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邹逸麟《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2017-06-06 全国地研联

我国地域辽阔,有着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历史时期有面积广大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生存着种类多样的动物。由于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许多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大大缩小,数量也大大减少,有的则甚至消失。今天是世界环境日,我们在此为您分享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大熊猫地理分布的变迁的文章,以期引起您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才能建设好美丽中国。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特有动物,有“活化石”之称。大熊猫在第四纪期间在我国曾有广泛分布。但第四纪期间大熊猫在体质和习性等方面和现生种有诸多不同。现生种大熊猫出现时间,学术界有不同见解。但全新世中期,现生种应已出现。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大熊猫有多种称谓:“貘”“貘豹”“白豹”“猛豹”“貊”或“貊兽”“氁”“花熊”等诸多称谓。《尔雅·释兽》:“貘,白豹。”晋郭璞注:“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皮辟湿,或曰豹白色者,别名貘。”宋邢昞疏:“貘,白豹。释曰,貘,一名白豹。《字林》云:似熊而白黄,出蜀郡,一曰白豹。”另外,中国古代所说的奇兽“貔貅”,胡锦矗认为也是大熊猫。但据文献对“貔貅”的描述,把“貔貅”作为大熊猫,尚存诸多疑点。


 

在全新世中期的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大熊猫的遗骸。其中有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湖北建始县花坪和广西来宾县芭拉洞洞穴遗址。这三处发现大熊猫遗骸的遗址所在地区,地形都是以山地为主。

 

在西安市南陵的西汉文帝之母薄太后墓葬发掘中,出土了大熊猫的头骨和牙齿。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提到的异兽中有“貘”。大熊猫以竹子为食。古代秦岭北侧,竹子的分布很广,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竹鼠骨骼,就是很好的证据。据此,古代大熊猫在秦岭北坡生存是有可能的。

 

《山海经·西山经·西次首经》记载“南山”:“兽多猛豹。”晋代郭璞注:“猛豹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能食蛇,食铜铁,出蜀中。”清代郝懿行注:“猛豹即貘豹也,貘豹、猛豹声近而转。”《山海经》中的“南山”,即位于西安南面的秦岭山地,古代又称终南山。与薄太后墓葬中出土大熊猫骨骼相印证,进一步表明在汉代,西安秦岭北坡有大熊猫生存。

 

由于大熊猫的栖息地为有着茂密竹林的海拔较高的山地上部,人迹罕至,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又相对较小,人们难以见到,故有关大熊猫的称谓很多,并对其习性、外貌等产生误传,如所谓大熊猫“食铁”“舔铁”等习性,古代文献中又称大熊猫为“食铁兽”,都属误传。但上述古代文献中对“貘”“猛豹”的体貌特征的描述,应是大熊猫

 

汉代杨雄《蜀都赋》描写蜀地有“貘”。《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永昌郡有“貊兽”。东汉永昌郡管辖今云南保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哀牢山以西的澜沧江和怒江两侧的广大地区,说明云南西部也曾有大熊猫分布。

 

前引晋代郭璞为《山海经》作注指出“猛豹”“出蜀中”,表明晋代四川盆地及周边山地为大熊猫主要分布地区,秦岭北坡已无大熊猫分布。与《山海经》相比,晋代大熊猫分布范围有所缩小。

 

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亦记载永昌郡“有貊兽”。晋代永昌郡与东汉永昌郡所辖范围大致相同。晋代魏完在《南中志》记载:“貊兽”“毛黑白臆,似熊而小……出建宁郡也。”晋代建宁郡以今昆明和滇池为中心,其东北部包括今曲靖、宣威等,其西南部包括今新平,东南部包括今路西、弥勒、泸西,西北部包括今禄丰等,其西南为哀牢山,其西南部与晋永昌郡相接。

 

唐代《图经本草》记载:“黔、蜀中有貊,土人山居,鼎、釜多为所食。”

 

明代记载四川西部山地和川东地区及川黔接壤地带有大熊猫分布。《大明一统志·天全六番招讨使司》“土产”有“氁”。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一记载:“今黔、蜀及峨眉山中时有貘。”

 

清代,记载有大熊猫的方志较多。

 

雍正十一年《广西通志》卷三一“物产”:桂阳府,“按旧志载白貘、庞降诸物产,只以传疑,今不敢传会。”其中的白貘,为大熊猫。“旧志”可能为清初方志。这一记载表明,广西桂阳地区也曾有过大熊猫,只不过到雍正时已经消失,故对旧志中的记载表示疑问。

 

湖南省西北部地区有大熊猫分布。同治《直隶灃州志》物产有“貊”。嘉庆《永定县志》物产“貊多力好食竹,皮大毛粗,黄黑色,可为寝之。有警则毛竖,邑多有之”。同治《续修永定县志》物产有“貊”。清代湖南省永定县即今张家界市。

 

四川省在清代记载有大熊猫的方志很多。道光《略阳县志》卷一《舆地部》:“白熊山,《雍胜略》:在县东八十里,昔有白熊出此。”《雍胜略》可能为清初以前编写的方志,表明清初以前这里可能还有大熊猫,道光时已不存在。乾隆《酉阳州志》物产有“貘”,但同治《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记载:“貘,食铁兽也,国初州北小坝等地有之。”表明到19世纪后期这里已无大熊猫。

 

道光《遵义府志》物产有“貘”。

 

清代前期湖北省西部曾有大熊猫分布。乾隆《竹山县志》物产有“貘”,同治《竹山县志》物产有“貘”,同治《长阳县志》物产有“貘”。

 

上述记载表明,湘、鄂、川、黔接壤地带,直到19世纪中后期,是大熊猫的重要分布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这些地区不再见到有关大熊猫的记载。

 

清末和民国时期四川省记载有大熊猫的县志有:光绪《重修彭县志·物产》:“花熊,食铁,出牛圈沟。”此“花熊”应为大熊猫。彭县位于成都西北部,位于它的北面的汶川县,在20世纪末还有大熊猫,并在此建有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故彭县的“花熊”应为大熊猫。而且,彭县的位置紧邻成都平原,说明在19世纪,在紧邻人口较稠密的成都平原的川西山地,亦有大熊猫分布。光绪《雷波厅志》物产有“貘”。民国《汶川县志·物产》:“白熊,亦为熊猫。”民国《西昌县志》:“貘,体形似羊,毛尾俱短,鼻长,前后肢相等,草食性,黄木、西锦川两乡常见之。以其无大用处,猎之者少。”民国《康定县图志·鸟兽》有“白熊”。但20世纪初川西的一些方志记载大熊猫已无,如民国《汉源县志·物产》:“貊貊,……今无。”民国《夹江县志·祥异》:“光绪丁酉年,县西北山多猛豹,白昼伤人,行者必众乃可避免。”后经“驱逐并焚香饬山神制止,始匿迹”。

 

又据调查,20世纪初在川西康定地区多次捕获到大熊猫。

 

位于西昌地区和康定地区北部的川西大小相岭,到1970年代,经调查仍有大熊猫分布,但其分布范围已大大缩小,栖息地呈两个隔离的地区,即大相岭的洼山和小相岭北部的宝山,分别隶属洪雅、峨眉、峨边、荥经、汉源五县和越西、石棉、冕宁、九龙四县。到1990年代,其分布范围又进一步退缩。

 

上述记载表明,清代在四川省南部、北部和川西山地都有大熊猫分布。其中尤以川西地区大熊猫分布范围最广,在地域上可能为连续分布。

 

云南西部地区,汉代、晋代文献都记载有大熊猫分布。直到20世纪初期,仍有大熊猫分布。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云南地志》:“貊、猩猩,出永昌。”再后来,民国十八年(1929年)《续云南备征志》:“貊,永昌有之。”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永昌府,包括今云南西南部的保山地区及临沧地区的西部。

 

上述记载表明,从川西北的汶川、彭县向西南,经邛崃山地、峨眉山、汉源地区、大小相岭,大凉山到安宁河谷两侧的西昌地区和向西到康定地区,乃至到云南西部,历史上都曾有大熊猫分布,而且曾为大熊猫连续分布区。

 

据调查,1960年代初期,康定地区再没有发现过大熊猫,西昌地区和云南西部地区也未见有大熊猫的报道。

 

另外,甘肃南部的文县、迭部和舟曲,据1970年代的调查,还有大熊猫分布。这一调查结果意味着,这里的大熊猫以前曾和四川西部地区大熊猫是相连的。历史上秦岭地区分布着大熊猫(今天在秦岭南侧的佛坪县仍有大熊猫分布),通过甘南地区与川西地区相沟通。

 

综上,历史时期大熊猫地理分布的变化总的趋势是逐渐缩小。


▋在历史早期的全新世中期,大熊猫分布很广泛,其地域范围大致包括今广西、贵州、湖南、湖北的很大部分,以及河南省西部、秦岭山脉以南的陕南和甘南地区(秦岭北侧也可能有大熊猫分布)、整个四川(包括今重庆市域),以及云南的很大部分地区。


▋进入历史时期,大熊猫分布地域逐渐缩小。大熊猫在河南省的消失可能也很早。


▋到18世纪的清代雍正时期,广西已无大熊猫生存。


▋直到19世纪中期以前,大熊猫还有几个大的分布区。第一个地区是川西山地和滇西山地,可能是连续分布。第二个大的分布区是秦岭和岷山山地。第三个大的分布区就是川东、川东南、鄂西南、黔北和湘西北地区,这也是一个连续分布区。最后一分布区在19世纪末以后不再见有大熊猫的记载。到20世纪,滇西地区不再见有大熊猫的记载。

▲历史时期大熊猫分布的变化

1.全新世中期大熊猫最大分布范围;2.清代初期(17世纪末以前)大熊猫的主要分布范围;3.20世纪初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

 

▋到20世纪中期,大熊猫分布范围进一步缩小。据统计,自1950年代至20世纪末,大熊猫的栖息地丧失了4/5,仅存1万km²余,分布于四川、陕西和甘肃的34个县境内,分成20 个孤立的分布区。这些孤立的分布区主要位于川西山地,此外,在陕南秦岭南坡的佛坪及邻近县尚有大熊猫残存。据1990年代调查,甘肃南部地区文县境内的白水川畔有大熊猫踪迹。


▋自1970年代以来,在国家主管部门主持下,进行三次全国性大熊猫普查。其中1985~1988年的第二次普查结果表明有大熊猫1100多头,1999~2003年的第三次全国性普查表明,大熊猫种群数量比第二次全国性普查时有所增加。 


本文摘编自《中国历史自然地理》(邹逸麟,张修桂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0)一书“第七章  重要珍稀动物分布的变化”。 

(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

ISBN 978-7-03-038814-8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是《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之一,是在1980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的基础上重新编写而成的。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掘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吸收最新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包括考古研究以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方法,如孢粉分析、沉积物分析、树木年轮以及14C测定、遥感和卫星像片判读等,全面反映历史时期中国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变和发展的概貌。论述中国气候、植被、珍稀动物、主要河流、湖泊、海岸、沙漠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进一步探讨中国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

资料来源:赛杰奥

本期编辑:王波涛 王新宇 胡月童

猜你喜欢

好书推荐|地理学思想与方法丛书《地理学方法论》

新书推荐|《中国城市群新论》

新书推荐| 读《跨越五大洲》(第二版)有感

新书推荐|北京沙尘暴历史记录全盘点

新书推荐 | 家园·旅途·远方—— 李秀彬老师带您走进心灵地理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