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国家地理|黄河黄土,雄狮雄踞

中国国家地理 全国地研联 2018-10-31

本文转载自『中国国家地理』官方微信公众号



黄河

由青藏高原奔腾而来

在中游地区形成了一个“几”字形大拐弯

这个大拐弯所包围的地方

正是黄土高原的主体


从自然意义上看 黄河与黄土高原的关系不可分离

从人文意义上讲 黄河与黄土高原也是紧密相连的


以黄土为骨肉、以黄河为血脉的雄狮

体内引而不发地积蓄了无尽的力量

携从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来的厚重底蕴

正面向世界、傲然雄踞

-  黄  河  -


都说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在孩子眼里,母亲都是最美的。那么,黄河美吗?


毫无疑问,黄河是美的,而且有大美。黄河之美,在诗人的咏叹里,在百转千回的河曲的臂弯里,也在无人机直冲云霄的广域视角里。黄河之美,更是一种母性之美——她对中华民族的哺育之恩。无须用更多语言描绘,黄河之美,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DNA。



- 干流篇《黄河日记》 -

撰文 / 单之蔷   摄影 / 王宁 贾林 等


黄河与中国的其他河流有何不同?怎样欣赏黄河之美?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对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黄河与中国各个民族融合成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有何关系?带着这样一些问题,9月我们踏上了寻访黄河之旅。

在黄河上游,寻找河曲最密集的地方。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月


-《黄河日记(之一)· 黄河为什么这么弯 》-


▶ 9月10日 —— 9月14日

▶ 成都 - 唐克 - 若尔盖 - 玛曲 - 河南 - 泽库  

唐克“黄河第一弯”

只见河曲,不见“第一弯”

唐克是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的辖区,黄河在这里由东南走向掉头成了西北走向。但是黄河这个“大拐弯”直径近40公里,需要乘坐飞机才能观察到全貌。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月


河曲就是河弯,也有称之为“蛇曲”的,河曲就是河流弯弯曲曲流淌的形态。河流弯曲流淌,若是弯曲程度不大,例如不超过180度,也就很寻常,并不构成吸引力,但若这个弯曲超过180度,甚至接近360度,首尾就要相接了,也就是很像希腊字母“Ω”时,那么这个弯就很奇特、很有美感、很有吸引了。因此这种Ω河曲成为了一种景观,被人们欣赏。黄河干流中,这样的Ω弯很多……


泽库,我们眼中最佳的河曲观赏地。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月


-《黄河日记(之二)· 黄河:掉头偏向沙漠行 》-


▶ 9月16日 —— 9月19日

▶ 兰州 - 白银 - 中卫 - 青铜峡 - 磴口  

黄河穿兰州城而过,宛如游动的长龙

从高空俯瞰兰州城,整座城市好似一幅丹青绘画:环绕兰州城的土黄色群山,与城市和绿洲的深色,在色彩上形成了极大反差。棕褐色的黄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行,宛如一条游动的长龙,滋润着干旱少雨的兰州城。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月


在甘肃玛曲,我开始接触到黄河径流汇集的特殊性,思考黄河的水量沿途是怎样汇聚的,又是怎样使用的。其中哪些地方是重要的节点,这些点的意义是什么?

磴口

如果没有黄河,两大沙漠就直接“握手”了。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月

从高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黄河的巨大作用:黄河犹如一把利剑,将磴口县的乌兰布和沙漠和鄂尔多斯市的库布齐沙漠劈开,阻止了这两大沙漠的“握手”。黄河从兰州一直往北流,在河套地区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形弯,将河套地区的沙漠也套进了这个弯里。正是由于黄河水的灌溉作用,河套地区才有了大面积的灌溉绿洲,从而改写了我国北方干旱区的自然与历史发展进程。

- 《 黄河日记(之三)· 为什么黄河清了 》-


▶ 9月15日 —— 9月25日

▶ 尖扎 - 龙门 - 小浪底 - 花园口 - 东营  

曾经是黄河干流年均输沙量最高的地方,如今碧波万顷。

这里是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原来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小浪底村,小浪底水利枢纽就修建在小浪底村的旧址上。水面面积296平方公里的小浪底水库,控制了黄河流域92.3%的水量,防洪、防凌、减淤三大任务齐头并进。阳光充足的日子里,水库通透如镜,难以想象万顷碧波下沉淀着超过70亿立方米的泥沙。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月


此次黄河之行,我一直带着一个疑问:黄河变清了吗?疑问源于我看到的一组数据,说近15年来黄河年均输沙量只有2.7亿吨,在此之前,关于黄河的输沙量,我头脑中深深印刻的数字是16亿吨。少了13亿吨的黄河是什么样子?半个月的考察结束后,我了解了黄河现在的模样。



- 支流篇 -


考古学者们发现,中国的远古文明起初是“满天星斗”,越接近历史时期,就越能看到一个以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为核心的历史趋势。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黄河的三大支流渭河、汾河和洛河显得十分繁忙和灿烂。而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沁河、伊洛河、泾河等,也各自上演着精彩纷呈的文明戏码。

窟野河在黄土高原上切割出来宽阔的河道,它的阶地上就有4000多年前龙山时期的人类遗址。 摄影 / 郑云峰


-《 根系黄河 · 在黄河畔找寻中国文明的主干 》-

撰文 / 李零 唐晓峰 赵辉 韩建业 何驽 许宏 孙周勇 邵晶 杨晓燕

摄影 / 袁蓉荪

  

石雕人头(或人面)在石峁遗址众多文物中独树一帜,从目前发现来看,约有三四十件,均系本地砂岩雕刻而成,运用圆雕、浮雕、阴刻、减地等手法,眼、鼻、嘴、颧骨、脸庞,甚至胡须都清晰可辨。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月


石峁所在的中国北方史前文化区,恰好处于东亚与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史前文化交流互动的通道上。黄土高原与黄河流域在人类文明形成的初期曾经上演过什么样的故事?人类的行为与环境的变迁还能有什么样的关系模式?拥有复杂地貌形态和气候变化历史的黄土高原,还蕴藏许多秘密。


-  黄土高原  -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如果说黄河是母亲河,那么黄土高原就是父亲一般的存在。它有着父亲一样伟岸的身躯、博大的胸怀、深厚的内涵。黄土高原海拔高度大体在1000~1500米左右,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80~120米,最大厚度超过400米;地跨约11个经度、6个纬度,面积超过60万平方公里;黄土之下有着我国近半的特大型煤田,有着“半盆油,满盆气”的鄂尔多斯盆地,有着铝、钼、石膏等40多种储藏量位居全国前列的矿产资源。千百年来,他不仅抚育了生活在其上的人们,也每每承担起“驱动”整个中国的责任。


在他的培育下,黄土高原上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也不断交流融合,不断激发活力、锤炼适应能力、培养发展能力、在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乃至中国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瑰宝。



- 黄土高原 · 奠定中华文明的深度与厚度 -


从西侯度人、蓝田人等旧石器遗存,到大地湾、齐家等新石器遗址,再到石峁、陶寺等“准文明遗址”——不同时期的文化、文明、几乎连续相继地出现在黄土高原。文明大幕拉开之后,周、秦、汉、唐更是将文明大戏推向高潮。历史上许多重要改革和制度创新,在黄土高原上完成,为文明的绵延不绝提供了“基因”保障。

天地玄黄,只有在黄土高原上你才会理解为什么我国传统文化对黄色如此推崇。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月


-《黄土上下 · 蕴藏着最多最好的文物国宝 》-

撰文 / 王新娜 踪卫华  摄影 / 龙剑辉 等

  

秦始皇陵一号青铜车马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月


文物,是历史辉煌与文明兴衰的最直接物证。如果将储存华夏文明的地层比作一部书,那么黄土高原区域,则是最厚重的那一卷。


- 黄土高原 · 为什么文明在这里诞生延续 -


黄土高原到底具备了什么样的特点,才使得他在中华文明的诞生和延续过程中,发挥了如此巨大的作用?除了自然之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又做了哪些努力,让黄土高原的活力一直延续至今呢?

高天厚土,蔚为大观。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月


-《 上苍为中国特制的“舞台” 》-

撰文 / 肖明  摄影 / 许兆超 等

  

拔地而起的大塬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月


顶部平坦宽阔、四周陡峭的大塬,犹如一座座天然的舞台拔地而起。万年以降,无数华夏先民们在这些大塬上繁衍生息 、开垦良田、建立村镇,在中华文明创立的过程中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 农牧交错带 · 中华民族在这里融合 -


农牧交错带又被称为“生态脆弱带”、“生态危急带”或“生态环境敏感带”等,它是农牧业交会过渡地带,也是我国生态环境和地域经济的一个重要分界地段。


北方农牧交错带,处于东部湿润区与西北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带。 摄影 / 张荣春

-《 古城 长城 美女 画像石 · 解读农牧交错带的四个密码 》-

撰文 / 神东 文刚 张震 李贵龙

摄影 / 王牧 等  绘图 / 于继东  供图 / 李贵龙

  

作为汉代重要的边郡要塞,陕北、晋西北是开拓疆土、抵御外族入侵的屏障,在这一区域的画像石中,战争成为重要题材。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月


陕北、晋西北在汉代曾是一片动荡的疆域,胡人、汉人,在这里交融碰撞;畜牧、农耕,在这里长期并存。我们无法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却有幸通过深藏在黄土地里两千年的汉画像石,了解这段不能亲历的风景。



- 超乎你想象的 · 黄土高原 -


上世纪80年代火遍大江南北的一首歌——《黄土高坡》,高亢豪放的旋律掀起了流行音乐的西北风热潮,而歌词中那个苍凉、贫瘠的黄土高坡也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地上不足,地下来补。这片沟墚纵横的土地下,埋藏着诸多“宝藏”,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因生计艰难,走南闯北做生意,甚至走向国外,创造出中国独特的商帮文化。

色若红霞的砂岩下藏着富饶。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月

-《 开放的黄土高原 · 晋商 回商 》-

撰文 / 杨宝璐 马平   摄影 / 金祥 沈云遥 等  

图为开封的山陕甘会馆,目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摄影 / 祁瑾瑾


明清时期,商人会馆的出现与当时贸易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从黄土高原走出的山西、陕西、甘肃三地商人,把生意做到全国各地,他们结成商帮,同心协力促进各自在当地的经营。三地商人的联合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贸易范围上来看,都优于其他商帮,使西北商贸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欢迎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先透露这么多内容吧

购买加厚不加价

《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月刊

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本期编辑:王波涛 胡森林 刘海猛 朱鹤

黄河清了!

为什么是湖南?

什么是中国?

国庆特刊|我的南方和北方!

青岛是如何炼成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