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带队出征五次蝉联奥数世界冠军,至死却仍不够资格评职称

2018-03-03 德先生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SME”

假如有人问你中国人的数学到底得有多好?


英国不但引入中国数学教材,还派老师去上海进修学习;当美国学生还在按计算器时,中国学生已报出题目答案;中国人买11美刀的商品给出21美元,外国收银员居然一脸不解…



可细究起来,中国的数学大师不少,但比起其他国家来说还是差了一截。


难道就是这些日常场景给外国人留下了数学好的印象?


其实不然,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一个叫张筑生的教授带领中国学子名震世界。



他带领着中国的一帮数学尖子5次出征,连续5届蝉联国际奥数比赛团体冠军。


其中有3次是团队的所有成员都获得了金牌。


然而,这位教授一生都在与疾病作交战,最后还因为缺少所谓的科研成果而遭到的“冷落”。


张筑生和他的学生


张筑生,一个自幼命运坎坷,体弱多病的人才两岁,他就在不断发热呕吐中最后被诊断得为脑膜炎。尽管他挺了过来,但他小脑却因此受到了不可修复的损伤。

 

他从小立志成为大发明家,可他13岁时却将左臂摔成骨折。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医疗事故,他的病情转为败血症,几经抢救才得以保住性命。


手术前后手臂复合骨折的内部和外部视图


不过,他左臂的肌肉和神经严重萎缩,只留下皮包骨头,左手的手指再也无法伸展开来。也就是说,他的左臂也从此残废了

 

身体的缺陷不免使他在学校受到一些同学的嘲笑。庆幸的是,这并没有影响他勤奋学习,他还一口气考上了四川大学的数学系。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留校任教,一教就是14年。



即便他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却仍旧评不上讲师。很多时候不是他不够优秀而是因为某些不可言说的政治因素。


而那些评上讲师职称的人,能力都差他很远,甚至一大半只配听他课的级别这一切也让张筑生彻底失望了。最后他选择了离开他多年坚守的岗位。



1978年,我国正迎来了刚刚恢复研究生培养的制度。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数学系,成为著名数学家廖山涛的弟子。


仅5年,他就将著名数学家Smale提出的‘四大猜想’中的一个给干掉了,并成为了北京大学的第一位博士


之后在北大百年校庆时,他的编号为001的博士证书还被当作珍贵文物展出。


在数学大师陈省身的举荐下,他前往普林斯顿大学留学,并于1986年学成归国。


正是在这一年,中国队第二次参加国际奥数比赛,6名队员得到3金1银1铜,总分名列第四名。


所谓的奥数,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的简称。它是一项以数学为内容,以中学生为对象的国际性竞赛活动。


奥数比赛现场


它1959年由东欧国家发起,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


第一届竞赛由罗马尼亚主办,之后每年一次,至今已举办了58届。


可以说,这次奥数比赛在世界的影响力非常之大。


自那之后,中国学子们也陆续这一国际性的数学大赛中开始崭露头角。



本打算回国投身数学研究的张筑生,却接到了北大的一个“硬任务”。他被要求讲基础课程,并致力于编写一套教材,以填补学术空白。可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内容跟他之前的高学历是完全搭不上边的。


要知道那时候国内的高校都将科研成果视为立身之本,北大尤其如此。那些在课堂上教基础课程,编写基础教材是不能算在科研成果当中的。



许多知名教授都毅然决然地拒绝这份苦差事了。但为了完成任务,他还是无怨无悔地进行选择了接受上级的安排。


整整5年的时间里,他在教书之余还投身于基础教材的编写。就这样,《数学分析新讲》的一、二、三册一一面世了,至今还是业界首选的教材。

 


就在那时,他又不幸患上了鼻咽癌,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放疗过程。


四年后,他被任命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国家队主教练,也就是负责带领一帮中学生去参加奥数。


尽管在此之前,中国队曾获得奥数团体冠军,但这仍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活。它非但不计入科研成果,也不算做北大教学的工作量,甚至直接影响之后的职称。


事实上,张筑生有许多堂堂正正的理由将它拒绝。可他又一次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份苦差事。就这样,他带着大半身的癌细胞,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


那时大多数人想法是大学教授去教中学生奥数是一种浪费,远远比不上数学研究。


张筑生却甘愿于此,他曾说“这些事总得有人干呀,个人名利事小,国家荣誉事大”。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可能就觉得只有那些思路比较新、怪,难度比较大的“难题”、“偏题”才算是“奥数”。


其实不然。事实上,奥数仍属于数学这一门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数学课堂内容的深化和提高。只不过,不同的是它看起来跟课本内容毫不沾边。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在七、八年的时间里,所涉及的数学类别也就是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线性方程(组)、解析几何、立体几何、集合论、不等式、数列等等。


而奥数更多的是我们平常数学课上所不讲、也没有时间去讲的一些数学分支的基础内容。


比如图论、组合数学、数论,还包括构造、特殊化、化归思想等重要的数学思想。

 


这些内容的选择是很科学的,因为这些领域的基本方法和简单应用是不需要专门而是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正因如此,作为奥数的教练,出题和指导学生成了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


尤其中国数竞还处在起步阶段,加上那时数学薄弱,没有现成的路子可学。



那段时间,他收集了无数的资料,一一反向推导,一遍又一遍地在纸上进行巧妙的演算。


不为其他,只为能搞出一个既有新意,又有难度,还能分出学生优劣的题目。


而这些题能加深它们对一些数学中看似不起眼的常识、小结论的认识。

这张蕴含了“九九归一”的数学思想,你领悟到了吗?


这些题能它们让学生在“我怎么没想到”的感叹声中不断加深对数学的认识,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此后数年,勤奋的他每年都能自己创造出十几道新题来供学生们练习。


经过艰苦备战,张筑生带领着中国的一帮数学尖子连续5年蝉联世界第一



然而与此同时,他个人也在医院里拿了“第一”:成为该院里有史以来接受最大量放疗的癌症患者。


在他带领奥数的期间,由于长时间过度的劳累,他又患上了结肠炎,癌变也转移到肝部。

 

口腔溃疡、唾腺损坏、后面加上严重的结肠炎、他真是被病痛折磨地苦不堪言。


即便有药物和放疗手段来缓解病痛,他也每天只能吃一点牛奶、葡萄糖、豆腐这些流食。可他却从未想过放弃。

 

有一次在课堂上,张筑生禁不住跟学生们说:“也许你们所有人经历的痛苦之和,也没有我一个人经历的痛苦多。

 


在学校教学、奥赛培训之外,张筑生还为海淀区开办的“数学教师研讨班”授课。


而这一开就是整整八年,每周一次,每次三个小时。前六年,他没有收过一分钱,完全义务授课


后来海淀区实在过意不去,给以每月酬金10元人民币,每月四次课,算下来每次课2.5元,每小时0.81元。


奥数委员会办公点之一


可这一切又给他带来了什么呢?因为没有科研成果等等,他直到最后也没能评上博导。


尽管面对北大的“冷落”,他也没有丝毫的怨气和不满。


他说“我的工作量不够,科研成果不多,也属正常。我只是一个普通教授。

 

奥数委员会办公点之一



在2001年9月,张筑生的身体已经虚弱到无法走路了。可他仍然不顾家人、同事的劝阻,想方设法去学校上课。

 

到了次年1月11日,在结束一场监考之后,他也最终倒下了。


他于2002年2月6日,与世长辞。


张筑生


回顾张筑生的一生,他虽然手臂残疾,没能实现儿时的梦想,却找到了一生所奉献的数学。


自他之后,中国队还从来没有让奥数的桂冠连续旁落超过两年遗憾的是。2017年输给了韩国,已是中国连续第三年无缘冠军了。


而这一切可能与奥数的失控有关。



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奥数俨然成为另一个代表国家荣耀的“中国女排”,很多人开始投身数学竞赛。


也许令张筑生没想到的是,随着热潮而来的,奥数也迎来巨大的争议与失控。


它既让家长捧若宝典,又让孩子视如大敌,甚至还被专家评为肿瘤的历史产物。


各国家奥数比赛成绩一览表


一开始,由于升学压力等原因, 奥数从中学杀进小学.


可这种类似揠苗助长式的行为,反倒是令大多数小学生恐惧,从而造成是“数学恐惧症”和“数学厌恶症”的普及。


这还不算什么,将奥数走向妖魔的另一股力量,是带有严重功利色彩的保送



当正式组队参加奥数后,为了让每年参加国家集训队的学生安心备战,就给予其免试上大学的保证。


在巨大的升学诱惑之下,家长目前是催促孩子学习奥数的主要推手。


一道奥数题,你会吗?


而事实上,据专业人士的观察,只有少数学有余力的孩子对奥数感兴趣,并能够学出成绩,多数孩子都只是在“陪太子读书”。


毕竟在奥数浪潮下,很少有家长能冷静地看待奥数。


为了让人们理性认识奥数,2012年8月21日,北京采取多项措施坚决治理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



这样或许避免那些明明没有数学天赋的孩子上各种奥数培训班,饱受奥数摧残。因为奥数班只讲奥数成绩,管不了孩子未来发展。


而张筑生,一个中国奥数史上永远绕不开的名字


这道小学的奥数题,你应该会吧?


当他在与病魔作斗争时就曾说过“教奥数这一工作,最重要的是学生出成果,要甘当人梯,为学生谋未来”。


照这样看来,如今的奥数本身没有错,只不过有人利用了它,令其成为牟取暴利的工具。


*参考资料:

王恳.《怀念张筑生》

孙献韬 杨连成. 张筑生 了不起的教授[N]. 光明日报,2003

宋亮.奥数:从择校工具到理性回归[J].教育,2017



📚往期文章推荐

人工智能名人堂第49期 | 斯坦福研究院名人堂成员:Peter E. Ha

🔗浙江大学潘纲丨ScudContext:信息-物理空间融合的大规模环境上下文服务

🔗盘点丨17位杰出华人青年科学家获美国斯隆研究奖,未来的诺奖或将出自他们!

🔗LeCun亲授深度学习入门指南:从飞行器的发明到卷积神经网络

🔗LeCun论战Manning:语言是通用智能的钥匙?

🔗浙江大学吴朝晖、潘纲丨脑科学的新手段新技术:信息+系统+智能视角

🔗为何 NLP 领域难以出现“独角兽”?中美两位 AI 大师的“巅峰对话”

🔗权威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2017)丨附下载

🔗DeepMind提出机器心智理论神经网络ToMnet,让机器思考与互相理解

🔗他是从贝尔实验室走出的巨人,乔布斯脚下的巨人肩膀

🔗5年发51篇SCI论文的川大博士,数量上超过很多教授一辈子的发文



德先生公众号 | 往期精选


在公众号会话位置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德先生往期文章!


人工智能|机器崛起|区块链|名人堂

虚拟现实|无人驾驶|智能制造|无人机

科研创新|网络安全|数据时代|人机大战

……

更多精彩文章正在赶来,敬请期待!


点击“阅读原文”,移步求知书店,可查阅选购德先生推荐书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