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晚古典课堂丨赵晓生解读贝多芬奏鸣曲丨第二集丨解读第三、十九、二十钢琴奏鸣曲

2016-06-06 新读者请戳→ 每晚古典音乐会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181q8ikla&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本课程为艺术人文频道2015年《纵横经典》节目。


    在本期节目中,赵晓生教授解读的是贝多芬的第三《C大调钢琴奏鸣曲,Op.2/3》、第十九《G小调钢琴奏鸣曲,Op.49/1》以及第二十《G大调钢琴奏鸣曲,Op.49/2》。

    《C大调钢琴奏鸣曲,Op.2/3》

    这是一首规模巨大、结构极其具有创造力的作品。在贝多芬作品2的三首献给约瑟夫·海顿的奏鸣曲中,这首是篇幅最为巨大的一首。 

    第一乐章展开部的主体很特殊,这是贝多芬的一个新的创造,在他以前很少有人用这种连续短琶音的写法。比如,长距离的行进过程,海顿用音阶连接,变成一个长句子;莫扎特可能用一个长的琶音。而贝多芬则不同,他用短琶音的长句子连接。

    第一乐章快要结束的时候,贝多芬增加了很大的一段华彩乐段的写法。华彩乐段本来是协奏曲里才有的东西,但贝多芬把它写在了奏鸣曲中间,这就使得他的奏鸣曲具有了协奏曲的快板乐章的形式。

    《G小调钢琴奏鸣曲,Op.49/1》 & 《G大调钢琴奏鸣曲,Op.49/2》

    这两首作品虽小,但里面的内容很丰富,而且写得非常精致、可爱,也很成熟。

    《G小调钢琴奏鸣曲,Op.49/1》的第一乐章是行板,音乐材料用得相当丰富。第一个主题很悲哀,第二个主题运动起来了,比较愉快,但同时又很典雅。展开部用了自己习惯的语言,将重复音、颤音合在一起,成了很雄伟的一个式样。

    《G大调钢琴奏鸣曲,Op.49/2》具有一种结构力,节奏上有着很强烈的对比,从二分音符到四分音符,到八分音符,再到三连音,使得曲子的内部动荡性、节奏的对比性非常强烈。


赵晓生谈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奏鸣曲是悲多愤(注:他故意写成悲多愤)音乐思想基石。32首钢琴奏鸣曲、10首小提琴奏鸣曲、5首大提琴奏鸣曲,总共47首,在此基石上才构筑起9首交响曲与各种重奏曲28首(其中弦乐四重奏16首)。尤其32首钢琴奏鸣曲,不但是9首交响曲的试验场,更是一生创作思想与人生哲学精华凝聚。悲多愤其人其乐皆在其中!讨论悲多芬奏鸣曲,先要认清一个重要事实:由于遗传因子作祟,悲多愤16岁开始耳聋,21岁完全失聪。时值1791年。而他的认可作品钢琴三重奏Op.1创作于1795,第一、二首钢琴奏鸣曲作于1795–96,出版于1797,这意味着,悲多愤不曾在物质存在意义上「听」见过自己写作的任何一个声音!从世俗意义衡量,一个作曲家一个以音乐为生命的人却不能听见声音,是难以想像难以承受的痛苦。但从神祗意义衡量,宇宙的声音天堂的声音人世的声音地狱的声音悉数在听不见声音的心灵中轰鸣,这内在的声音内里的声音又何尝不是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真谛?难道不正是上帝对悲多愤的恩赐?

    先来看一下昨天公众号的《F小调钢琴奏鸣曲,OP.2/1》和《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2》的看法:

 F小调(Op.2No.1)极其重要极具创造力。1,此曲首句中包含三个悲多愤写一辈子的核心细胞:a,火箭主题。即直冲向上的特征音型;b,左手和弦中的同音反复。只要翻开悲多愤任何一页总谱,都可看到不同节奏不同形态的同音反复;c,被称为「命运主题」的著名的「嘭嘭嘭嘭---」,首出于此。悲多愤在第一奏鸣曲开启一扇全新音乐大门。第一乐章副部采用降A和声大调,独具新意。第四乐章将命运主题与回音反复两因素交错对置,展开部将火箭主题扩大而同音反复保持原型,开拓了核心材料统掣多乐章的崭新结构组织原则。悲多愤的钢琴奏鸣曲从第一乐句就出手不凡,凝聚一生乐思!悲多愤是一位形式主义者。他一生的音乐至少1816年前的乐思在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中全部批露。「嘭嘭嘭嘭--」的天下闻名动机成为LOGO,无处不见;重复音占据每页乐谱的每个角落;火箭式冲刺在第3、5、7、8、9、11、14、21、23等奏鸣曲主题中顽强腾飞,更不论交响乐协奏曲中的模仿!想像悲多愤的作曲,觉得过程挺艰难又挺简单。艰难的是每个乐章的第一句(所谓动机)要想上老半天。他不是象莫扎特舒伯特这类一挥而就一泻千里的聪明人。一句话要改上几遍十几遍二十几遍。然後简单了,4小节上句,4小节下句,扩张至16小节一乐段,转调,副部,小结尾,几个因素展开不停转几个调,把几个不同材料东西南北捣鼓一圈,回到属持续音,到主调上把呈示部照抄一遍,加个可大可小的尾巴,大功告成。在和声上悲多芬极简单。可能因为听不见,他对所谓色彩并不追求,只用主和属(I-V),连IV都很少出现,只用在终止式。织体有限几种。他音乐的力量从何而来?悲多愤的慢乐章高贵而平衡,但从不缠绵悱恻矫揉造作。他的旋律大致齿锯形直上直下,少有回转。第一奏鸣曲的慢板就定下了这种基调,一直到106第三乐章才起变化。第一奏鸣曲第三乐章依旧minuet,第二奏鸣曲的scherzo使得悲多愤在交响乐写作中完全脱离了先辈海莫格局,开创自己江山。既然悲多愤旋律不委婉,和声不复杂,节奏多重复,结构很方整,色彩很单一,那么他伟大在何处?撇开精神,思想这些因素不谈,悲多愤最大的本事就是聚沙成塔,把一块块小砖垒成摩天大楼凯旋门纪念碑。「嘭嘭嘭嘭--」在悲多愤音乐中无处不在,最夸张的是C小调交响曲中出现550次之多!悲多愤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他不是诗人。他直面现实,没有幻想,不做白日梦。他的结构力是天生的,而且从一开始就建筑在严密的数比例基础上。第一奏鸣曲第二乐章,初出手就构架一个以2:3为基础的1:2:4:6:8:12:16节奏关系图,这张图在第五奏鸣曲扩张到:24:28。没有数就没有音乐构造。你能想像悲多愤的数字逻辑吗!他一生都在用数构筑着他的音乐大厦,用数体现着音乐理念。在他的音乐中,英雄的死与再生是个重要主题。在英雄之「死亡」与「重生」之间如何积聚力量?数!主题与变奏:1:2:4:8:1,速度成倍加快,情绪逐级高涨,最後归一。

 悲多愤第二奏鸣曲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质:精细,典雅,轻巧。悲多愤对数的另一敏感在于对偶数与奇数的不同心理反应。他心中的奇数是阳性的,雄性的,刚性的;偶数是阴性的,雌性的,柔性的。为此他特意调换了第五与第六交响曲的编号。而第五第六钢琴奏鸣曲则是相应交响曲的初稿!奇偶数定律在交响曲中得到完全实现:1,3,5,7,9都是英雄性社会性刚烈性;2,4,6,8则是田园性民俗性抒情性。悲多愤钢琴奏鸣曲中实施并不彻底,如第8奏鸣曲「悲怆」是典型的社会性悲剧性杰作。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尤其2,6,10,12等首仍是悲多愤一生创作中少有的抒情柔美之作。悲多愤聚沙成塔能力在于运用极小单位音乐材料,姑且称为“细胞结构”如音程:F小调第二十三奏鸣曲小二度;E大调第九奏鸣曲作品14号之1纯四度;和弦:降E大曲第三交响曲“英雄”大三和弦;音型:c小调第五交响曲四音音型“命运叩门声”;音列:C小调第八奏鸣曲“悲怆”四音音列。从最简明最细微最基本材料出发悲多愤构建起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巍峨壮美的珠穆朗玛峰,庄严肃穆的英雄碑塔。这是基本粒子构成原子-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的结构;是自然与宇宙生成结构。悲多愤音乐结构应和着宇宙万物内部的生成结构,具有永恒的、超地域的、超时空的魅力。奏鸣曲一词本来包含体裁(sonata)与曲式(sonata form)双重含义。前者早在巴赫斯卡拉蒂亨德尔维伐尔蒂以及巴赫诸儿子都做过大量奏鸣曲,所指意义大相庭径。有四段性组曲(阿勒芒,库朗特,萨拉班,基格);有二部性单乐章;有三或四乐章套曲。奏鸣曲式到海顿莫扎特时代大致成形。大三部性奏鸣曲式(呈示一展开一再现)在巴赫斯卡拉蒂作品中早已存在,并非海顿创造。要点在于主-副部双主题之间对比。在海顿莫扎特奏鸣曲中,主-副部之间关系有四种情况:1,主副部为同一主题;2,副题为主题变形;3,副题不同于主题但二者性质相同;4,主题与副题有强烈对比。悲多愤一生所作在于在结构上改变奏鸣曲式的构成。

    然后是今天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Op.2/3》、《G小调钢琴奏鸣曲,Op.49/1》以及《G大调钢琴奏鸣曲,Op.49/2》:


 C大调第三奏鸣曲就是奏鸣曲式扩张的开端。悲多愤似乎特别在意在每个部分扩大奏鸣曲的含量。作品2之三首先采用「双副部」,写了一小调一大调两个副题。这头一开,一发不可收拾。降E大调第四,英雄交响曲合唱交响曲都多至三个副部。作为西方音乐体现对立统一与三段论的奏鸣曲式在悲多愤手中发展到登峰造极。他把奏鸣曲式每个细部大引子、双主部、独立单位连接部、第二第三甚至第四副部、扩大为与其他部分相同地位与篇幅的结束部、大于莫扎特一乐章篇幅的展开部、相当于第二展开部的结尾扩张到无以复加程度。海顿很多篇幅相当大的奏鸣曲:升C小调,降E大调,都是主副部同一主题;莫扎特K.333副部为主部变形;莫扎特K.330为同质主副部上述皆非「sonata之雏形」! 悲32首奏鸣曲题献女人11首:巴贝特冯凯格勒维克斯伯爵夫人(4)冯布朗夫人(5,6,7)冯布劳恩男爵夫人(9,10)冯李里滕施泰因亲王夫人(13)朱丽圭奇贾迪伯爵夫人(14)特蕾泽冯布龙斯维克伯爵夫人(24)多罗特娅埃特曼男爵夫人(28)布伦塔诺小姐(30)。 悲多愤奏鸣曲题献反映出许多问题。32首中9首未题献。海顿和鲁道夫大公各三。又有7首献给诸贵。剩下11首占1/3强一点送给诸贵夫人小姐。悲多愤生性爱女人是毫无问题的。但并不能认为他把曲子题献给谁就爱谁了。第一,天损老悲,有心无力,终身童贞;第二,悲自己都不清楚真爱谁。悲多愤爱情八卦满天飞却纯属子虚乌有。他写过六首致远方爱人的歌曲,其中第六首中一句还被舒曼借去向克拉拉示爱又被勃拉姆斯哼哼唧唧半辈子;悲多愤逝世後抽屉里翻出三封情书。所有这六首曲三封信至今不能判定写给哪位美女。在悲多愤传记中入册有名有姓有画有照的女性共27位。为追寻这三封致永恒爱人情书的对象,学术界开展人肉大搜索。有一本厚达600多页的专著,先从悲多愤在信中提及坐邮车出行这一线索,确定三个可能书写信件的年份为1807、1809与1813,然後追寻所有悲可能去过的小镇,查阅各旅馆登记记录,甚至查到Beethoven入住签名,最後确定日期为1807年6月30日。然後追查在此期间悲多愤可能会见的女性范围从27逐步缩小至三位一本600页长篇侦探小说的结尾是:这三位候选人都不可能是悲多愤三封致永恒的爱人情书的受者!一切回到云深雾障之中。悲多愤题献的11首奏鸣曲全部达官贵妇,说明他整日出入贵族庄园。悲对其中某些公爵侯爵伯爵的夫人小姐们一见钟情眉来眼去心生异念等等都十分可以想像。但天地良心其中没有一件可能成为真实的爱情轶事八卦传闻。悲多愤在男女情感上面临幻觉与现实、欲求与虚无之间巨大反差绝对是心灵深处最大痛苦。然而他没有在任何一首曲中吐露半星点儿秘密。

    千万不要小看Op.49两首「小」奏鸣曲。麻雀虽小,晶莹剔透。G大调若以二分音符为单位,此曲节奏比例就是1:2:4:6,是训练初级学生节奏控制力的绝好材料。同时,这首两乐章作品完全是「奏鸣曲」与「交响乐」的微型化、简易版。相比之下,G小调内容更深沉,于是形式上捉襟见肘。

    编者注:网上对这两个奏鸣曲的介绍就只有这么多了,大家有更多赵晓生老师的文稿,欢迎给我推荐。



古典音乐微信群欢迎加入,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