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慰剂效应”让骗子有机可乘----伪心理学骗局系列连载12

2017-03-03 思维科学会

 “医生相信治疗,病人相信医生,两种信念相互加强,结果疗效几乎可以得到保证,有时还能把病治愈。”

  (摘自《医疗中的愚蠢与荒谬》一书)

 艾灸是针灸的一种,就是针上再烧点草,号称对乳腺炎、前列腺炎等有“特效”。然而科学实验发现那可能是安慰剂效应。

拔火罐是利用罐内负压吸出人体内所谓的“湿气”,但容易造成皮下出血和烧伤,歌星齐秦就是受害者。拔得越痛,患者感觉疗效越大,拔完“神清气爽”,也可能是安慰剂效应。

  针灸、拔火罐、刮痧等疗法让患者觉得“很见效”,有研究认为其中的奥妙就是神奇的“心理作用”。

  安慰剂,是指一类没有药理作用的东西,例如盐水或淀粉片,却能产生类似抗生素等真药的疗效。广义上,安慰剂还包括“假手术”等各种装模作样的治疗。所谓“安慰剂效应”即通常所说的心理作用,是指健康和行为上可测量、可观察的积极变化,但这并非病人接受了药物或手术治疗所产生的。

  心理作用可以引发人体的生理改变,从而令疼痛、哮喘等症状得到缓解。国外有研究认为,针灸、气功、刮痧、拔火罐、催眠、磁疗、念力等科学以外的“替代医学”疗法正是利用了安慰剂效应,让病人感觉自己的病有所好转。

  编译/伍君仪  图片/CFP

  病情好转并非都是心理作用

  安慰剂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醉学家亨利·诺尔斯·毕阙提出的。1955年,他评估了15个临床试验,发现在1082个病人中,有35%的人仅仅服用了安慰剂,就感觉自己好了。后来的研究显示,安慰剂对于50%~60%的疾病产生疗效,例如疼痛、抑郁、心脏病、消化道溃疡等。

  安慰剂竟然能无中生有地产生疗效,引发研究的热潮。然而,有人重新分析了毕阙当年的研究数据,却没有发现任何确实存在的安慰剂效应。那些病人的健康状况好转是真的,但查证后发现是由其他因素所致,却让人以为是安慰剂效应,例如:

  病人的症状时好时坏。

  病人接受了额外的治疗。

  病人的疾病有自愈倾向,不治也自己会好。

  病人出于礼貌或者想讨好实验人员,就说自己病好了。

  这说明,影响疗效的因素很多,不能笼统地说成是安慰剂效应。例如,美国曾流行一种治疗心绞痛的手术:在病人胸口切开一个小口,然后给两条乳内动脉打个结,据说可以增加心脏的血量,90%的病人都认为有效。美国西雅图心脏外科医生伦纳德·科布在做这个手术时耍了个小花招:做了切口,却没有给动脉结扎,结果这个假手术竟然也有相同的疗效。科布取得的疗效是安慰剂效应吗?还是病人的心绞痛自己就能好?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学哲学教授荷鲁布加特森等就质疑安慰剂效应是否存在。他们综合分析了114个研究发现,服用了安慰剂的人与没有接受任何治疗的人相比,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没有什么差别。

  心理作用三要素:动机、信念、期望

  要搞清疗效是否安慰剂效应,必须证明安慰剂的疗效比根本不治疗要好。的确有人做了符合种种苛刻条件的实验,终于证实了安慰剂效应的存在。

  做完开胸手术的病人在术后三天内如果疼得受不了,可以要求使用止痛药丁丙诺啡。有研究人员把对三组这种病人实施了完全一样的治疗——点滴生理盐水,不同的是,医生对第一组的人什么也不说,对第二组说“生理盐水里有强力止痛剂或者安慰剂”,对第三组说“生理盐水里有强力止痛剂”。三天后,他们统计了三组人使用止痛药的分量,发现与第一组相比,第二组的丁丙诺啡用量减少了16%,第三组的用量减少了34%。

  研究者认为,这个实验是在医疗机构里进行的,有医疗人员参与,这种情况下病人会有强烈的恢复欲望(动机);医生对病人而言意味着权威,他们非常相信医生的话(信念);三组病人得到不同的对待,产生了不同的期望。动机、信念和期望,是产生安慰剂效应的关键。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家欧文·基尔施就认为抗抑郁药的疗效完全是安慰剂效应,“关键是我们相信自己将要发生什么” 。

  安慰剂在镇痛上可以媲美止痛药

  人们对于某种治疗的信念与期望结合他们受到的暗示,就会让自己的身体产生显著的影响——感觉、体验和思维,能够影响一个人神经系统里所发生的生化反应,而神经系统又与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相互影响,最终影响着疾病的好坏。这样的研究例子很多:

  医生给病人皮肤上长的疣子涂上一种没有药理作用的白色颜料,结果成功去疣。

  研究人员告诉病人“你吸的是支气管扩张剂”,就能令他们的气道扩张而解除了哮喘症状,实际上那并非药物。

  拔完智齿的病人疼痛不已,给他们装模作样地进行“超声止痛”,效果还真的不错。

  52%的肠炎病人接受安慰剂治疗后感觉好多了,肠镜检查发现50%的炎症减轻了。

  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神经科学家玛蒂娜·阿曼乔等研究发现,安慰剂的心理作用至少有一部分是鸦片样化学物质的作用。治疗是一种条件反射,病人以前接受治疗就好起来了,现在接受治疗,病人自然预期自己也会好起来。当我们形成条件反射之后,身体可以反射性地分泌内啡肽、儿茶酚胺、可的松、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受到了关心、呵护、关爱和鼓励,令他们对康复充满希望,这个过程可让身体产生生理生化反应,从而真的促进了健康。美国布朗大学精神病学家沃尔特·A·布朗博士发现,安慰剂在镇痛上可以媲美止痛药,镇痛效果在服药一小时后达到顶峰。他相信安慰剂效应促进了病人的康复,或者产生了良好的感觉。

  国外研究认为针灸也属“安慰剂效应”

  针灸,是把针扎入皮肤浅层特定的“穴位”,主要用于治疗疼痛。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现在针灸师声称可以治疗的疾病五花八门,从感冒、腹泻,到肥胖、高血压、精神病,再到性功能障碍、艾滋病等,几乎无所不能。针灸据说起源于中国,而且走向世界——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统计,全美有超过一千万人尝试过针灸。

  然而,针灸在国际上被skepdic.com、quackwatch.com和ncahf.org等多个著名反伪科学和反虚假医疗网站揭露为有问题的医学。美国几千万人相信针灸,在中国更是可能过亿人信,不少人代代相传信了几千年,他们能错得了?难道针灸无效?

  几亿人相信了几千年,也可能是错的。针灸是有效的——大量患者在针灸后如果没有任何感觉,就不会再信了,尽管这种感觉只是短暂的。现代医学的药物以及其他治疗通常只能治很少范围内的一种到少数几种疾病,而针灸竟能包治百病,已提示它依靠的是安慰剂效应,国际上对针灸展开的多个严谨的对照研究发现果然如此:

  德国多所大学和机构联合对1162名背痛患者进行针灸研究,一组患者按照传统经络学说进行真针灸,另一组患者在皮肤上非穴位位置被浅浅地扎针(假针灸),发现都有镇痛效果,而且两组效果没有区别。

  瑞典林雪平大学对215名癌症手术后接受放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真假针灸对放疗后呕吐的不良反应作用是一样的,假针灸组的人针还没扎进皮肤,就感觉有效果了。

  针灸的镇痛效果是大脑受到刺激后分泌鸦片样化学物质使然,而这个过程还可逐渐形成条件反射,效果越来越强。而且针灸是“信则有,不信则无”——怪不得用针扎木偶小人的巫术也会让人有感觉。

  此外,针灸的效果也不一定是安慰剂效应——很多疼痛是周期性发作的,患者总是在疼得最厉害的时候去做针灸,做完之后没有那么痛了,其实是疼痛过了高峰期后逐渐消退,并非针灸的功劳。

  心理作用容易被骗子游医利用

  安慰剂的强大作用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医生可以用欺骗的方式让病人获益吗?医生明明知道自己开的是安慰剂,却不告诉病人,这是否有违职业伦理?有些医生认为,对于一些安慰剂效应很强的病症,这些做法并无不妥。有些人干脆称,只要治疗有效就行了,管他是不是安慰剂呢!

  在现代科学医学以外,还有着五花八门的“替代医学”,这类治疗师就把安慰剂效应当成万能神药,相信所谓的气、能量、草药等都能治病。这些安慰剂治疗尽管不能治愈癌症,也不能治好肺穿孔,甚至不像很多人相信的那样能延长生命,但增加了治疗师与病人的互动,给了他们关爱与支持,让他们好受一点。美国马里兰大学生物统计学家R·巴克·鲍素尔博士称,替代医学的治疗师的法宝就是通过复杂的“理论”和仪式忽悠病人,让他们产生康复的希望。

  然而,安慰剂效应也为江湖骗子大开方便之门。美国国家反健康欺诈委员会纽约分会主席、牙医约翰·度德博士认为,病人可能对运用安慰剂疗法的非科学治疗产生依赖,误以为自己的低血糖、过敏、真菌感染等都是幻想的结果,只有通过“独特的方法”才能治好。病人本可以选择更有效、更便宜的治疗方法,而依赖安慰剂效应的虚假治疗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善病情,结果花了钱还耽误了自己的病。

贵阳市阳明路对面的南明河畔人行道上,一个“医术精湛”的游医把地上捡来的废弃玻璃管打碎,然后锥刺患者的腿部拔“毒血”。显然,女患者觉得很有效,说不定过几天会送上又一面锦旗,尽管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看得触目惊心。


不知不觉就被“洗脑”?---伪心理学骗局系列连载11

记忆不会随着器官移植---伪心理学骗局系列连载1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