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晚古典课堂丨赵晓生解读贝多芬奏鸣曲丨第五集丨解读第八、九、十钢琴奏鸣曲

2016-06-09 新读者请戳→ 每晚古典音乐会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88cxej1l&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来源于上海艺术人文频道2015《纵横经典》节目

        在本期节目中,赵晓生教授为大家解读的是贝多芬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E大调钢琴奏鸣曲,Op.14/1》、《G大调钢琴奏鸣曲,Op.14/2》。

《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

        这首奏鸣曲创作于1797年8月,作品的三个乐章之间有着严格的逻辑关系,把它们相互连接在一起,这是贝多芬用严密的思维方式、用整体思维来组织钢琴奏鸣曲的一个范例。三个乐章的所有主题是相互联系的,第三乐章的主题本身是第二和第一乐章的综合,第一乐章主题的第一主题又是它引子的综合。

        这首作品是贝多芬用心写作并且贯彻了他一生创作的重要杰作,具有很重要的时代意义,从作品的所有细节中间可以听到当时欧洲社会状态的一个音乐化的浓缩。

《E大调钢琴奏鸣曲,Op.14/1》

        这首作品创作于1798年,第一乐章的整个内容就包含在一开头两个音中间,即一个向下的四度和一个向上的五度。第二乐章是小步舞曲和谐谑曲合体的小快板,这是贝多芬比较喜欢使用的的一个慢乐章的的办法。第三乐章又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四度。这首曲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贝多芬怎样用小材料做成一个大构件。

《G大调钢琴奏鸣曲,Op.14/2》

        这首作品创作于1799年,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是一首很特殊的音乐,因为这首奏鸣曲特别具有一种女性的、阴性的特征,柔美,抒情,而且节奏非常特别,所有拍子的拍点上是没有音的,所有音都是一种悬空的、跷脚的状态。


赵晓生谈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音乐学界通常把C小调第八奏鸣曲(悲怆)作为作曲家早期创作的终结。依大狮子看来,这条线(如果一定要划的话)应该划在第11与12奏鸣曲之间。因为第11(Op.22)之前都创作于1799-1800年间,而第12(Op.26)之後则是1800-1801年以後的创作。更重要是第12首起写法上有了巨大变化。C小调第八奏鸣曲进一步实施了贝多芬萦绕心间久矣的三乐章一体化计划。引子的暴力与哀求的对语控制着全曲主旨。火箭主题再次显示贝多芬钢铁般德意志民族意志。副部问答主题直接导致第三乐章A主题,而该主题补充乐句却直接来自第二乐章。第二乐章四音列却是第一乐章的大调逆行。前文已指出,诸君千万不要小看贝多芬音乐中的数本质。以後我们还要通过这个视角,解决多年来流行的对贝多芬的误读。音乐文本是最有力的申诉者与仲裁者。第八奏鸣曲是贝多芬亲自写下标题三首中之一首。另两首是:「告别」(Op.81a),「为大槌钢琴而作的大奏鸣曲」。仅此三首!除此外还盛行许多他人附会之绰号如月光田园暴风雨黎明热情等标题。有的尚未离题但不确切,有的子虚乌有,有的离题万里,有的南辕北辙。请诸君在书写贝多芬奏鸣曲名时千万使用正式名称: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作品2之1),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作品13号),以免误导!「悲怆」得其名实属不易!交响曲中仅英雄田园合唱三首。除外贝多芬极少题名。在钢琴奏鸣曲只有悲怆与告别是有实质含义的。第一个猛烈的低中音密集和弦自然使人联想起93年与双城记中的盖洛亭(断头台)——法国革命延续89年的血腥杀戮;可怜兮兮的声声哀求吐诉着弱者的无望呻吟!二乐章柔板是悲多愤音乐中流传最广的慢乐章。人们欣赏歌唱旋律沉静氛围高贵和声。但当你得知贝多芬在这乐章第一乐句埋藏着第一乐章逆行,你会惊奇佩服还是沮丧?贝多芬的客观性形式主义无所不在。理解了这点你就不会责怪三乐章气势不足,也不会忘记二乐章中段的嘭嘭嘭嘭嘭嘭!

第九奏鸣曲(Op.14No.1)又一首形式主义典范。第一乐章从一个上四-下五度属单音-主八度两个二分音符开端。这开始不打紧,上四度与下五度就喋喋不休起来。无论什么主题连接副题结尾展开再现,没有一个乐句没有一个细节逃脱如来佛的手掌--上四下五度。你们听我喋喋不休,烦了没有?无疑,更烦人的是低音和弦喋喋不休的重复音。我常问学生:你们想过没有,贝多芬那么出名那么伟大的作曲家,怎么老在重复同一个音?他是不是笨到只会写一个音?如果不是,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倒底在说什么?表述什么?要告诉我们什么?这问题再放一放。等到以後再来集中讨论。第九奏鸣曲第一乐章写得极其精彩。凝炼集中多变。尤其主部再现以新姿态出现,一扫「再现抄一遍」旧风。第二乐章小步舞曲如同短小间插,使音乐在第三乐章回到第一乐章变形:上四下五度重燃火焰,重复音又显神威!My God! 贝多芬真能螺丝壳里做道场!两个音折腾出一整首奏鸣曲!第九第十两首奏鸣曲都题献给冯·布劳恩男爵夫人。

G大调第十奏鸣曲(Op.14No.2)是贝多芬少有阴柔纤美女性化之作,恐怕再难找出第二首来。从这首乐曲里很难找出贝多芬在表白什么,他显然以客观的旁观的姿态赞美着惊世之艳。近乎摇摆的弱起节奏只有以贵族女子抬手举足的典雅才可领略风情。裙摆飘曳,半蹲闺礼,轻语温存,喃呢迷人,终于在小结尾中出现男女对白,透露了一丝点儿一闪而过的朦胧与缠绵。第二乐章回到贝多芬形式主义。变奏将主题成倍加快,似乎是难以摆脱的魔咒。但这首变奏曲却在形式的躯壳中保留着女性的矜持。第三乐章轻盈的欢舞,维也纳金色大厅!钢琴这件乐器从一开始在每个作曲家手中就表现出不同的声音想像。巴赫心中唯有管风琴。他对其他一切声音嗤之以鼻毫不在乎。D?斯卡拉蒂却满脑子各式各样吹拉弹打的各国民间与宫廷乐器。莫扎特写钢琴时脑子里听到的是歌剧。而贝多芬则每个乐句用不同乐器演奏,合起来就是交响乐。从第一首奏鸣曲第一乐句单簧管独奏与弦乐和弦拉开「圣经新约」第一章,悲多愤在钢琴上写作了32首交响乐,是为乐队写作交响曲的3.5倍!他的钢琴交响乐之巅峰是降B大调第29奏鸣曲(Op.106),其宏大规模深刻内涵冗长篇幅足与D小调第九交响曲如南北高峰隔空遥望!伟大钢琴交响乐!



古典音乐微信群欢迎加入,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