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校导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 全国地研联 2018-10-31


1

学院简介

院长寄语:这是一座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前沿交叉学科相映生辉的殿堂;这是一片凝聚和启迪人类发展智慧的沃土;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地方。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真诚地欢迎各位优秀学子来我院学习深造,城市、地理、环境--人类的家园,未来科学的前沿。让我们相会在这里,一起把梦想变成现实,共同铸就辉煌的明天!

贺灿飞院长

一、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地理学教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师大学堂文学科中设立地理学门。但据王恩涌先生考证,当年仅仅是个计划,并未实现。在北大最早讲地理学课程的是张相文教授,他1917-1919年在北大讲授《中国地理沿革史》,编有《中国地理沿革史》讲义。清华大学于1928年成立地理系,著名的地质学家翁文灏担任第一任系主任。地理系于1929年招收学生。由于系的发展,到1933年,在学科上有了扩大,下设地理、地质、气象三个组,分别培养地理、地质、气象方面的人才,改名为地学系。抗日战争开始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于1938年4月在云南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原清华地学系与北大地质系合并为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抗战胜利,三校回迁,原清华地学系与北大地质系各回本校,清华原地学系的气象组也单独成系。

1950年初,清华地学系中的地质组单独成立地质系,地学系只留有地理组。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大调整,原清华的地学系调整到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历史系少数教师一起成立地质地理系。在地质地理系,1952年设有自然地理专业。1955年又设立了经济地理与地貌两专业,同时引进部分地质学教师,开始招收地质专业学生。这种方式是我国地理学高等人才培养上的重要变化。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高校于1966年停止招生。 北大地质地理系于1972年开始恢复招生。1978年,地理学方面的学科与地质学方面的学科分别成立地理系与地质系。地理系下设自然地理、地貌和经济地理三个专业。随着学科发展日益重视应用的趋势,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老学科的新变化,于1989年将地理学系改名为城市与环境学系。1993年,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00年,城市规划五年制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02年将原城市与环境系与环境科学中心合并成立了环境学院。2003年,生态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07年5月,学校决定将环境学院的两部分分开,原城市与环境学系所属部分成立了城市与环境学院。


二、学科结构

城市与环境学院以地理学为主体,包含环境科学、生态学、城乡规划等多个相关学科,具有理、工、文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学院拥有地理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011年与校内其他学院联合建设了首批生态学一级学科。学院有地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院继承了以侯仁之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界泰斗的学术思想,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活跃在资源、环境、生态和城乡规划等各个领域,既推动着地理学及相关的资源、环境、生态和城乡规划等学科的理论创新,又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系所中心

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发端于1955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的经济地理专业。在20世纪70年代,北京大学经济地理和历史地理的教员率先在国内把城乡规划作为应用型领域来发展学科和培养学生。1997年,经济地理教研室分设为城市规划教研室、区域经济与人文地理教研室。1999年,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行业要求,又由教育部批准设立五年制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工科),并从2000年开始正式招生。2007年,城市与环境学院成立,设置了城市与区域规划系。2014年,原北大建筑学研究中心教员也转入城市与区域规划系。2011年和2015年,城市规划(教育部专业目录现改为“城乡规划”)本科专业两次通过教育部、住建部委托组织的教育评估。

城市与经济地理系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形成的地域系统及其空间结构的地理学分支学科,通过地理学独特的空间视角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人文现象进行现状描述、结构解析、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按照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划分出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等很多学科部门。

资源与环境地理系

前身为自然地理学专业,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清华大学地学系地理组和燕京大学部分教员联合组建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时首先设立的专业。1955年设置了地貌学专业。目前,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与自然资源学、地貌学与第四纪环境学两个大的学术领域。现有教授15名(含研究员),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名,博士生导师14名;有副教授5名。

生态学系

成立于2002年,由城市与环境学系景观生态学教研室发展而来。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1年成立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3年设立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授6名,青年千人计划研究员2名,副教授5名,工程师1名,海内外兼职教授6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千人计划讲席教授1名。 

环境学系

依托地理学二级学科环境地理学,主要研究排放到全球或区域环境中的有毒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污染物的环境毒理效应及其带来的生态风险、界面间的迁移转化及其与环境质量变化、污染形成和损失、人体健康的关系,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研究水平一直处于国内同一领域前列。

历史地理研究所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历史时期的各种地理现象及其变化过程,它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始于新中国建立之后,而北京大学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发祥地。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为建立和发展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理论上做了探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立地质地理系,侯仁之教授任系主任,从事与历史地理学相关的教学和科研活动。1957年,侯仁之教授在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招收历史地理专业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1984年招收历史地理专业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


四、师资力量

城市与环境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共有教学科研人员7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共2名,青年千人学者3名。学院还拥有“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创新群体”和“中国陆地植被时空格局与生态功能”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五、人才培养 

城市与环境学院目前设有5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生态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城乡规划(五年制工科)。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约400人。

学院设有8个硕士研究生专业: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第四纪地质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现有在读硕士生约250人。

学院设有6个博士研究生专业:自然地理学、生态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环境地理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现有在读博士生约230人。

学院还设有地理学和生态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

在“211工程”和“985计划”的支持下,学院的硬件条件得到了迅速改善,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奠定了基础。目前,北京大学生态与环境研究网络塞罕坝实验站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学生的生态、环境和地理学的实习提供了条件。与相关学院联合建立的环境与生态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地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均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还建立了人地系统与环境遥感实验室,供学生开展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城市设计方面的实验。

学院拥有教育部遴选的地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环境科学特色专业。地理科学(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三个专业入选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六、科学研究 

学院立足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在近年内凝聚了三个重点研究方向:全球变化及区域生态环境响应、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城市与环境学院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两方面的科研经费接近。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环保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委托项目,近年来,学院每年直接使用的科研经费维持在6000余万元。学院教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科技部973项目2项,每年都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得到批准。

近年来,学院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均呈稳步增加的趋势,全院每年在SCI和SSC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数量稳步增加,2015年达到125篇。2015年以来发表论文的平均影响因子4.4。方精云院士、朴世龙教授、李双成教授、李本纲教授等曾在Science和Nature等顶尖刊物上发表论文。


七、学院实验室

环境与生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地球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国土规划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人地系统与环境遥感实验室

未来城市实验室


八、学院中心


九、基地与平台

2

本科生专业介绍

一、专业介绍

本科生统一实行按学院招生,一年级进行专业基础培养,第二年按照个人志愿分别进入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科学、生态学5个专业进行专业培养。

环境科学(四年制,理学):围绕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解决环境问题的重大需求,设置多个具有多学科交叉特色的教学模块,培养学生掌握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其适应在本校及国外一流大学继续深造,并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环境科研、教学、保护和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高水平人才。

生态学(四年制,理学):立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改善,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及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涵盖多个学科(生物学、地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的专业基础,重视实验(包括室内与野外实验)和模型模拟,培养环保、农林业和规划等部门及企业从事生态保护、生态修复,资源开发,生态规划与评估等方面工作的急需专门人才。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四年制,理学):培养掌握地球表层系统运行机制,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掌握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能够承担国土整治、水土资源利用规划、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区域开发与资源管理等任务的高级人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四年制,理学):学习地理学、经济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及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培养能够承担城市与区域规划、城乡规划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土地管理等任务的综合性人才。

城乡规划(五年制,工学):培养城市与区域研究、城乡建设、土地利用、风景名胜、世界遗产、景观、旅游、建筑、房地产等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的专门人才。


二、精品课程

环境科学专业

设置“区域环境研究与模拟”、“环境化学与毒理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三大教学模块,各模块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包括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相关课程,学生可选择某一模块,也可以跨模块选择课程。

生态学专业

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普通生态学,野外生态学,生态学数量方法,保护生物学,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遥感基础与图像解译原理,地理信息系统等。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地球概论,气象气候学,地图学,水文与水资源学,植物学与植物地理,土壤学与土壤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学,遥感基础与图像解译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原理,土地评价与管理,流域综合规划与管理等。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产业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原理,区域分析与区域地理,区域规划,社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等。

城乡规划专业

美术与制图,城市化与城市体系,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土地利用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管理,社区空间规划与设计,城市基础设施系统规划,城市遗产保护与规划,城市旅游与游憩规划等。


三、毕业去向

本科生的毕业去向以继续深造为主,保研本校及国内其它名校的比例为40%以上,其余大部分同学选择去国外名校深造。少数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主要就业领域涵盖房地产行业、规划院、政府部门、金融业,以及环境、咨询、遥感应用等领域。


3

研究生专业设置

4

院友风采

秦大河 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获得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诺贝尔奖”——沃尔沃环境奖。 

郭正堂 1979级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

齐宏 1982级 北京瑞意投资有限公司 董事长 

刘水 1988级 深圳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5

学术交流

6

教学实践


7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逸夫二楼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1172


点击【原文阅读】进入学院官方网站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本期编辑:马昕琳 李浴阳 王波涛 胡森林 

猜 你 喜 欢

高校导览|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高校导览|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高校导览|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高校导览|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高校导览|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

高校导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