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忆不会随着器官移植---伪心理学骗局系列连载10

2017-03-01 思维科学会

记忆不会随着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会把生活体验的记忆也移植过去是匪夷所思的。”——美国斯坦福医学中心约翰·施勒德博士

  少数人接受器官移植后,心理似乎很像器官提供者,对此非科学人士和主流科学家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

  编译 伍君仪

  1999年全国语文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引发了公众无限的科学遐想,而近年来医学日渐发达,器官移植的开展越来越普遍,于是有人提出,心脏等器官可以把前任主人的记忆、爱好、性格等特点顺带捎给了接受者,称这种现象的机理是器官的细胞具有记忆功能。

  然而,“心脏思维”、“细胞记忆”等很玄的解释缺乏科学证据。医学专家指出,临床上仅有少数患者在接受器官移植后出现了一些性格的变化,或许与器官的提供者有某些类似之处——这很可能只是巧合,或者可以用药物的副作用进行合理地解释。

  移植器官“免费赠送”人品特长?

  美国前芭蕾舞蹈家克莱尔·西尔维亚原本是个与世无争的人。在47岁那年,她接受了心脏和肺脏的联合移植,此后她变得冲动和易怒,又喜欢上喝啤酒,爱吃原本不喜欢的炸鸡。面对个性发生的重大变化,西尔维亚怀疑自己继承了心肺提供者的记忆,在经过艰苦的调查之后,终于发现她器官提供者是一名叫做蒂姆的18岁男青年。在死于摩托车意外之前,蒂姆是个富有攻击性的人,并且最爱吃炸鸡。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教授盖里·希瓦兹调查发现,至少十分之一的人在接受器官移植后性格大变,“继承”了器官提供者的性格。他声称找到70个这样的人,其中不乏神奇的个案:一名女子接受器官移植后,会说流利的外语;一名女孩移植了一名作曲家的心脏和肺脏后,爱上弹吉他,还开始谱曲。

  心脏能思考?细胞能记忆?

  自称有“灵媒”能力的美国人詹姆士·范·帕拉亚认为捐赠的器官多数来自死于交通意外的年轻人,他们的亡灵在人间没活够,有些事情没做完,于是就“鬼上身”,在接受者体内继续完成未了的心愿——这种说法未免太玄,难以置信。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皮尔索尔博士认为心脏与我们的精神和灵魂有关,是一个能感觉、能思考、能与外界交流的器官,移植后还能与原来的主人进行沟通。美国乔治敦大学生理学及生物物理学系教授坎迪斯·佩特也相信,思维不仅是大脑的功能,也存在于身体的各个部分,因此记忆可以在任何器官被读取到,例如与食物有关的记忆与胰脏和肝脏有联系,因此移植这两个器官就可以把记忆也移植过去——然而,研究早已证实思维是大脑的“专利”。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内科主任吴同果称,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此外还分泌一些保护自己的激素,但没有上述功能。

  希瓦兹认为肾脏、肝脏甚至肌肉等器官的细胞具有记忆功能,记录了人们的性格、爱好、过往生活经历等信息,当它们被装入接受者的体内,储存在器官内的信息和能量就会传递过去——假如这个说法成立,我们吃水果、蔬菜等含有活细胞的食物,也应该知道那些生物过去的成长史才对,因此“细胞记忆”论并不科学,那只不过是老祖宗“以形补形”的翻版——吃了动物的器官就会获得相应的能力,例如吃脑子会变得更聪明,吃了各种“鞭”就能壮阳。

  违反科学的奇谈怪论不足为信

  器官移植是一种改变生命的体验。在很多情况下,这种体验类似于濒死体验,因为很多器官移植都是在快要死的时候才做的。因此,接受移植的人发生了性格的重大转变并不稀奇。而且,人是非常容易受暗示的动物,器官移植让器官提供者“活在自己身体里头”,自然很想知道提供者是什么人,有意无意地受到提供者的故事影响,于是把自己的新变化诠释为提供者的好恶或行为。

  为一个假设收集佐证是很容易误入歧途的。有些器官移植的接受者似乎表现出提供者的个性特点和记忆,本来不能说明些什么,但是研究者选择性地收集了大量的这些表现,而忽略了更多没有表现的器官接受者,就容易让人看到一些并不存在的“规律”,其实这不过是研究者在强化和肯定自己的研究偏差而已。

  如果很多器官移植的接受者都感到提供者活在自己体内,陷入了不理性,问题就更复杂了——他们在主观上希望自己的确继承了提供者的东西,或者讨好怀有这种信念的提供者家属、手术医生等。况且,记忆移植的少数案例被媒体报道过,被一些书籍宣扬过,器官接受者难免会受到影响。

  科学应该引导我们前进,为各种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不幸的是,盖瑞·施瓦茨、保罗·皮尔索尔等人引入神秘主义和迷信进行解释,一些江湖医生、灵学玄学人士更是来劲,将“记忆移植”的现象说成是超自然的现象。然而,这些思维方式都不科学,尽管它们用了很多诸如“量子力学”、“能量”等科学术语包装自己。主流科学界也不可能认可这些玩意儿,因为他们对研究证据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科学解释:药物作用或者纯属巧合

  美国密歇根大学外科系教授杰夫·潘趣博士认为,器官移植的“细胞记忆”纯属幻想,医学上并无任何依据。他说,对于人们继承了器官提供者的某些性格,有如下符合逻辑的解释:

  药物作用 移植手术后应用的某些药物会让人产生跟以往不一样的感觉,例如器官移植后需要进行免疫抑制,常用到药物强的松,其副作用之一是让人感到饥饿。如果器官的接受者变得喜欢吃糕点,后来又发现器官提供者也喜欢吃糕点,于是就以为彼此有联系,实际上是强的松让身体喜欢吃甜的东西。

  纯属巧合 患者接受移植后看到一个电视节目里老人们在玩滚轴溜冰,觉得蛮有趣的,但自己的身体仍在康复中,想玩也玩不成。几个月后,他逛商场时看到滚轴溜冰鞋,决定试一试。后来他发现,器官提供者是一个喜欢玩滚轴溜冰的年轻人。这就不难理解,患者及其家人会相信移植的器官与这个新的爱好有关。实际上,新的器官带来的只是健康,让患者有能力尝试滚轴溜冰,而他却忘了这个爱好其实是来自于自己看过的电视节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