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学快讯|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发布

2017-04-26 全国地研联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396c49iot&width=500&height=375&auto=0

新闻简报


       (新华网 讯)4月24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情况和普查公报。这是我国首次全面准确摸清地理国情家底。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和办公室主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库热西,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广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维森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库热西在发布会上强调,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是国务院部署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在以张高丽副总理为组长的普查领导小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组织完成了这次规模宏大、任务艰巨的普查工作,首次全面准确地摸清了我国地理国情家底。

    库热西介绍说,这次普查历时3年,对象为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采用覆盖全国的优于1米分辨率遥感影像,收集整合多行业专题数据,获取了由10个一级类、58个二级类和135个三级类共2.6亿个图斑构成的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的海量地理国情数据,并以2015年6月30日为标准时点,以我国资源三号高分辨率测绘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对普查数据进行了统一时点核准。普查成果经跨部门院士专家验收、第三方评估和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

    库热西指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即将修订完成的《测绘法》赋予的新职责和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的新任务,积极做好普查成果的共享和推广应用,认真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更好地服务国计民生。欢迎社会各界多关注、多利用普查成果。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自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至2016年11月圆满完成。张高丽副总理任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普查办公室设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全国400多家乙级以上测绘资质单位、5万多名普查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普查。普查工作得到了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宣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等24个部委局的大力相助。

    普查获得的主要成果数据包括:

    ——查清了我国陆地国土各类地形地貌的面积和空间分布。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分类,其中,低海拔和中海拔区域占国土面积的76.77%,25°坡度以下区域占国土面积的80.22%,平原、台地、丘陵、山地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6.62%、9.34%、20.39%、43.65%。

    ——查清了9类种植土地的面积构成和空间分布。总面积为159.91万平方千米,其中,水田30.39万平方千米,旱地109.52万平方千米。

    ——查清了10类林草覆盖的面积构成和空间分布。总面积为596.78万平方千米,其中,乔木林183.47万平方千米,灌木林90.54万平方千米,天然草地272.89万平方千米。

    ——查清了我国水域覆盖的构成及空间分布。其中,单条长度500米以上的河流总长度为655.16万千米,单个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湖泊总面积9.62万平方千米,单个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水库3.68万平方千米,冰川与常年积雪4.77万平方千米。

    ——查清了我国荒漠与裸露地的类别、面积、构成及空间分布。总面积为132.53万平方千米。

    ——查清了我国铁路与道路的路面面积、长度、构成及空间分布。铁路与道路的路面面积5.92万平方千米,全国铁路路网总长度11.65万千米,宽度大于5米的乡级以上(含乡级)公路205.01万千米。

    ——查清了我国房屋建筑(区)占地总面积为15.31万平方千米。

    普查成果客观反映了我国资源环境和国情国力的本底状况,有利于促进相关部门科学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推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落实。普查数据的特点表现在:一是全面,对除港澳台地区外的全部陆地国土实现无缝隙覆盖;二是真实,遵循“所见即所得”原则,如实反映了客观情况;三是精细,普查最小图斑对应实地面积为200平方米,选取了超过300个统计指标逐级汇总,精确表达了地理国情;四是系统,在查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按照张高丽副总理“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的指示精神,普查人员积极推动普查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开发、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为科学编制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管理创新等方面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参考,积极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实施。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地理国情监测试点,组织开展了京津冀地区重点大气颗粒物污染源空间分布、首都经济圈城市空间布局、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管理、国家级新区建设变化等100多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

新闻解读

全面准确反映地理国情

库热西·买合苏提介绍说,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历时3年完成,采用覆盖全国优于1米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了由10个一级类、58个二级类和135个三级类共2.6亿个图斑构成的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的海量地理国情数据,并以2015年6月30日为标准时点,对普查数据进行了统一时点核准。

普查成果通过跨部门院士专家验收、第三方评估和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后,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和普查办联合发布普查公报。

这次普查具有四个特点:

一是全面,对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全部陆地国土实现无缝隙全覆盖;

二是真实,遵循“所见即所得”原则,如实反映客观情况;

三是精细,普查最小图斑对应地面实际面积为200平方米,城市里的一块绿地、水池基本上都能统计出来;

四是系统,在查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维森介绍,为最大限度提高地理国情普查精准度,普查部门一方面采用“卫星+航空摄影”相结合的方式,获取优于1米分辨率的高精度遥感影像,另一方面实施人工野外实地核查,进一步提高普查质量。

“城市最小采集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块10×20米见方的绿地或水池的地理信息,在普查中都能统计出来。”李维森说。

地理国情普查看似专业性很强,其实离普通人日常生活并不遥远,从衣食住行到空气质量、饮水安全,都息息相关。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程鹏飞介绍,在京津冀地区,普查人员开展了重点大气颗粒物污染源、城市空间扩展、自然生态空间地表沉降等地理国情信息监测。数据明晰让监管部门“心里有底”,应对举措更有针对性。

库热西·买合苏提表示,普查成果客观反映了中国资源环境和国情国力的本底状况,有利于促进相关部门科学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推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落实。

自然资源保护纳入离任审计

此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坚持“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选择不同的专题和方向开展了100多项地理国情监测试点。

目前,普查和监测成果已经在多规合一、精准扶贫、不动产统一登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重点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专项行动、典型湖泊面积变化监测等领域和地名、农业等普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库热西·买合苏提指出,下一步将从四个方面推动普查成果的共享应用:

一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根据政府决策和管理的需要,充分挖掘地理国情信息蕴含的价值,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有据的判断、依据、信息和政策建议;

二是建立普查数据共享机制,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普查数据的开放共享;

三是主动对接各部门的业务需求,做好普查数据的深度开发,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普遍适用性的公共产品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四是及时向社会发布可以公开的一些地理国情信息,让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能够充分地享用普查的成果。

具体而言,他举例道,北京市利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中单体建筑等数据,有效地解决了违法用地、违法建筑底数不清等问题;浙江则利用普查成果服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他还专门强调,作为中央提出的一个重大改革举措之一,以后领导干部离任,不仅要审计经济,还要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状况进行审计。

“一带一路”有了数据支撑

库热西·买合苏提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即将召开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是举世瞩目的国际大事,这次普查成果自始至终突出了为“一带一路”服务的重要任务。

在国内方面,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成果,在2016年开展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专题性监测,获取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主要基础设施和地质环境稳定性等方面的现状和变化信息,通过综合统计分析,掌握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形成了一系列监测报告、图鉴和数据成果。这些成果可以为相关规划和建设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在国际方面,有几个品牌项目能够支撑“一带一路”建设。

一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自主开发建设的“天地图”。这次普查成果逐步在“天地图”发布、使用,不断丰富“天地图”的数据。

二是2014年9月份中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的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联合国相关机构和80多个国家已经在广泛使用。

三是去年启动的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项目,已经成功获取了中巴经济走廊、东盟地区的部分地理信息数据。

“十三五”时期,还将继续获取“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地理信息,并开展中欧铁路通道建设的位置服务等相关应用示范,为“一带一路”建设和“走出去”战略实施提供地理信息支撑。

来源:新华网、中国地理学会公众号、GIS圈公众号

编辑:梁峰  许雪爽 徐晨

猜你喜欢

地理快讯|中国科学家姚檀栋在瑞典获颁维加奖

第十届京区地理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京召开

学科前沿|大力发展中国青藏高原研究学说

国土资源部将建国土规划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