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聪(Henry Wai-chung Yeung)“人文地理学:知识之旅与科学实践”
第一讲
经济地理学:知识之旅与未来展望
时间:2017年8月25日 09:30-12:00
第二讲
全球生产网络、价值捕捉轨迹与区域发展
时间:2017年8月25日 14:30-17:30
第三讲
新经济全球化下的东南亚反思
时间:2017年8月26日 08:30-10:30
授课人:杨伟聪(Henry Yeung)
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
纪要撰写:王长建 广州地理研究所
杨伟聪(Henry Yeung)教授一共开展了三讲,分别为:1)经济地理学:知识之旅与未来展望;2)全球生产网络、价值捕捉轨迹与区域发展;3)新经济全球化下的东南亚反思。他概括了经济地理学关注的主要议题和发展历程,并重点介绍了全球生产网络(GPN)的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最后以东南亚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了东南亚地区的全球生产网络。其核心观点包括:
1. 经济地理学:知识之旅与未来展望
(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和主要议题
经济地理本质上是研究经济与空间的关系。变化的时代要有随之变化的研究视角。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区别在于,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本质是关注经济与空间的关系,经济地理学更关注以下五个议题:区位(Location)、领域(Territory)、地方(Place)、尺度(Scale)、空间(Space)。经济地理学更注重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过程与差异。并且,只研究到结果(What)还没达到要求,更重要的是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和过程(Why and how)。
(2)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
经济地理学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理论发展阶段:1960s的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1970s末到1980s的激进主义政治经济学(David Harvey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Neil Smith的不均衡发展理论、Doreen Massey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1980s和1990s的柔性专业化(Allen Scott的新产业空间、Michael Storper的非贸易相互依赖),1990s的文化转向(运用女权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方法强调个体和知识的作用),2000s以来的制度关系转向(新自由主义、地方嵌入、曼彻斯特学派的全球生产网络)。
2. 全球生产网络、价值捕捉轨迹与区域发展
(1)全球生产网络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历程
目前,全球生产网络(GPN)理论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2001-2011年的GPN 1.0,强调跨国主义、团队协助、超越小范围地理空间的联系,2012至今的GPN 2.0阶段。关注到战略耦合、经济和社会的升级、路径依赖和区域锁定、脆弱性等议题。全球生产网络的本质上国际生产的空间分工。其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当前不要求企业把所有的生产环节都包办,一些利润率较低的都逐步外包,企业只保留利润较高的那个环节。
(2)研究全球生产网络重要意义
当今,全球约80%的贸易都是通过全球生产网络,世界银行认为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是世界经济的“中枢神经系统”。一个国家或区域能否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成为其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
(3)全球生产网络的建构/组成部门
全球行业的领头羊企业(lead firms)主导和建构了全球生产网络,这些领头羊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其他参与者是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分为公司内部的全球生产网络(例如三星)和公司之间的全球生产网络(例如苹果)。因而,在研究全球生产网络时,可从行业的领头羊企业(lead firms)切入。
(4)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区域发展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第一,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如何嵌入全球价值链并使之实现产业升级?第二,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中,地方如何更好地协调与全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3. 新经济全球化下的东南亚反思
(1)东亚经济的崛起
东亚经济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1960-1979年,东亚进入快速的出口导向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化进程。(2)1980-1997/1998年,伴随着产业重组,东亚进入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的工业化进程,知识密集型经济逐步崛起,在全球生产网络中要做高增值的那部分产业。(3)1999-至今,东亚地区的大型制造企业开始注重产业链/价值链,重新审视技术和市场的挑战。东亚国家新型工业化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新趋势主要表现在:东亚公司在高度全球化的市场和产业中领先;国内政治经济体制与西方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同。在这里最主要的争论是:什么才能够解释东亚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快速发展?其一是国家干预强化背景下,发展型政体的存在;其二是国家干预弱化背景下,这些经济体与全球生产网络的战略耦合。
(2)驾驭市场——发展型政体的重新审视
上世纪六十年代(1960s),开始出现的发展型政体,及其对发展型政体理论的批判。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1980s),新自由主义和金融自由主义对战略性产业政策的干预;民主化和公民社会的崛起,进一步挑战恩庇侍从关系;地缘政治的改变,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政权的浮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1990s),发展型政体的角色力量已经开始软弱,政府的干预开始逐渐变弱,政府不太能再指定企业的发展。国内企业的动态能力逐步增强,主要包括资本、技术、市场准入等等。到这一阶段,发展型政体已经对大型国家企业没有过多的干预力量。
(3)从政体到网络——东亚国家的全球化之路
鉴于最近25年来东亚经济的巨变,很有必要对该地区的产业转型和经济腾飞找出新的解释。事实上,台湾的鸿海集团已经组装了超过5亿台的iPhone,韩国的三星集团为iPhone提供半导体芯片和液晶屏,东亚地区的大型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后以韩国、台湾和新加坡这些经济体为例,系统地解释东亚的经济发展与国家企业(state-firm)的关系。全球生产网络理论(GPN 2.0)中讲述了企业从国家机器的战略脱嵌,到全球产业和全球生产网络的成功再嵌入,再到发展型关系从“国家-企业”到“企业-企业”网络的转移。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作为企业的新制度基础,企业寻求知识、权利和能力已经超越了发展型政体的干预。通过链接国内产业和企业与全球领头企业的动态竞争,逐步成为领头羊企业,并通过产品和市场界定来控制市场。进而通过东亚国家的电子产业和半导体产业的实证分析,来论证与全球生产网络战略耦合的三大机制:战略合作伙伴、专业化生产、全球领头羊企业的定位。最后总结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的新机制——经济发展与国家企业(state-firm)的动态关系,产业转型应顺利国际政治经济背景的转变,制定面向以全球生产网络为导向的产业政策。
资料来源: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
本期编辑:陈呈奕 付诗淇 杨芬
猜
你
喜
欢
会议通知|2017年中国地理学会(西北地区)学术年会通知(第一号)
会议通知|第十八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永州旅游发展论坛(第二号)
蒸发先生”Wilfried Brutsaert教授经典著作《水文学导论》中文版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