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遭遇家暴,别指望快速眼动疗法(EMDR)疗伤---伪心理学骗局系列连载9

2017-02-27 思维科学会

遭遇家暴,别指望快速眼动疗法(EMDR)疗伤


施暴者多有精神障碍,女性受虐非死即伤,还遗留下长期的心理阴影。

遭受家暴后向居委会求助最有效,但寻求心理治疗慎防有问题的疗法。

  编译 伍君仪

  “疯狂英语”李阳虐打妻子的事件,令全社会再次见证了家暴的疯狂。名人的丑闻,只不过是这个千年顽疾的冰山一角。家暴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甚至是我们的身上。当施暴者竟然是最爱的人,你又将如何自处?

遭遇家暴,别指望快速眼动疗法(EMDR)疗伤


  美国德裔心理学家苏珊·巴贝尔博士介绍,只要一方伴侣反复对另一方实施强权,即为一般所说的家暴。家暴包括多种形式,除了身体虐待的“硬暴力”外,还有“软暴力”,包括性虐待、情感虐待、经济剥夺、恫吓威胁等,后者往往不是为了伤害对方,而是以吓倒、控制对方为目的。受家暴所害的不只女性,也有男性,甚至还有同性恋中的男女,他们一般在亲密关系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在广义上,家暴还包括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侵害,例如父母虐打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欺负等——据报道,李阳家用打屁股、关黑房的方法教育孩子,二女儿李娜曾被妈妈Kim被关进家里的储物间,直到不哭才能出来,李阳对此“无条件支持”。

  家暴古今中外皆有,既有心理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无论如何,受害者逆来顺受,外人不闻不问,只会让受害的弱者反复受害,甚至发生被杀或者杀死伴侣的惨剧。

  女性深受家暴残害

  学者赵浴沛研究发现,早在两汉时代,丈夫虐待、虐杀妻妾的现象已经很常见。例如史书记载,西汉东平思王刘宇绞杀了一位名字叫朐臑的姬妾。

  美国的统计显示,该国每9秒就有一名妇女在亲密关系中受到暴力攻击,每天至少有3名妇女被伴侣杀害。2003年中国一项大型调查显示,家暴的发生率为16.2%。暨南大学医学院曾调查广州1198名大中学生,他们反映家暴的发生率高达39.1%,其中遭受过暴力者占62.6%,施暴者主要是父亲,这些家庭大多父母关系不好,或者经济收入较低。

  女性遭受家暴比男性多,受害也较男性严重。美国一项调查了16000人的研究发现,22.1%的女性和7.4%的男性受到过伴侣的身体伤害。在涉及人命的家暴中,男杀女一般是女杀男的4倍以上,例如2008年法国的调查显示,有156名女性和27名男性被伴侣杀害。在被杀的女性中,三分之二在生前曾被伴侣暴打过,而在男性被杀的情况中,女方有75%曾被死者虐待过。河南省荥阳市曾发生过一起令人发指的案例:丈夫为防妻子不贞,竟然用铁丝把阴道两侧穿起来,然后用锁锁上,一锁就是18年!

  心理因素:施暴者多有精神病

  心理学家认为,家暴是后天学习与强化的产物。儿童见到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或者自己遭受过暴力侵害,就比较容易有样学样,成年后也用暴力解决亲密关系中的问题,于是家暴呈现出代代相传的特点。人们通过观察而学到别人的行为,只要尝到甜头,这种行为就会继续下去。例如,一个人如果发现暴力能让老婆服服帖帖,逆来顺受,他就会一直暴打下去。

  也有心理学家认为,家暴的倾向是先天的。家暴施暴者自尊很低,对冲动的控制能力弱,容易爆发怒火。研究证实,施暴者中患有精神障碍的比例很高,其中有人格障碍者达到15%~20%。有学者估计,三分之一以上的施暴者有边缘性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如果婚姻中长期存在严重暴力问题,男性施暴者中有精神障碍的比例接近100%。国内有人对160例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他们实施家暴后,竟然造成153位家人死亡,73位家人受伤。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家有精神病患者是家暴发生的高危因素:一方面,精神病患者本身可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对家人施暴;另一方面,精神病患者常失去劳动能力,缺乏经济来源,还要长期接受治疗,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也容易成为家暴的受害者。此外,家庭成员酗酒、赌博、受教育水平低都是危险因素,其中,家有赌徒会让家暴的危险暴增17倍。

  社会因素:强势夫欺凌弱势妻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J·古德认为,在婚姻中依赖丈夫的女性对其暴行应对乏术,包括家庭主妇、全职带孩子者,以及失业、残疾的妇女。强势的一方配偶为了强迫另一方做不情愿的事情,就会威胁、恐吓、孤立、指责对方,在经济和情感上控制对方,甚至利用孩子作为要挟的工具。相比之下,地位相当的夫妻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较低,即使发生冲突也很少诉诸暴力。

  国外研究发现,经济收入差可增加家庭成员的压力,而暴力是很多人应对压力的方式,因此贫困家庭或许更容易出现家暴。有学者指出,贫困令一个男人养不起老婆,失去对家庭的控制,做不到理想中的“男子气概”——他害怕失去别人的尊重,就可能仇视女性,用暴力来证明自己是一个男人。

  国内张亚林等学者也指出,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男权至上的观念,提倡儿童服从家长,女人服从男人,同时传统文化对家暴比较宽容,对有的家暴还认为是“该打”的。资料显示,与文化因素直接相关的家暴占了35%,大多数的施暴者认同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家庭问题。

  国内研究还发现,家暴家庭的人均居住面积较小,居住环境嘈杂,可能是家庭人口密度大容易使人的安全感降低,噪音容易让负性情绪升级。失业者容易成为施暴者,湖南一项调查发现53.9%~59.3%的下岗父母曾对孩子施暴。

  家暴造成长时间全方位的身心危害

  受害者的隐忍常常让家暴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对受害者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包括皮肤破裂、皮下淤血、骨折、脑震荡、内出血、慢性骨盆痛、腹痛、反复生殖道感染等。长期家暴还可以让受害者产生慢性的疾患,例如关节炎、高血压和心脏病等。

  家暴受害者往往出现很难消除的心理问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其根本原因是,施暴者本应是自己最可信赖和依靠的人,也是最关爱自己的人,但这个人竟然用最残忍的方式对待自己。因此,家暴令很多女性感到被爱人彻底抛弃和背叛。她们感到无助,看不到希望,最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施暴者出于各种原因考虑,往往不让伴侣看病疗伤和寻求心理救助,令伤害进一步加剧。国外有调查发现,受害女性在就诊之前,平均遭受过35次家暴。有的受害者在结束彼此关系很多年后,仍然活在当年家暴的阴影之中,头脑中经常浮现被施暴的情景,频繁地做噩梦,还会焦虑、失眠、敏感、情感麻木……

  湖南有学者对112名家暴受害者进行调查发现,91%的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和失眠状态,88%处于抑郁状态,29%有过自杀的念头,甚至有所行动,有的人还有强迫症、癔症、惊恐、偏执,甚至出现了精神分裂等重性精神病的症状。

  家暴还会对下一代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2009年湖南和贵州一项高校调查发现,儿童时期目睹了父母间发生肢体暴力的人,上大学后容易出现焦虑、抑郁、退缩、物质滥用、缺乏自尊等问题。这些人比较难适应社会,脾气暴躁,对周围的人还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暴力—和好”的死循环

  美国心理学家勒诺·沃克博士把家暴分为4个阶段,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循环——

  1.矛盾积聚:双方发生不和,交流减少,关系紧张。这时施暴者想压制自己的暴力冲动,而受害者则试图平息施暴者的怒火,避免发生冲突。

  2.家暴爆发:矛盾进一步激化,家暴终于爆发。施暴者用语言、情感乃至暴力压倒伴侣,过程中充满愤怒、指责、争吵与恐吓。

  3.和解补偿:家暴结束之后,施暴者不断道歉,感到懊悔和悲伤,承诺“再也不会伤害你了”,“我还是爱你的”。有的施暴者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说“这都是你自找的”,甚至否认刚才的事情是家暴,称事情并不是很糟糕。还有的施暴者会一走了之。

  4.相安无事:过后双方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尽量忽略一切,直到下一次矛盾积聚的开始。

  家暴的循环可以没完没了地进行下去,和平的时间越来越短,矛盾的时间越来越长。

  惨遭家暴,该向谁求助?

  找警察 长期以来,家暴被视为家庭私事,无需官府和法律干涉,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警察常常不愿意介入抓人,仅仅给家暴男女做“和事佬”,或者建议其中一方离开住所避避风头。法院也不愿意制裁施暴者,认为家暴仅仅是“行为不当”。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警方对家暴的施暴者实施逮捕等强硬措施,结果受害者在半年之内再次受害的机会减少一半。这引起美国20多个州以及新西兰等多个国家效仿。但也有研究指出,这样做的长期效果并不理想。

  找医生 很多家暴发生后,受害者没有报警,而是去了医院。因此,医生可以给受害者一些建议,让他们通过合适的途径求助。但在实际上,医生不一定会尽这个义务,有时甚至低估了家暴的严重性,这也跟受害者“家丑不可外扬”、不愿意向医生透露受伤原因有关。

  找心理专家 家暴的实施者与受害者都应该接受心理专家的辅导,最好找专门处理家暴问题的心理治疗师。施暴者与受害者的咨询应分开进行,并且确保隐私,让受害者感到安全,更充分地讲述家暴的经过。研究发现,很多家暴都有杀人未遂的情况,而只有一半的受害者意识到对方完全可以杀死自己,他们往往低估了家暴的严重性,因此咨询要让受害者意识到家暴的危险,学会保障自己的安全——无论受害者决定是否继续与施暴者住在一起,都应做好应对措施,例如:避免跟施暴者在只有一个出口的房间对峙;避免去厨房、厕所等放置了许多潜在武器的地方。对于施暴者,比较适合进行长时间的同性别群体咨询,以减少他们对受害者的人身威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在2004年~2005年的调查发现,农村家庭暴力发生后,八成以上的妇女会生闷气,长时间不理睬丈夫,或者到没人的地方自己伤心;约三分之一的妇女躺在床上不吃不喝;部分妇女会找父母、亲戚朋友等诉苦。但是,到医疗机构、法院和警察局等公共部门寻求帮助的比例很低,提出离婚的比例占8.1%。

  学者曹玉萍等对306名家暴受害者进行访谈发现,33.7%的人感到无处求助,而其余的人的前3位求助对象为:其他家庭成员(34.6%)、邻居亲友(17.0%)和村/居委会(12.5%),其中向村/居委会求助的有效率最高,达到71.1%,其次为家庭成员、邻居亲友等。


用手指在家暴受害者前晃悠几下,就能治疗他们的创伤?

  “眼动”治家暴创伤未证实

  家暴受害者往往遗留下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而一种由国外传入的“眼动疗法”(EMDR)声称对此有特效,并且日益流行。眼动治疗师先让家暴受害者以1~10分评价自己的创伤程度以及应对创伤的能力——他们一般会说自己伤痛有9分或10分,应对能力2分或3分。受害者在治疗中要讲述或主动回忆家暴的情境,然后治疗师让患者的眼睛看着自己的手指,随之快速地斜上斜下运动,以模仿做梦时的快速眼动过程,产生低电流刺激神经突触,重新激活并再加工封存在神经网络中的创伤情结。完了治疗师又让受害者评估自己的状态——他们果然说,现在的伤痛分数下降了几分,应对能力上升了几分,说明疗法“很有效”。

  然而,眼动疗法存在极大争议。首先,眼球运动能够重构记忆?上述神经机理很难让人信服——如果得到证实,此疗法就是科学重大突破了,治疗家暴创伤实在“大材小用”。其次,所谓疗效多为个案报告,很可能是偶然巧合、心理作用、患者的康复意愿、患者受了心理暗示等使然——治疗师给你忙乎治疗了半天,你好意思说伤痛还是10分吗?“眼动”是否有用,仍有待严谨的对照研究证实。一个对照研究发现,患者在想着创伤时间时,眼珠盯着一处不动、挥手拍手等,与转动眼珠的效果差不多。最后,该疗法是创始人芙朗辛·夏皮罗一天在公园散步时突发奇想出来的,而且她的博士学位被怀疑是从一所已停业的野鸡大学混来的,人们有理由对这些野路子“疗法”多留个心眼。

遭遇家暴,别指望快速眼动疗法(EMDR)疗伤


施暴者本应是自己最可信赖和依靠的人,也是最关爱自己的人,但家暴令很多女性感到被彻底抛弃和背叛。CFP图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