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 | 2016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

2016-12-07 全国地研联


图书简介

城市群是高度一体化和同城化的城市群体,是城市之间由竞争转为竞合的“同城化”过程和“一体化”过程。2013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的历史上第一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等一系列中央文件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国务院发布实施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等若干文件也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正在肩负着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和“一带一路”建设主阵地的重大历史使命,成为世界进入中国和中国走向世界的关键门户,更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阵地。可以肯定,全球城市群的发展正在进入21世纪的中国时代。

综合分析近35年来中国城市群健康发展状况可知,城市群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核心区,强大的吸管效应仍在持续;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区,城镇化水平正在逐年提高;城市群作为城市脆弱性最低的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逐步提升;但城市群是环境问题集中的重灾区,仍在释放超负荷的巨量污染,也是排放强度最多的高碳区和PM2.5集中排放地区,继续承载着巨大的减碳减排压力。

针对中国城市群形成与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本书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理及胁迫效应”(No. 4159084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市群空间扩展的生态影响机理及紧凑度调控的计算试验系统”(No. 40971101)和国家发改委委托项目“中国未来城市群的选择格局”等项目为依托,精准梳理了近120年来国内外关于城市群的定义和界定标准,客观分析了近35年来中国城市群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时空分异特点及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重点建设5大国家级城市群、稳步建设9大区域性城市群、引导培育6个地区性城市群,形成大中小协同发展的“5+9+6”城市群空间新格局的科学方案,提出了统筹建设“两带一路”上城市群,形成“以轴串群、以群托轴”的轴群式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的方案,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绿色生态型、智慧型、低碳型、开放型、文化型、市场型和共享型城市群的战略设想与对策建议。

本报告是继作者主编出版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及资源环境保障报告》(科学出版社,2009年)、《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11年)、《中国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13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14年)之后连续出版的中国城市发展系列研究报告的第5本报告,该报告汇集了作者近5年来关于中国城市群的战略思考和实践经验。

内容摘要

中国城市群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区,是世界经济重心第三次转移的重要载体,是世界进入中国和中国走向世界的关键门户,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阵地,城市群发展的国家及国际战略地位正在显著提升,全球城市群的发展正在进入21世纪的中国时代。本书在对近120年来国内外城市群定义和界定标准精准梳理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近35年来中国城市群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时空分异特点及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重点建设5大国家级城市群、稳步建设9大区域性城市群、引导培育6个地区性城市群,形成大中小协同发展的“5+9+6城市群空间新格局的科学方案,提出了统筹建设“两带一路”上城市群,形成以轴串群、以群托轴的轴群式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格局,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绿色生态型、智慧型、低碳型、开放型、文化型、市场型和共享型城市群的战略设想与对策建议

基本内涵采用文献计量法,选取近100年来有关城市群的研究文献约83332篇(其中国外文献32231篇,国内文献51101篇)进行检索分析。从这些文献中搜索到近100多年来有关城市群的定义和对城市群界定的历史演变轨迹和认知脉络,得出城市群的基本内涵为: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1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都市圈(区)或大城市为基本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当一个特定区域的多个城市之间为化解日益严重的城市病,由竞争转为竞合,通过规划同编、产业同链、城乡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科技同兴、污染同治、生态同建的过程实现了区域性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区域性市场建设一体化、城乡统筹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社会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6大一体化时,可以判断城市群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群。可见,城市群是高度一体化和同城化的城市群体,城市群形成发育的过程是一个由竞争转为竞合的“同城化”过程和“一体化”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和近远程要素交互作用的灰箱系统。但城市群≠城镇群。

扩展过程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新型工业化、交通快捷化、政策扶持和文化等驱动因素的综合影响驱动下,城市群空间范围的拓展理论上沿着从城市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大都市圈)—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这样一条时空演进主线,经历了四次拓展过程,从城市到都市区、再到都市圈,再到城市群,最后到大都市连绵带,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实现了四次扩展过程,体现出城市群梯度演进和多层次性结构。每一次扩展结果使得城市群成为辐射带动能力更强的区域增长中心、国家增长中心和国际增长中心,成为主导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和城镇化发展格局的核心区,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主要承载地。

界定标准中国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的10大定量标准如下:(1)城市群内都市圈或大城市数量不少于3个,其中作为核心城市的超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大于1000万人)或特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介于500-1000万人)至少有1个。(2)城市群内人口总规模不低于2000万人。(3)城市群内城镇化水平大于60%。(4)城市群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工业化程度较高,一般处于工业化中后期。(5)城市群经济密度大于1500万元/ km2。(6)城市群内形成高度发达的综合运输通道和半小时、1小时和2小时经济圈。(7)城市群非农产业产值比率超过70%。(8)城市群内核心城市GDP中心度>45%,具有跨省际的城市功能。(9)城市群的经济外向度大于30%,承担着世界经济重心转移承载地的功能。(10)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大于70%以上,具有相似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环境。

国家地位中国城市群的国家战略地位再度升级。一是一系列中央文件都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主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城市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首次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提出合理布局城市群;中共中央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50次提到城市群;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8大城市群。二是国务院若干文件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近6年来,国务院相继发布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至少300次提到城市群的发展与建设,甚至专门发布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等城市群规划的国家文件。

国际地位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国家战略地位再度提升的同时,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正在肩负着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和一带一路建设主阵地的重大历史使命,成为全球经济重心转移承载的重要担当,成为世界进入中国和中国走向世界的关键门户,更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阵地,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国际战略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中国城市群是21世纪全球城市群发展的主要阵地,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全球城市群的发展已经进入21世纪的中国时代;城市群是世界经济重心第三次转移的重要载体。

基本特征综合分析近35年来中国城市群健康发展状况可知,城市群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核心区,强大的吸管效应仍在持续;城市群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区,城镇化水平正在逐年提高;城市群是城市脆弱性最低的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逐步提升;城市群是环境问题集中的重灾区,仍在释放超负荷的巨量污染;城市群是排放强度最多的高碳区和PM2.5集中排放地区,继续承载着巨大的减碳减排压力。

存在问题35年来我国城市群在选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城镇化主体的战略地位被过分夸大高估,城市群空间范围一扩再扩,违背了国家建设城市群的基本初衷,城市群的选择受制于强烈的政府主导,脱离了发育的最基本标准,城市群选择过多地迁就了地方利益,影响到了国家战略安全大局,城市群成为雾霾等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激化的敏感地区和重点治理地区。城市群在发展中存在着发育程度低、紧凑程度低、投入产出效率低和资源环境保障程度低等“四低”问题;出现了过多的政府主导与行政干预、过高的发展前景估计、过密的集聚负效应和过大的发展差距等“四过”问题;部分城市群建设中;不顾条件盲目跟风争相纳入国家战略、不顾红线相圈地造城运动、不顾深度合作争相重复建设、不顾资源环境承载力滋生了区域剥夺行为等“四不顾”问题。我国大部分城市群规划研究中缺失统一的城市群识别标准、缺失规范的统计数据、缺失明确的归口管理机关、缺失公认的规划编制办法与执业制度、缺失权威的城市群规划法律地位。

空间格局从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角度出发,构建由5大国家级城市群、9大区域性城市群和6大地区性城市群组成的“5+9+6”的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新格局,形成以轴串群、以群托轴的轴群式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格局。2014年止,中国城市群总面积占全国的28.17%,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占全国的68.7%,总人口占全国的68.09%,城镇人口占全国的73.12%,经济总量占全国的82.4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59.54%,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93.5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77.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81.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75.14%,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90.53%,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90.3%,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的83.39%,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占全国的84.4%,本地电话用户数占全国的75.19%,移动电话用户数占全国的83.73%,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占全国的95.89%,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占全国的93.79%,专利授权量占全国的83.57%。体现出城市群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总体呈现出动态集聚趋势。

重点建设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国家级城市群包括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2014年国家级城市群总面积占全国的9.78%;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5.54%;城镇人口占全国的39.64%;现价GDP占全国的47.67%;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58.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46.73%,财政收入占全国的51.23%,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占全国的55.02%,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占全国的46.1%。国家级城市群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基本上占据了半壁江山,是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城市群,主导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

稳步建设九大区域性城市群区域级城市群包括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共9个城市群。2014年区域级城市群总面积占全国的11.39%;总人口占全国的25.66%;城镇人口占全国的26.72%;现价GDP占全国的28.29%;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28.74%;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5.49%,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占全国的22.78%,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占全国的23.67%。区域级城市群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基本上占据了30%的经济地位。

引导培育六大地区性城市群地区性城市群包括晋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和宁夏沿黄城市群共6个城市群。2014年地区级城市群总面积占全国的7%;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9%;城镇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的6.75%;现价GDP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1%;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3.51%;财政收入占全国的6.67%,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占全国的6.58%,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占全国的6.51%。地区级城市群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基本上占据了6-7%的经济地位。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廊坊8个地级市,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未来将京津冀城市群建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形成“一核(首都发展核)、双城(北京、天津)、三轴(京津发展主轴、秦京保石发展次轴、秦唐津沧沿海发展次轴)、四区(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其中:北京市发展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发展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发展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


中国“以轴串群”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城市群空间格局示意图

中国城市群“5+9+6”的空间组织新格局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方创琳:男,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骨干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室主任。兼任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会员,RSA China Division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百人论坛首批专家等。主要从事城市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与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973项目等各类项目100余项,先后向国务院提交50份被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采用的重要咨询报告或重大规划,其中20份先后得到了中央总书记、总理、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笔批示并落实,3份成为国务院文件。先后主编出版《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等学术著作22部,发表学术论文33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60余篇。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最高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一等奖、国家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等。

编辑:刘海猛,胡森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