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贺福初院士重磅推荐《机器崛起》

2017-05-20 贺福初 德先生



编者注:2017年5月27日至28日,由机器之心 SYNCED 主办的 2017 全球智能机器峰会(GMIS 2017)就将在北京朝阳区898创新空间正式召开。大会期间,机械工业出版社携手中国自动化学会与德先生现场举行《机器崛起》新书试读会,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德先生后台回复“GMIS门票”,将有机会免赢取2017GMIS双日票!ps.文末附上期GMIS双日票获得者名单!


《机器崛起(Rise of the Machines)》一书是《麻省理工技术评论》、《君子》、《财富》杂志评定的2016年最佳书籍之一。书中,作者分三个阶段讲述了控制论的发展历程:最先用人类的思维去改造机器,即研究拟人化的机器,在体能和智能上要超越人类;接着用机械化理论控制、改造并重塑人类,认为思维也是一种机器,有规律可循,可按照改造机器人的方式改造人类身体;最后用机器改造环境,可构建美好的梦幻空间、虚拟世界、虚拟现实,无法律约束,无政府管制。2016年,本书一经出版,便得到了众多国际主流学者及媒体的高度评价。


中科院自动化所王飞跃教授的主导下,书稿中文版已完成翻译并将于近期正式发售。德先生作为《机器崛起》的官方宣传平台,后期将持续为大家奉上该书的扩展阅读以及推荐序等相关文章。本文是贺福初院士为《机器崛起》一书所著推荐序以及各路大咖的精彩书评,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德先生。


Thomas Rid,《机器崛起》作者


 贺福初: 《机器崛起》推荐序


2016年5月,美国国防部发布意向通知书,宣布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National Network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的第12家制造创新机构——“先进组织生物制备制造创新机构(Advanced Tissue Biofabrication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Institute,ATB-MII)”即将开启竞标。6月,白宫办公室发表题为“Obama Administration Announces Key Actions to Reduce the Organ Waiting List”的情况说明书,正式提出将投资1.6亿美元建设ATB-MII以研发那些可被用于修理或替换人体细胞或组织的下一代制造技术,从而在未来的某天可以实现器官替换,延长甚至扩展人体机能。

 

ATB-MII


关于替换人体老旧或破损器官以修复或扩展人类体能的想法,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时已有讨论。20世纪50年代美苏在太空领域激烈的军备竞争极大地引发了科学家们对于“如何改造人类身体以使其适应恶劣的深海或太空环境”问题的思考。由此衍生出了60年代早期大众对于“生控体系统(cybernetic organism)”简称“赛博格(cyborg)”的狂热关注。1965年D.S. Halacy出版了《赛博格》一书,开篇即探讨了“人是什么”的主题,甚至描绘了在技术驱动下人类向“超人”的演化。7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在越战中严重受伤的美国士兵被送回国内,这一想法再度升温,研发可被用于修理、扩展、再生或模拟组织或器官机能甚至替代人体器官或躯体成为众多科技发烧友的探讨热点。

不管是在战争还是和平期间,借助新方法、新技术、新工具的出现拓展、修复甚至再生人体机能,一直是军事、经济以及科学领域长期探讨的一个问题,源头往往可追溯至1948年维纳划时代的巨著《控制论》的诞生。维纳的《控制论》有一个副标题,“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但是这两个“控制”却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此处不做过多的讨论。而《机器崛起》这本书,也有一个副标题“一段遗失的控制论历史”。作者Thomas Rid从“赛博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想法是从哪儿来的”这两个问题着手,试图为“控制论”之于人类科技发展进程的重大意义正名。在整个控制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初,控制论学者们借助大脑思维的方式来理解机器;随后,这一情景发生了改变,随着马尔茨《心理控制论》一书的出版,人们开始像理解机器一样理解自身,期待通过改编自身“内置的成功机制”,以使得“自动地在正确的方向上引导自己实现既定的目标”。既然人可以视作一台机器,而且人是智能的,为何不能让机器也拥有智能?这一想法,这极大地促进了原意为“使得机器获得智能”的人工智能的研究。

 

在Rid的笔下,《控制论》这门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学科,在不同领域专家的推动下,不停地变换其形态以塑造我们对新技术的理解。就像书中所要表达的,“控制论”这一学科留给后世的遗产,无法估量,人工智能也只能是其冰山一角。相当程度上,今日之机器人、人工智能、VR、互联网,都属于旧日之《控制论》的研究范畴。在本书作者看来,这也是第一部揭开美国军方之智能科学与技术前进发展历程的记录式的著作

 

书籍的最后,作者别开生面的指出,当前阶段,机器已然开始陨落。这与本书的书名《机器崛起》是否矛盾?一方面,不管是《经济学人》声称即将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3D打印技术,还是在生物医学中得到重要应用的医用机器人,亦或是再次风靡的各种VR设备,都让更多的机器走入了千家万户。另一方面,正如自动化所王飞跃研究员所说,随着赛博空间已经成为与我们的现实物理空间平行的一个重要空间,赛博空间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社会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中,输入敌我双方态势数据,通过软件定义的战争的计算与评估即可得出战争的结果,这必将使得物理空间中的战争和机器减少,而赛博空间中软件定义的战争却将硝烟四起。

 

七十年前,机器是发生在物理空间中的英吉利海峡之战的主角,机器在战争中崛起;七十年后,战争本身将发生在赛博空间这一存在于机器内部的世界里,战争在机器中卷土重来。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阅读本书,你将对未来窥得一二。


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贺福初




《麻省理工技术评论》、《君子》、《财富》杂志评定的2016年最佳书籍之一


入选“2017年度最激动人心之科学著作”的决选名单


精彩书评


孙优贤,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近两年来,随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再次崛起,我们不时会听到“机器代替人”“人工智能毁灭人类”等偏激言论。历史上每一种新科技的出现,都曾带给人类希望,也曾令人类惶恐。60年前的自动化如此,今天的人工智能亦如此。本书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雷达、自动化、赛博格、虚拟空间、赛博战等主题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今日之智能科技是如何从《控制论》这本自动化的经典之作走近我们身边的。这是一部具有历史深度的图书,更是一部启发思考未来人与机器关系的书。

 

桂卫华,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然迈入开放、联通、智能的后工业化网络时代。本书以清晰的脉络向读者展示,70年来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时代的科技经历了怎样的曲折。鲜有一本著作能将科技的发展历程描述得如此生动且深刻。

 

吴甘沙,驭势科技CEO:

回看人工智能的三生三世,少有人知道,在给“机器智能”命名的那场启蒙争论中,控制论(Cybernetics)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曾并列候选。如果控制论胜出,今天的技术和商业话语体系将完全不同。即使这样,“赛博”(cyber)还是在数字社会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暗含控制论精髓的强化学习甚至比当时胜出的符号和逻辑主义还要火爆。本书细致还原了机器智能发展的另一条主线:始于战争,归于战争,期间“控制和反馈”延展到了从数字空间到原子世界的每一个决策中。要补全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必读这本书。

 

杨静,新智元创始人:

过去的20世纪,人类的世界观是由科学家主导的。维纳无疑是引领自动化领域与人工智能方法论的一代宗师,在《控制论》发表70年之际,回溯控制论思想对计算机技术、战争指挥与控制理论的影响,意义尤其重大。在人、机器与精神三者的关系层面,《机器崛起》一书进行了终极追问。人控制机器—机器控制人—精神控制机器,是否能形成最终的逻辑闭环,还有待科学界与思想界的继续探索。期待中国在21世纪也能出现维纳这样不朽的思想者。

 

凯文·凯利,《连线》杂志创始人、《技术想要什么》和《必然》的作者:

一个共同的主题连接了战争机器、计算机网络、社会媒体、无所不在的监视器和虚拟现实。50年来,相同的人和同样的思想穿梭在由“cyber”这一词根联合起来的新发明中,如赛博空间(cyberspace)和控制论(cybernetics)。阅读这段惊人的历史,你会顿悟并发出惊叹:“啊!原来是这样!”

 

马丁·福特,《机器人时代》的作者:

《机器崛起》是一段引人入胜的控制论历史,也是由类似于维纳的梦想家们谱写的历史。是维纳,首先设想了能够复制人类思维能力之机器的潜力和危险。

 

彼得·沃伦·辛格,美国现代战争专家:

《机器崛起》不仅是一段有着深刻见解的控制论历史,同时也是一段与20世纪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同行的迷人旅程,这些思想家们,包括科技巨头、古怪的数学家、科幻小说作家和反主流文化大使,塑造了我们理解机器和我们自身的方式。

 

迈克尔·海登,美国中央情报局和美国国家安全局原负责人:

有时最重要的事情总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至少这是我自《机器崛起》一书中获得的领悟。托马斯·瑞德的这本书巧妙融合了作家之艺术性、历史学家之严谨性以及哲学家之敏感性。《机器崛起》揭露了“赛博事物”如何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生活之方方面面产生真正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是精神食粮,更是一场思维盛宴。

 

罗伯特·李,前美国空军赛博战作战人员:

每个我认识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它将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大卫·欧蒙德爵士,英国政府前安全和情报协调专员、“月光谜案”袭击发生时恰任英国情报机构政府通信总局主任:

托马斯·瑞德引人入胜地为我们描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控制论这一关于机器的理论是如何在半个世纪后开始煽动无政府主义和战争的。现在,感谢他广泛且深入的研究,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阅读到了有关“月光谜案”(国家之间首次大型网络攻击)的真实情况。本书为历史学家和记者们设定了一种新的叙事标准。

 

戈登·柯雷拉,英国广播公司(BBC)安全事务记者、《拦截》的作者:

《机器崛起》一书极富原创性,行文引人入胜且话题深刻热门。这本书是关于我们对机器人和计算机的希望及恐惧之情的重现。托马斯·瑞德以一种出人意料但又平易近人的方式巧妙地将技术创新、社会变革及大众文化编织在了一起。

 

汤姆·查特菲尔德,《活出这本书》的作者:

 技术既明确又超出了我们对未来的希望;它会变形并脱离我们的控制。托马斯·瑞德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技术神话交织塑造的迷梦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与机器的关系以及通过机器维持的关系,不仅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也造就了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在机器时代人类的恐惧和梦幻境地中,很难找到一本更好的书来作为我们的向导。

 

《柯克斯书评》:

本书观点独特新颖,包含了才华横溢的思考者与才华平平的思考者(他们通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也偶尔能正确地预知未来)如何看待机器与人类日渐紧密的融合……叙述精湛。

 

布鲁斯·斯特林,《新科学家》杂志:

每一章节都如同一扇自动玻璃门般优雅地打开……一本有思想、给人以启迪的书……一部糅合了历史学、媒介分析学、政治学、军事工程学以及语源学的著作……在《机器崛起》一书中,瑞德为我们再现了一段描述入微而又令人惊叹的控制论科学发展的历史。

 

泽耐普·塔菲克西,《纽约时报》:

瑞德的书为我们重新审视当前科技发展的交叉路口提供了一段有用的历史和一个良好的机会。


上期获得GMIS双日票名单为:

  • 高**,中科院自动化所,控制理论与控制工,188 **** 0665

  • 肖*,上海脉策数据,联合创始人兼CTO,188 **** 8811

  • 梁*,青岛理工大学,控制工程,150 **** 314


德先生及机器之心已将门票信息发送至获奖者邮箱及手机上,请注意查收,做好参会准备。



《机器崛起》已在德先生旗下求知书店上架,识别下方二维码可进入购书直通车!

求知书店


《机器崛起(Rise of the Machines)》英文原版一经发售便被众多媒体广泛报道,并得到了高度评价,以下为相关媒体名单:《书单》、《电脑科技杂志》、《宇宙杂志》、《君子》、《金融时报》、《法兰克福汇报》、《法兰克福汇报大学报》、《星期五》、《卫报/观察家报》、《国际事务》、《柯克斯书评》、《自然》、《新苏黎世报》、《新科学家》、《纽约时报》、《展望杂志》、《科学美国人》、《旁观者》、《科学光谱》、《保准报》、《南德意志报》、《日报》、《技术评论》(德国)、《宇宙》、《华尔街日报》、“战争困境”网站;澳洲广播电台(澳大利亚)、巴伐利亚电台、德国广播电台、德国国家电台文化台、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市场频道、西德广播电台、德国三星电视台。


德先生精彩文章回顾

在公众号会话位置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德先生往期文章!


人工智能|类脑研究|人机大战|机器人

虚拟现实|无人驾驶|智能制造|无人机

科研创新|网络安全|数据时代|区块链

……


更多精彩文章正在赶来,敬请期待!

点击“阅读原文”,移步求知书店,可查阅选购德先生推荐书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