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目录|《地理研究》2017年第5期

2017-06-02 全国地研联 全国地研联

 观 点 与 争 鸣 

 

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在他乡与故乡之间

保继刚1,2(),张捷3,徐红罡1,2,章锦河3,陈田4,张国友5,陆林6,黄震方7,翁时秀2,8,孙九霞1,2,罗秋菊1,2,钟林生4,马晓龙9,张宏磊3,白凯10,李山11,韩国圣12,张朝枝1,2

1.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州 510275

2.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州 510275

3. 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南京 210093

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5. 中国地理学会,北京 100101

6.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 241002

7.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8.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 510275

9.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天津 300350

10.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 710119

11.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12. 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威海 264209

        摘要:旅游地理学已经成为地理学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也是地理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分支学科之一。随着旅游地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人文地理研究“文化转向”与“社会转向”的大背景下,旅游地理研究的“地理味”似乎越来越少,甚至被批评为“去地理化”“在奔往他乡的路上忘了故乡”。在此背景下,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12月在广州中山大学进行研讨,反思与总结旅游地理过去30年的研究问题与学术贡献、学科特征以及如何实现代际转向。结论认为:① 旅游地理学并未真正远离故乡,只是地理学本身在发展与变化,旅游地理学要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地理学的发展;② 旅游地理学的核心特征是包容与综合,不仅要有逻辑实证主义,还要有结构主义、人文主义等范式,其核心研究问题应该是流动性、空间尺度转换与人地关系;③ 旅游地理学者的代际转向已经不可避免,在学者们师承传递的背景下,旅游地理学出现了研究问题、学科认知和理论认知的转型,旅游地理学应该建立引领性问题体系,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来壮大学术共同体。

        关键词 : ,  ,  ,  ,   


中国旅游地理学学术实践的代际差异与学科转型

翁时秀1,2(),保继刚1,2()

1.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 510275
           2.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州 510275

摘要:以代际关系分析中国旅游地理学正在经历的转型,有助于厘清转型背后的代际动力和转型中出现的问题。依据“同期群效应”理论,将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者划分为开创代、第一代、中间代和新生代,并分析各代学者因学术经历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学术特征。研究认为,世代之间基于代际差异的学术互动是当前中国旅游地理学出现研究问题转型、学科认知转型、理论认知转型和研究方法转型的重要原因。出现转型前景尚不明朗,转型中出现了引领性问题体系的缺失、学科范畴的迷惘和理论观念的分歧等问题,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者应通力合作建立引领性问题体系,以地理学思维破除学科迷惘,建立具有包容性的理论观。

关键词 : ,  ,  ,  ,   


 研 究 论 文 


土壤相对湿度在东北地区农业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分析

安雪丽1,2,3(),武建军1,2,3(),周洪奎1,2,3,李小涵1,2,3,刘雷震1,2,3,杨建华1,2,3

1. 北京师范大学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

2.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3.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摘要 :分析土壤相对湿度(RSM)与标准化植被指数(SVI)、站点农气灾情数据及产量数据的关系,探究土壤相对湿度对东北地区农业干旱的监测能力。结果表明:① 土壤相对湿度与SVI有较好的相关关系,76%的站点能够通过0.05的检验;水分胁迫下,作物生长状态对土壤湿度的滞后时间为10天。② 土壤相对湿度低于60时,超过58%的作物生长状态受到影响;土壤相对湿度低于35时,超过92%的作物生长状态受到影响。③ 土壤相对湿度对农气灾情数据记录的不同等级干旱的正确检测概率都超过了50%。④ 7月上旬土壤相对湿度和产量的相关关系最好。土壤相对湿度在东北地区农业干旱监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本文可为农业干旱监测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 ,  ,  ,  


基于不同分辨率卫星数据的林火排放对比研究

高浩(),张甲珅,郑伟,刘诚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

摘要 :基于30 m、500 m和1 km空间分辨率的TM、MODIS和AVHRR卫星遥感数据,估算2006年大兴安岭一次森林火灾的排放量,并评估空间分辨率对排放量估算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空间分辨率卫星估算的火烧迹地面积差异为4.3%~13.8%,随着空间分辨率降低,遥感估算火烧迹地面积逐渐减小。不同空间分辨率卫星估算的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甲烷(CH4)、非甲烷总烃(NMHC)、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可吸入颗粒物(PM2.5)、黑炭(BC)、有机碳(OC)的排放量分别为1.01×106~1.64×106t、6.07×104~9.58×104t、2.91×103~4.51×103t、4.61×103~7.18×103t、1.83×103~3.01×10t、5.00×102~7.79×102t、7.82×103~12.1×103t、3.10×102~5.02×102t、4.79×103~7.46×103t。空间分辨率对排放的估算有明显的影响,30 m对比500 m、1 km分辨率,500 m对比1 km分辨率卫星的排放差异分别为25.5%~29.6%,35.4%~39.2%和13.1%~13.7%。因此,未来基于卫星遥感估算林火排放时须考虑空间分辨率的影响。

        关键词 : ,  ,  ,  ,   


冬小麦种植区域的可能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农业水资源盈亏的影响

胡实(),莫兴国(),林忠辉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摘要 :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适宜品种和种植区域的变化将影响流域农业水资源配置。利用IPCC CMIP5三种排放情景(RCP2.6、RCP4.5、RCP8.5)的多模式集成数据,分析2011-2059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适宜品种、种植范围和农业种植模式的可能变化,并以研究区二级子流域为单元,采用VIP模型预测冬小麦种植区域的可能变化对其蒸散量、灌溉需水量和流域农业水资源盈亏的影响。结果显示:冬性和弱冬性品种将可能逐渐取代强冬性品种,冬小麦种植区逐步北移,北部地区的种植面积可能增加,而南部地区的种植面积则可能缩减。研究区北部冬小麦种植面积扩张将可能加剧海河流域农业的用水紧张,三种情景下2050s海河流域的农业用水缺口将增加3.7×108~34.0×108 m3。未来水分将取代热量成为海河流域北部地区冬小麦种植面积扩张的主要限制因素。南部地区双季稻种植面积可能扩张,流域水分盈余将减少。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种植格局需要逐步调整以适应气候变化。

       关键词 : ,  ,  ,  ,   


空间权重对分析地理要素时空关联格局的影响——基于中国大陆省域水资源消耗强度的实证

臧正1(),邹欣庆1,2(),宋翘楚1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2.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 210093

摘要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地理要素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耦合影响,以2003-2013年中国大陆省区为例,应用多种空间权重方案对省际水资源消耗强度的时空格局进行比较分析,针对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基于GDP-距离倒数的改进空间权重方案,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 应用对称性空间赋权方法,得出的省际水资源强度的空间自相关特征检验结果具有局限性,依据基于邻接或距离原则构建的空间权重,评价结果不够稳健;② 应用GDP-距离倒数的组合空间权重方案,能够充分体现经济—地理要素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非对称性影响,所得局部空间自相关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提高;③ 在研究时段内,中国大陆省际居民生活用水强度的时空异质性最小,生态环境用水强度异质性最大,工业和农业用水强度的时空异质性相对较小并且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特征;④ 省际工业用水强度具有南北分异特征,局部低—低集聚区位于黄河以北并且相对稳定,高—高集聚区位于长江以南并趋于弱化;⑤ 省际农业用水强度的局部高—高集聚、高—低集聚区位于中国大陆西部,且研究时段内表现相对稳定。基于GDP-距离倒数的组合空间权重方案,能够同时体现省际经济水平及空间距离的临近度,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相关研究中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关键词 : ,  ,  ,  ,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研究

张生瑞1,2,3,钟林生1,2,周睿1,2,3,王英杰1,2,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摘要 :从遗产保护的对象及内容出发,设计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旅游经济效益和游客规模及行为四个方面的30项指标,其中水源林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损毁梯田占遗产区面积的比例、遗产区水资源承载力、村寨传统民居的数量与木刻分水设施的数量是重要程度较高的五个指标。在对指标进行量化和标准化处理之后,采用多元线性函数,构建了遗产区生态旅游发展评估模型。经过实地监测发现,现阶段遗产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旅游对当地传统社会结构冲击较大,传统风俗礼仪逐渐弱化;村民在旅游开发中参与程度低、从旅游开发中获益较小,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较低。研究结果对该类遗产地生态旅游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 ,  ,  ,  ,  ,  


西部乡村旅游社区社会景观敏感度分析——以甘南郎木寺镇为例

陈诚(),赵振斌(),黄燕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 710062

       摘要: 旅游开发使得乡村旅游社区社会构成复杂化,多人群的空间竞争与冲突日益明显。如果能够建立社会景观敏感度的指标,对旅游开发干扰下社会问题出现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将对乡村旅游社区规划管理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参与式制图和半结构访谈的方法,对甘南郎木寺镇的藏族居民、回族居民、游客和经营者四类群体进行景观价值调查,最终获得396份访谈表和填图。在此基础上,利用地方竞争理论和景观价值理论构建旅游社区社会景观敏感度模型,并基于GIS工具计算和揭示其空间特征。研究表明:① 社会景观敏感度分析从社会互动和空间格局两个方面对旅游社区进行评价,一定程度上能够表征社会景观的格局与效应,为旅游社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② 研究揭示的景观敏感区域空间上呈现斑状分布,承载着多人群的关注和竞争关系,与社区资源分布、多人群文化认同和环境心理因素相联系;③ 田野调查,多人群地方竞争理论和PPGIS空间分析技术的结合,为地方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社会景观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

       关键词 : ,  ,  ,  ,   


行政区划调整对大城市房价的

影响研究

王丰龙1,2(),张传勇1,2()

1.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 
2.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062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不少城市进行了“撤县设区”和“城区合并”等行政区划调整。已有研究主要探讨行政区划调整的类型、推动力及其对城市化、经济发展和城镇体系的影响,鲜有研究分析行政区划调整对房价变化的影响。基于1999-2013年280多个地级市和2009-2016年上海市19个区的房价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检验撤县设区和城区合并对房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特大城市,撤县设区对城市房价有正向影响;对于一般的地级市,撤县设区短期内会减缓城市房价的增速;此外,城区合并对被合并城区的房价往往具有推动作用。本文的研究方法可为其他事件影响的评估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论可为地方政府的房价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 ,  ,  ,  ,   


西部内陆省区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以重庆为例

郭源园(),李莉()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深圳

摘要 :选取内陆开放的典型区域重庆市作为案例,综合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对重庆市1994-2014年间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进行测度和分析,并以区县经济差异(基尼系数)为因变量,选取西部省区中较具普适性的、囊括社会行政、经济、地理区位和政策四个方面的15个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运用岭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别从“全局”和“局部”视角探讨其作用效果。研究表明:① 研究时段内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持续波动,基尼系数大体处于0.3~0.4之间,并表现出以重庆直辖、加速新型工业化战略及金融危机为三个节点的四阶段演变特征;② 岭回归结果显示,城镇化、劳动力资源、非市场化、工业化、地形条件和政策倾斜是最为显著的六个影响因素;③ 地理加权回归结果表明,城镇化、劳动力资源、非市场化、工业化和政策倾斜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但地形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对西部内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科学指导意义。

        关键词 : ,  ,  ,  ,   


轨道交通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基于上海市80后微观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

李琬1,2(),但波3,孙斌栋1,2(),朱盼1,2

1.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 
2.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3. 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成都 610225

摘要 :评估轨道交通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考察轨道交通可达性的提高能否促进居民交通行为转变,尤其是减轻对小汽车的依赖。目前的研究结论不尽一致,且研究中存在的自选择问题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2013年上海市80后群体的微观调查数据,分析轨道交通可达性对城市居民交通方式选择(小汽车购买和使用以及轨道交通使用)的影响,并利用样本的异质性来克服轨道交通可达性与交通行为之间的自选择。研究发现:居民居住区周边轨道交通可达性的提高,确实能够显著地降低家庭小汽车的拥有概率,并提高乘坐地铁通勤的可能性;但不能找到轨道交通可达性的提高会减少小汽车使用的证据。

         关键词 : ,  ,  ,  ,   


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和空间效应——基于四种商品的对比研究

杜晓娟1(),甄峰2,3(),CAO Jason4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93
2.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 210093
3. 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中心,南京 210093
4.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双子城 55455,美国

摘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不断改变着居民的购物方式和行为,并对城市交通和城市商业空间布局等产生了一系列影响。采用2015年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问卷调查数据,通过联合有序probit模型,探讨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影响因素和空间效应,并对四种商品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① 家庭生命周期、城市建成环境、居民购物态度、机动车保有状况和社会经济人口因素均对居民购物行为有显著影响,且存在产品类型差异;② 不同类型人群对城市交通出行和商业布局的影响不同,且特征人群分布存在空间分异;③ 居民对不同产品类型购物的空间偏好存在差异,且这种偏好受居民主观决策和客观环境共同影响。基于以上发现,对城市交通和商业布局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 ,  ,  ,  ,   


上海市人口分布与空间活动的动态特征研究——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探索

钟炜菁1(),王德2(),谢栋灿2,晏龙旭2

1.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 310012
2.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

摘要 :对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动态把握是了解人口活动规律、认识城市空间结构、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及制订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保障方案的重要依据。由于目前国内缺少系统的人口动态变化统计数据,城市内部层面的人口空间分布和活动的动态特征方面的相关研究难以开展,研究成果较为有限。移动电话是目前普及率最高的通讯终端设备,其用户的动态分布信息可以准确地反应整个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与活动的动态特征。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以上海市为例,构建“人口—时间—行为”关系的人口空间动态分析框架,分析上海市人口分布和活动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上海整体人口密度呈单中心的圈层空间分布结构,昼夜空间分布经历“白天向中心集聚、夜晚向郊区分散”的流动过程;人的各类活动(如通勤、消费休闲)会产生人口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职住关系的不匹配和活动对中心的高度依赖使得人口的空间分布不均,形成向心流动模式。消费休闲行为对中心城区的依赖度明显高于就业活动,且集中体现在紧邻中心城区的外围近郊呈圈层分布。

        关键词 : ,  ,  ,  ,   


元朝及以前书法景观文化遗产时空特征——基于《寰宇访碑录》及其补作数据库

颜丙金1,2,3,张捷1,3,李莉1,3,卢韶婧1,3,郭永锐4,万基财5,朱建华6,肖潇7,唐弘久8,孙上茜1,3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2. 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南京 210046
3. 南京大学旅游研究所,南京 210023
4.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徐州 221116
5.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 210036
6.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长春 130024
7. 佛蒙特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伯灵顿 05405,美国
8.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州 510275

摘要 :基于文献分析法和ArcGIS技术,使用《寰宇访碑录》及《补寰宇访碑录》所记载元朝及以前书法景观数据库,揭示了全国尺度下书法景观文化遗产时空特征,分析了书家、书体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书家权重和模型进行了全国分省书法遗产资源评价。结果表明:① 中国书法景观在时间上呈现出“四个高峰”和“两个过渡时期”特征,补充完善了已有相关研究;② 空间格局演变与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密切相关,且主导影响因素存在南北差异;③ 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基本格局是明清文化重心转移的历史基础,反衬了江南经济发展后文化新格局形成的特征;④ 以书法景观为对象的边际递减评价模型是有效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中心“东移南迁”历史态势和文化权力在评价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 : ,  ,  ,  ,   


资料来源:地理研究

本期编辑:王波涛 刘海猛 胡森林


猜 你 喜 欢

期刊目录|自然资源学报(2017年第3期)

期刊目录|《地理研究》2017年第2期

期刊目录|地理科学进展

期刊目录|《地理科学》2016年第36卷1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