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评论】厚植万物生长的营商环境——五论贯彻落实区委三届十三次全会精神
■ 滨海新区融媒体中心评论员
区域竞争,本质上争的是环境——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影响着地区经济的荣枯,决定着一方发展的兴衰。区委全会提出,要在系统集成上下功夫,打造全市第一、全国一流、世界前列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厚植万物生长的营商环境,是开创新发展格局、决战“滨城”建设的胜负手。
“滨城”营商环境,要立足“讲诚信”。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政府公信力是诚信生态的支柱。要统筹推进“滨城”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综合信用体系建设,用“诚信”替代“失信”、用“讲诚信”扫除“潜规则”,降低社会交易成本,让投资者近悦远来。特别要发挥政府诚信的“定盘星”作用,坚持依法行政,坚决按合同办事,以政府公信力引导社会公信力,推动全社会形成守信践诺的良好风尚。
“滨城”营商环境,要追求“低成本”。成本效益是企业生存的价值和基础,这个成本是涵盖直接生产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综合成本”。去年,“滨城”在全国国家级新区营商环境评价中名列前茅,但打造低成本环境仍是今后的用力点。要补短板、强弱项、拓优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场景式”审批模式,该帮的忙马上帮,该办的事痛快办,依托产业优势狠抓产业链延伸,为企业搭建更多优质配套和高端技术支撑的“近水楼台”。
“滨城”营商环境,要适应“新格局”。打造环境要善于借势,在“大势”中找准“滨城”营商环境的新坐标。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到融入RCEP布局,从“走出去”拓展市场到深耕国内市场对冲外部风险,新发展格局的广度与深度,就是“滨城”营商环境的厚度和温度。要构建内外资统一的市场准入机制,搭建政策、金融、人力资源等综合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帮企业识变应变,趋利避害,借势成事。
“滨城”营商环境,要契合“新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环境配套务必“精准制导”。要围绕新兴产业,系统集成资源,创造性地变“七通一平”为“九通一平”:一增5G新基建、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基础资源共享之通”,再增检验检测、研发代工、咨询评价等“服务平台共用之通”,为企业量身打造“服务包”。同时,拓展金融与科技融合渠道,发挥好两个千亿基金和资金的作用,为新产业发展赋能、护航。
“滨城”营商环境,要呵护“新人才”。新经济时代,产业跟着人才走。据统计,全区40岁以下青年人才达40余万,占人才总量的半数以上。新型人才知识水平高、技术能力强,对“宜业宜居”也有个性化的需求。要聚焦这些特点,一方面在人才公寓、时尚社区、网络环境、公共设施建设上与现代感、科技感、便利化“接驳”,对工作生活给予精心呵护;一方面围绕知识产权价值,建好专利快速预审、确权、维权绿色通道,为智力创造提供可靠保障,打造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的“安全港”。
喜欢这篇推送,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