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 | 理想的冲突:中国人文地理发展再思考
保继刚
中山大学教授、旅游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地理学组成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主要致力于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旅游地理学基础理论、资源定量评价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出版著作10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国家教委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中青年奖、南粤优秀教师奖,“吴传钧优秀人文地理论文”等奖项。
10月21日上午大会主旨报告中,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结合学科发展历程和理论思考,指出人文地理学发展面临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呼吁中国人文地理学坚定发展道路,加强理论研究。
首先,保继刚教授指出,对于地理学理论不足问题的反思由来已久,“任务带学科”的模式走过几十年,学科的理论危机依然存在,这就是中国地理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他认为,过去三十年巨大的社会需求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和地位,论文发表数量亦呈几何级数增长。大量的规划任务给中国学者提供了研究问题和研究的可进入性,同时也造成了将规划和研究等同的错误认识,掩盖了地理学的理论危机,造成理论研究和实际任务不分,论文数量多但质量层次不齐,缺乏原创概念和理论贡献等问题。
其次,保继刚教授认为,中国人文地理学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明确的学术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学术研究的概念与价值被扭曲,缺乏科学哲学思想。从观念认知上来看,很多地理学家对研究的理解存在偏差,把大量的规划问题当做研究,将学术贡献与应用性工作混淆评价。从研究内容来看,很多论文缺乏研究问题,理论贡献不足,缺乏社会知识溢出和实际影响。
之后,保继刚教授表示,人文地理学不应该盲目跟随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在文理科的夹缝中陷入自我循环。人文地理学的发展需要注重地理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强化自然地理基础,加强地图和GIS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运用,突出地理学综合研究的特点与优势。
最后,保继刚教授呼吁,中国的高速发展给中国人文地理研究提供了大量可研究的眼前问题,需要中国人文地理学家改变研究观念,建立研究规范,提高中国的人文地理研究水平,用中文写最好的论文。
资料来源: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编辑:张悦 姚丹燕
会议通知 | 2017年中国地理学会(华东地区)学术年会通知(第二号)
国际地理联合会“面向未来地球的地理学委员会”成立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任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