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暑期学校学员心得(三)

在开学典礼之后,老师们精彩的讲话以及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大家都对本次暑期学习有了不同的感想,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两组学员对暑期学校活动的心得感悟吧!

E组


暑期学校开展第三天,我们听了很多老师的学术报告,收获颇丰。在感叹老师学术知识渊博之外,由衷的感觉到自己需要学习的太多,还是验证了那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


在被震撼到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了那些短期收益不是很高但对人类很有用的研究之上,比如研究海冰。杨清华教授生动形象的讲述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海冰的观测、同化、预测角度阐述了研究海冰的方法和实际意义,让我们懂得做这块工作对社会有很大的帮助。他讲到,北极的快速增温和海冰迅速的融化对普通的航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结合到实际是对我们的“一带一路”政策有较大的作用。另外,他还科普到:“现在海冰的物理属性已经发生改变,研究方法很旧,仍使用的是美国的方法。”也让我们对这个领域有了新的认识。


下午黎伟标教授生动的讲述了热带气旋中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老师为人亲和、生动活泼,讲述了关于热带气旋研究目前的问题、中大的优势、目前团队的工作三个方面。在他的报告中,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第一点,主要包括了台风的路径、强度、降水量的预报等,他对这三方面的预报准确程度让我感到震撼。联系到实际,今年10号台风“安比”的路径预测具有仍然不确定,但是听老师说他的模式准确报过一个台风的路径,实在佩服。另外他还科普了海气通量对台风强度的影响,也让人收获很多。


繁忙而又充实的一天,明天加油!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F组


一天的学习在李庆祥教授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出发来论述气候变化观测及其不确定性的课题中展开,我们了解到IPCC对气候系统变化观测主要结论的判断,大多都是不确定的,同时教授也向我们介绍了一些GHCN、GISTEMP等气候观测数据集优缺点,例如SMOS数据只对薄冰有效等。杨清华教授向我们展示的则是一个对我们来说有些陌生却无比新奇的研究方向,他从海冰的观测、数据资料同化以及对海冰的预测等方面对北极海冰进行了介绍,让人印象深刻,我们的组员们表示对海冰以及极地内容十分感兴趣,在老师报告后提出了许多问题,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韩永教授分享了他对大气探测的一些思考,从多个角度讲解,为我们重新定义了大气探测学,我们十分敬佩韩永教授的团队,他们发明的专利“多通道气溶胶散射吸收装置”让我国对边界层的探测走到了世界前沿。漂浮层的发现更是加深了我们对边界层的认识。


上午茶歇过后,很荣幸聆听到了两位境外教授精彩的研究介绍,苏酉伟教授从流体力学的角度介绍了湍流和云的一些前沿研究,Jason教授通过分享他在不同地区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亚洲地区的空气污染的研究,更新了我们对污染地区的认知,也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有趣的研究成果。


在下午的时候,黎伟标教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给我们介绍了热带气旋的路径和强度预报以及海气相互作用在其中的作用,整个报告气氛轻松活跃,感受到了黎教授强大的人格魅力。简茂球教授以及团队老师则向我们介绍了季风中心的老师们的许多前沿的研究方向,例如陈桂兴副教授关于“季风降水日变化及其气候影响”的研究方向,还有杜宇副教授关于“强对流天启的特征和动力机制研究”等等。通过这次学习,我的组员们纷纷表示能听到许多在国际科研前线领跑的教授们的报告,开拓了眼界,也从前辈们的人生历练中得到了很多感悟。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我们组的同学说:“老师们的报告中有一些是我们所熟悉,像流体力学,大气探测,和气溶胶都是我们所学过的内容,但是听过报告后,我才发现我们所接触的仅仅是很皮毛的东西,而老师们给我们所展示的,都是现在很前沿的知识,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也有一些是我们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就像打开了新世界,我才发现大气科学远不是我想的那么局限,它包含方方面面,和很多领域都息息相关。”


学无止境,我们未来的道路还很长,我们会勉励自己在科研道路上坚持下去,不断探索,希望将来能在大气领域中有所建树。最后,感谢这次暑期学校,能让我们有缘认识到来自各个院校的志同道合且优秀的同学们,短短几天的相处,相信能收益一生。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MSAS ---

来源:刘颖

编辑:陈敏丹

审核人:陈诗诗

责任编辑:赵静  崔书航

 

欢迎投稿

mediaofsas@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