾说
“于我而言,成功就是做到我所坚信的事,也就是证明女性也能当优秀的指挥家。”




    说道女指挥家,据说世界上第一位女性指挥家,要数娜迪亚·布朗热(Nadia Boulanger),比男性指挥要晚一百多年。为什么是第一呢?因为她第一位指挥伦敦黄金爱乐乐团的完整音乐会。这位女艺术家,我们在妇女节的时候介绍过,参见:在女性的节日里聆听缪斯们的歌唱吧!——向您介绍音乐史上不可忽视的十位女音乐家!但当时主要是介绍了妹妹莉莉·布朗热,的确莉莉在作曲方面的天赋不是姐姐能比的,但姐姐在音乐教育和指挥方面的才华,也可以说举世瞩目。可以参考张昊先生的这篇文字,以及张帆的关于娜迪亚的硕士论文。



你知道哪个是莉莉?哪个是娜迪亚吗?去读读妇女节的文章吧!



    西本因为自己的女性身份和男性化的指挥打扮,当然特别是才华和颜值,吸引到无数的乐迷。被女性乐迷们称为“古典界的Oscar殿下” (Oscar是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中的主角,是一个作男装打扮的女性)。





《交响情人梦》的男主角据说以西本智实为原型


资料:《交响情人梦》的千秋真一原型便是西本智实,同样是神话般的年轻指挥,同样是搁置了成为指挥的愿望多年,同样是在音乐大学学习,本科学习的专业都不是指挥,同样是在专长之外还有技艺(千秋:小提琴;西本:芭蕾)同样是很小的时候就将目光投向海外,同样是在被外来指挥大师相中,同样是本科毕业后出国留学,连飞机恐惧症的设定都一样(据说西本有飞机恐惧症,不过应该没什么严重症状,至少不影响她到处飞)。


交响情人梦最终乐章(前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01699etw4&width=500&height=375&auto=0


    对古典乐迷而言,有了交响乐的搭配,再无聊的日剧,似乎也有了点看头,不知道这样的日剧有多少,似乎值得挖掘一下。日本人很爱把青少年的教化安插到影视漫画之中,比如《足球小子》、《灌篮高手》是培养体育爱好的,比如《机器猫》、《铁臂阿童木》是培养科技爱好,比如《圣斗士星矢》则是培养对古希腊文明的喜爱,类似这种《交响情人梦》,很显然就是培养音乐的热爱了。这一点,其实我一直觉得值得咱们学习。接下来文明来看看西本的真正实力吧!来听听他指挥的交响乐作品!


西本智实 指挥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四乐章

Dvorák: Symphony No.9 in E minor, Op.95

 "From the New World" - 4. Allegro con fuoco

布达佩斯爱乐乐团 Budapest Philharmonic Orchestra 

2008年10月21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18797ytab&width=500&height=375&auto=0


   的确不看现场或者视频,很难感受到指挥的魅力所在。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四乐章,是我们不能更熟悉的作品了。关于这部作品的标题,其实有个段子。有的时候我们发现会被称作“自新大陆”,又有的时候称作“自新世界”,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自“自新世界”,另一个是含糊其辞的“自新大陆”,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据指挥家李德伦先生介绍,五十年代初,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德沃夏克是其中之一。中国响应号召,决定演出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当时中国志愿军正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军作战,美国被当做世界人民的头号敌人。解放初期人们常用“新社会”、“旧社会”、“新世界”、“旧世界”来作今昔对比。当此之时演出《第九交响曲》,副题的“新世界”很有美化敌人之嫌,主事者便搞了个文字游戏,换成了“新大陆”,从那以后,“新大陆交响曲”这个名称便在中国流传下来。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以避一时之讳的“新大陆”一直沿用,许多很严肃的正式出版物上还在使用这个假的、错误的曲名,李德伦先生认为应该纠正。西本曾说,“女指挥相较于男指挥最大的不足应该就在体力上”,如果说体力是指针对大型作品而言,那么西本指挥的《自新大陆》,在第四乐章时表现的精力充沛,丝毫不亚于男指挥。我们来比较下其他大家的指挥。

切利:

索尔蒂:

伯恩斯坦:卡拉扬:

朱里尼:


西本智实指挥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第三乐章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1802t9q97&width=500&height=375&auto=0


    柴可夫斯基的《悲怆》第三乐章有短文字说明:“第三乐章:热烈地,音乐用极快的速度对过去自己曾经的奋斗,如同一场轰轰烈烈的人生。”《悲怆》交响曲于1893年10月28日在圣彼得堡首演,作者亲自指挥,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自此9天之后,作者不幸与世长辞,《悲怆》因此也就成了老柴的天鹅之歌。就作品本身所要体现的“悲怆(Pathetic)”的情绪而言,老柴曾说明:“这部交响曲的构图归根结底是‘生活’。第一部分是激情冲动、自信、渴望行动,必须简短(末乐章是‘死亡’——崩溃的结果)。第二部分是‘爱情’,第三部分是‘失望’,第四乐章结束是逐渐消失(也要简短)。”西本指挥的第三乐章(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子),就曲式而言是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省略了展开部的奏鸣曲式。以谐谑曲塔兰特拉舞曲主题开始,轻快、活泼,与之抗衡的,是进行曲性质的副部。前者动荡不安,后者雄健有力。它越走越近,越来越响,冷对一切。谐谑主题低语般的伴奏,使进行曲中隐含有恐惧。再现时,副部进一步发展为凯旋曲式的进行曲。结尾中,乐队以强有力的全奏表现出胜利的欢腾,形成巨大的高潮——狂怒的高潮不是胜利,而是轰然坍圮。从西本的指挥中,感觉她对作品的处理在整体的张力上可能还缺乏游刃有余的控制力,只能说比较好的完成了作品,不出明显瑕疵,但就激情和对老柴的理解而言,我个人感觉,不及上面指挥的《新大陆》,特别是指挥的力度有点不符合我对老柴这部作品的一般理解。西本的指挥手势似乎也可能更简练一些,有些姿势的确不仅不干脆,而且有些拖泥带水,乐手们接受起来也不是那么直接。就这两段视频展现的西本而言,她在表现力上可能还是不太如世界级指挥大师那么令人激动人心,因为西本已经在她的年龄做得够出色,所以我们也期待西本能够再接再厉,真正成为天下闻名的世界级大师!我们来比较下其他人的第三乐章:

福特文格勒:

穆蒂:

卡拉扬:


最后是个好消息,西本智实要来中国演出了!




中国,不见不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