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变换旧时月,繁华落尽惹尘埃——《城市星球》评介
感谢北京大学贺灿飞教授及其团队对《城市星球》(《Planet of Cities》)中译本所做的贡献,让笔者能在短时间内阅读了这本极具创新性的著作。作者Shlomo Angel自谦本书对城市科学的贡献是微薄的,但整本书从全球视角运用大量的历史图文资料和遥感影像数据,试图对地球上所有城市的通病进行诊断,进而开出普适的药方,勃勃雄心可见一斑。本书英文版于2012年由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出版,是作者多年研究的一个成果集合,既通俗易懂又论述精到,结构清晰,例证丰富,深入浅出,帮助读者从全球和历史的视角,重新认识发生在这个星球上的城市化现象。
引言部分,作者针对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具特色的城市扩张,抛出了7个关键性问题,包括城市范围、城市密度、城市扩张速度、居住和就业场所集中度、建成区破碎度、城市足迹等等。作者对传统的“限制城市扩张”的政策模式提出了质疑,大胆地给出了相反的观点:用“限制范式”(containment paradigm)来概括精明增长、紧凑城市、城市增长边界管理等各种限制城市扩张的理论,认为这种模式尽管在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发展中国家不一定适用。针对快速城市化的亚非拉地区,提出了“预留发展空间范式”(making room paradigm)的政策模式来应对预期的城市扩张。全书的开篇提出了四个基本命题:
(一)“城市扩张”命题:由城市人口增长引发的城市扩张是不能被遏制的。相反,我们必须为容纳这些新增人口创造空间;
(二)“可持续密度”命题:城市密度必须维持在―个可持续发展的范围内,如果密度太低就必须允许它增长;如果密度太高就必须允许它降低;
(三)“居者有其屋”命题:严格控制城市扩张会摧毁穷人的住房而且把新住房变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要保证居者有其屋就必须要有充足的土地供应;
(四)“市政工程”命题:在城市进一步开发之前必须给公共街道、公共基础设施网络以及公共开放空间预留好土地。
针对这7个问题和四大命题,本书首先分析了城市化进程的一般性规律,包括全新定义的城市化三阶段论、世界城市化的地理格局和世界城市体系。在此基础上,选择了城市边界、城市密度、中心性、破碎化、紧凑度等5个独立指标来刻画世界范围内城市扩张的特征。同时本书也对全球未来城市土地的扩张进行了预测,论述了城市扩张与耕地占用的关系。
(思维导图源文件:http://vdisk.weibo.com/s/BXj4_BySqpc0H )
“城市的发展伴随着不可避免的城市扩张和城市密度降低,这是一个人们不愿意相信但是需要达成的共识。”本书的研究成果显示:未来几十年城市人口增长以及空间扩张将主要发生在目前相对贫困和制度落后的国家;“居者有其屋”是作者写作本书的最初动机,认为如果城市人口和家庭收入快速增加,同时限制城市向外扩张,将会导致土地和房价的猛涨;不管城市人口规模大小,其人口增长速度趋于一致,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所容纳的总人口数基本相同,且特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并不比其他规模的城市要快;1990-2000年,全球120个样本城市建成区面积平均增长率是城市人口增长率的2倍以上;驱动全球城市扩张的力量包括人口增长、收入上升、廉价农业用地、高效交通系统、收入差异等;城市开放空间面积应不小于城市建成区面积的1/3;耕地储备足以养活全球人口,粮食供给无需为城市扩张作出妥协。
“预留发展空间范式”不同于城市周边绿带,更倾向于在城市中间布满不同规模、不同远近、集约利用的开放空间。为将之落地,书末作者提出了引导城市扩张的可操作性方案,包括实际预测城市用地需求,慷慨地界定大都市范围,有选择地保护开放空间,保证未铺设路面的主干道网。
本书基于详实的数据证据总结出来的诸多经验性规律让人惊叹,虽然许多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机理有待进一步探索,但仅就这些经验性规律的挖掘就足以成就本书在城市科学中的一席之地。这些基于活生生的证据来探讨全球城市面临的紧迫政策问题,绝不是仅仅停留在乌托邦的幻想之中。略作总结,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创新性强。突破国家限制,将全球城市放在一个筐里诊断;不仅对大多数人认同的结论提出质疑,更是苦心收集和分析数据,提出“预留发展空间范式”;对前人理论进行合理扬弃,如对Alonso城市古典经济学模型的发展;得到许多新颖的结论,如人口的位序-密度分布。
2、海量数据。汇集全球几千座城市的空间、历史、社会、经济和政治数据。开创性的考察了全球3646座大城市(人口>10万)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化特征。本书采用的研究样本包括:1990-2000年全球120个城市样本、1910-2000年美国20个城市样本、1800-2000年30个城市样本,2000年3646个大城市样本等等。
3、学科交叉。全书以问题为导向,不局限于某个学科,而是综合了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乡规划学、景观生态学、社会学、统计学、几何学、建筑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铸城市之术。
4、案例丰富。本书采用了海量城市数据,但并不止于一堆冷冰冰的数字。而是选取了全球各大洲几十个典型城市案例进行剖析,一个个城市故事徐徐道来,讲故事的同时也是为作者论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5、可视化强。丰富的图、表和照片是本书一大亮点,书卷轻翻,几乎每一页都能发现一张夺人眼球的图片,繁杂的数据及其背后隐藏的关系在一张图表中尽显,不得不说本书信息可视化的工作是我们初学者的典范。(文后附部分本书插图供参考)
反观中国,目前全国各大城市开始划定“三条红线”(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与之匹配的是很多城市“三规合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相融合)的试点。这是基于中国城市“摊大饼”式地无序蔓延和耕地安全、生态安全的考量而做出的重要举措。中国的城市化既符合世界城市化的一些基本规律又充满着自身的特殊性,中国人均耕地仅占世界平均水平42.4%,现阶段生态环境问题处于高发高危期。因此对于本书的观点应辩证的吸纳:
一方面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一定要给未来的城市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同时要兼顾边界规划的刚性与弹性,在下一个规划时段适时调整划定新的增长边界。一部分作为永久性边界,例如生态和基本农田边界,其他部分可作为弹性边界,充分体现城市系统的自组织性与多样性规律。另一方面,一些西欧国家可以制定全国统一的城市边界划定细则,但中国由于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性,各个城市的自然本底、发展阶段以及民众诉求有很大差异,因此不同城市的边界划定应因地制宜,合理预测城市未来发展,制定适合本市的增长弹性系数、技术规范和管理政策。
另外,结合中国当前城市发展现状我们应认真思索作者提出的另外几个命题(“可持续密度”、“居者有其屋”、“市政工程”),这对我国特大城市人口的控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及城市基本服务设施的均等化等问题都具有很好的启发。
“你怎能在见过巴黎的繁华之后仍能安心于田园?”快速城市化发展与转型时期中国巨龙的腾飞面临重重困境,然而城市化之滔滔大浪依旧翻滚不息。中国大中小城市规模应如何引导?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密度是多少?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偏高会对农民进城有何影响?如何平衡城市的扩展与耕地的保护?如何在进入“围城”之后仍能诗意的栖居?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考,Shlomo Angel那种敢于打破旧局、自立新说的勇气和踏实敬业、满怀悲悯的实证科学精神更值得中国城市研究者学习!“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推荐所有对城市科学感兴趣、关注中国城市发展的学人、公众和管理者阅读此书。
(本文作者:刘海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博士生)
附:
1、《城市星球》作者Shlomo Angel具有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科背景,是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的客座研究员,同时也是纽约大学瓦格纳公共政策学院城市规划客座教授,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自2012年起还同时担任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城市化项目的高级研究员。近年研究重点在全球不同国家的住房和城市开发领域。作者的个人网站:http://sollyangel.com/
2、《城市星球》思维导图:http://vdisk.weibo.com/s/BXj4_BySqpc0H
3、Shlomo Angel的2011年演讲视频“Making Roomfor a Planet of Cities”:http://t.cn/Rw86coS
4、citylab对本书作者的专访Q&A with Planetof Cities author Shlomo Angel.:http://t.cn/Rw86xIS
5、《城市星球》完整的网上数据集:http://t.cn/8kPQYCQ
6、《城市星球》中文版前言:http://t.cn/Rw1eoWj
部分书中插图:
泰国曼谷城市蔓延(1850-2002)
2010年纽约曼哈顿人口统计区人口密度与1910年相比显著下降
全球城市土地覆盖面积占可开垦土地面积的比重(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