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快讯|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召开
第二届(2017)地缘关系学术研讨会
暨中国地理学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2017年11月11日-12日,第二届(2017)地缘关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理学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 让我们通过中国地理学会刘毅秘书长的大会致辞、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宋长青主任的讲话和北京师范大学葛岳静教授的会议总结,来回顾一下本次会议。
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致辞
刘毅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尊敬的傅伯杰理事长、陆大道院士、肖建国司长、宋长青部长,各位参会嘉宾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全党全国,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此时,我们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集会,共同见证中国地理学会一个新的专业委员会成立。我代表中国地理学会正式宣布:中国地理学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今天成立了!
经过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常务理事会批准,中国地理学会聘任:
北京师范大学宋长青教授担任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葛岳静教授,
中山大学刘云刚教授,
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科学研究所董锁成研究员,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刘建忠教授,
山西师范大学王国梁教授,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吉力力∙阿不都外力研究员,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潘峰华副教授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祝贺各位!在此也衷心感谢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
各位同仁,政治地理学长期以来都是地理学的最重要研究领域和最古老的分支之一,西方学者的“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等学说,以及中国古代和中国革命时期的军事思想等,对政治地理学理论奠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老一辈地理学者很早就将政治地理学引入中国,李旭旦先生早在1939年就在《地理学报》专文介绍德国地理学家范根堡的《政治地理学要素》。北京大学王恩涌先生等在1998年出版了《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并被列为教育部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理科地理学“九五”规划教材,是国内政治地理学教学科研的重要进展。我们的陆大道先生,很早就在潜心研究地缘政治、地缘关系,在这些方面很有建树。
作为国内地理学研究、教学的重镇,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在宋长青部长的倡议和领导下,发起成立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体现了北师大地理学者对时代使命和国家需求的远见和担当,得到了国内同仁的广泛支持。事实上,宋长青教授早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任职期间,就多次呼吁加强政治地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北师大在政治地理相关领域有深厚的底蕴和积累。历史上,北师大地理学三位前辈学长和校友白眉初、郑资约、傅角今在中国海疆的南界及南海九段线的确立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北师大也在2012年,在外交部的领导下,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共建成立了中国周边地缘研究中心,是国内较早开展相关研究的地理学机构,承担了多项地缘研究的课题,培养了一批人才,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还通过与原总参测绘导航局合作,举办了两期“地理学与地缘战略高级研修班”,为军民融合、军地合作做出了榜样。
各位同仁,新的历史时期为中国学者开展政治地理学和地缘关系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全球治理体系亟待变革。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国家利益在更广泛的空间拓展,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挑战更加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时代,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这代学者很幸运,能够见证并参与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国的地理学者应该抓住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发挥我们的学科特点和优势,砥砺前行,有所作为!
今天,中国地理学会成立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是适逢其时,也必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祝愿在宋长青教授的领导下,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能够带动国内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地理学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相信在诸位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地理学者必将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地理学者有机会、也有能力为解决人类问题、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谢谢大家!再次欢迎大家参会。
专业委员会主任讲话
宋长青 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执行部长
尊敬的傅院士、陆院士、尊敬的刘毅研究员、尊敬的各位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我们本学部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关于成立这个专业委员会,大家已经想了很多年,今天它终于成立了。那么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为什么要成立这个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将带来什么,我简单地用十分钟的时间向大家做一些介绍。
大家知道,“政治地理”里的“政治”这个词,简单地说就是政事的管理,是基于国家层面的政事的管理。政府的政治本身,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基本的保证。第一因为它调节着生产关系,第二它是延续人类精神文明的保证,第三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所以这个词非常非常重要。
第二个重要的词就是“地缘关系”中的“关系”。我们在个人的生活中,“关系”也非常重要,善于处理各种关系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如鱼得水。而会处理国家关系,就更是智慧的表现。把关系处理成和谐、包容,还是抵抗、竞争,甚或还是博弈,决定了整个社会的走向。所以在如此重要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在当今世界格局不断动态变化的时代里,我们选择成立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是恰逢其时,它确实非常的重要。
地缘关系与政治地理专业委员会有四项任务,可以用四个现代化来概括。
第一是政治地理学科发展建设的现代化。我们今天把政治地理作为一个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实际上它和其他的地理学分支在科学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应该说这是老树发新枝。以往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针对的政治事件。在整个几十年或近百年的历史中,只是有几个人写了几本书,没有真正地形成科学体系。无论是陆权论也好,海权论也好,它实际上不算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今天把它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学科分支,我们就要从学科的角度对其加以建设,这是第一个现代化。
第二个现代化是指政治地理科学研究的现代化。人文学科的科学研究在过去是针对事件进行分析,以简单的文本分析为主。当为国家进行规划,分析国家之间的联系,我们有一系列的经济统计数据贸易数据的时候,我们称为以政府统计数据为主的阶段。但是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有一系列的基于网上的、媒体的大数据。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科学和方法论体系,当今天我们对一个学科武装,进行建设的时候,一定要追随着科学的现代化。人文地理学中,政治地理学与地缘关系一定要在科学上追求现代化。
第三就是针对社会服务的现代化,我们看到以往的很多学科,如果脱离了对社会的服务,这个学科就没有生命力。尤其地理学作为一个应用学科,近代又成立了一些相应的分支学科,这些学科的发展都是应国家的需求而产生的。因为我们适应了非常具体的国家需求。但是我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还存在着相当多的不足和障碍。今天的学科,如果写出来的是像小报上一样的文章那么我们认为它作为一门科学是不成功的。所以我们今天要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手段、科学的数据武装,从而实现面对社会服务需求上的真正的现代化。
最后一个现代化就是地理科学思维、地理科学方法切入的现代化。政治地理讲政治,地缘关系讲关系,今天像我们陆院士讲格局,肖司长讲邻近关系。但是今天有一种更加特殊的关系。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比如说通讯技术的发展、交通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成国家凝聚力、实力全透明,交通似乎使距离不重要了。但是实际上在今天国际关系的争夺中,距离往往起着最后的决定性作用。只不过表面的一时环境的特点,掩盖了距离的作用。所以在政治地理学者开展地缘关系的研究中,一定要体现出地理空间格局对政治关系所起到的作用。所以,第四个现代化就是讲地理思维全面介入的现代化。这四个现代化是我作为这个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委员会的主任所想到的,有的可能还不全,希望我们的同人不断努力,把这个问题不断完善。这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当然也是很艰巨的。
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是广大同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首先要感谢中国地理学会傅伯杰理事长、刘毅副理事长、张国友副理事长等同仁的支持,使我们今天这个委员会得以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而且地理学会长期对北京师范大学尤其地理科学学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第二,我们要感谢相关部门,尤其是原总参测绘导航局同我们长期的合作,在2014、2015年共同举办了“地理学与地缘战略高级研修班”,这些部门对我们提出了明确的需求,激发了我们地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从事地缘政治研究的热情和兴趣,在此我们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第三,我本人要向我的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早期的时候以我们地遥学院人文地理学为主体建立的中国周边地缘研究中心,是我们北京师范大学进行地缘关系研究的一个基础和前身,多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这次会议过程中也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再次向我们的地理学院各位师生付出的支持表示感谢。
最后谈一谈三个日子。地理学部是在去年的11月9日,也就是“一一九”正式发文成立的——救人于水火之中;我们成立大会的日期11月14日的后三位“一一四”,是查号台;今天是“双十一”。大家不要小看双十一,双十一是中国商业理念的进步,双十一代表中国将来经济体系的变革,双十一有可能改变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将来的生活模式。昨晚双十一狂欢夜的晚会,直到十二点才结束,这台晚会是高水平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晚会。我们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在三个吉祥的日子里,见证了我们地理科学学部的成长和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委员会的诞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想趁着这个吉日,把我们的事业做得越来越好!更加希图我们在座的代表以及各个专业委员会给予我们未来的更多的帮助。
谢谢各位!
会议总结
葛岳静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
衷心感谢与会嘉宾两整天的热情参与和智慧贡献!
2012年3月,北师大在外交部指导和领导下,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共建成立了中国周边地缘研究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去年12月,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地缘关系研究战略研讨会”,从理论、方法、技术和数据等方面探讨了当代的地缘关系研究,激发了地理学界对地缘关系研究的关注,取得广泛影响并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今年,在中国地理学会的领导和推进下,政治地理及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成立,又组织了第二次(2017)地缘关系研究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推进政治地理学建设,深化地缘关系研究。
这个议题的确定,也是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一种深刻反思。刚刚成立的中国地理学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宋长青教授畅谈了他自己领悟的学习十九大报告的“四个转变”的体会。我们在学习“十九大”报告中也学习了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意识到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国家的基本方略,更是我们地理学者的学术使命。这也促成了本次会议的第一个特点:恰逢其时,正当其势(引自本次会议张卫强教授),是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发展需求,也适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日益追求对国家安全的需求(蔡中祥教授会议用语)。
会议中,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肖建国副司长向我们提出了通过陆海合作助推一带一路的国家需求;陆大道院士《关于地缘政治中的的地理学思维》指引了政治地理学的科学问题与现实需求;宋长青教授从影响和决定人类社会走向的高度,解读了“政治”和“关系”。报告的内容,都体现了这样的特点,也表现了我们政治地理和地缘关系研究新的时代性的高起点----在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的高度下,开展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和社会服务。就像宋长青教授在报告评论环节归纳的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研究的“四个现代化”:(1)学科发展与建设指导思想的现代化;(2)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3)针对社会服务的现代化;(4)地理科学思维全面介入政治地理学研究的现代化。也希望着四个现代化成为下一步我们深入研究、合作研究的着力点。
本次会议的第二个特点,是与会学者参与面广,涉猎问题多学科、多尺度、多视角、多功能。本次会议,注册参会人数128人,实际参会人数180余人。注册会议嘉宾来自全国60余家机构,涉及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所、出版业、国有大企业、跨国公司,从院士到在校本科生,来自政治地理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测绘学和地理信息工程、文化地理学、军事地理和地缘地理、自然地理,学科交叉融合,相互启发,优长互补。报告内容涉猎国家地缘战略与地缘经济、能源地缘、跨流域地缘合作;涉及到政治地理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研究的区域,最主要的聚焦在一带一路,有陆上,有海上,也主要聚焦周边--东南亚、东北亚、中亚、俄罗斯,也有中国国家利益关联密切的大周边--非洲;有全球尺度中国视角,也有美国视角全球观察。涉及的地缘体,以主权国家为主流,也有区域集团,和INGO;有的是就政治地理单个要素的深入研究,也有最为综合高端的中国全球治理地缘政治思想探索,表现了我们这次会议核心的主题词----学术研讨:思想碰撞、智慧启发、寻求合作,推动发展。表现了此次会议百花齐放的活跃的学术研究氛围。宋长青教授所辨析的“地缘政治”、“区域合作”、“全球化”的关联与差异,引导我们开展更加聚焦地理科学思维的政治地理研究和学科建设。
可以看出,政治地理学作为传统的地理学分支,重新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建设政治地理学现已成为学科发展重要任务。地缘关系作为国际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成为各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地理学从多元社会、经济、政治和自然等要素研究出发,从空间的视角探讨,对于理解国际地缘关系的变化以及对未来世界格局和国际治理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个特点,本次会议体现了军民融合,而且晋级到军民融合2.0版。即从过去更加强调军民团结的精神层面的军民融合,发展到战略层面、理性的实打实的针对“听党指挥,作风优良,能打胜仗”的要求的军民融合,从学术领域的人文地理,走向工作和实战要求的人文地形,用地理学支撑对作战环境的认知、评估和决策。与会代表很多人非常有感触,也给军民融合中的“军地结合”赋予了最“地理”(注:名词作形容词)的新解----军事科学和地理学的时代融合、军人和地理学家的时代结合----“军”“地”面向共同的任务,开展地缘地理的科学研究,构建从数据挖掘、知识构建、信息服务等一整套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分析框架。今后,我们将不再感慨地理学家不懂军事,军事专家不懂地理了。
第四个特点,会议期间,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字面词汇--专委会成立,深层含义以及学者心态--我们终于找到组织了!有了“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这个机构,给相关多学科的学者一个新的平台,专委会组织大家,凝心聚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周边地缘研究中心还以中心特聘兼职研究员的方式,汇集国内强大的、活跃的、多学科的青年学者,储备中国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研究强大的“长江后浪”,合作共赢,努力工作。
另外,昨天(2017年11月11日)晚上,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办公室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研究了以下议程,研讨了相关工作:
1、完善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的队伍与制度建设。从关注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的角度,以及中国各大区域对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研究的优长领域,向中国地理学会提议增补副主任;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委员遴选工作与《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建设与管理办法》同时出台,制定专委会的遴选、责任与义务、退出机制,敦促专委会委员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专委会对中国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领域学者的组织引领、沟通服务职能。
2、推动全国政治地理教材建设和学科队伍建设。鉴于强烈的时代需求和中国目前普遍缺乏适合国情和时代特点的相关教材的现实情况,专委会将组织编制中国版的《政治地理学》教材,以地理科学思维的全面介入,循序渐进地促进全国政治地理教材建设和学科队伍建设。
3、提升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学术力量。通过近期组织中英文期刊专刊、中期发行内部刊物、远期建设正式刊物的思路,逐步提升专委会的学术影响力,加强中国学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4、建立专委会年会制度。从2018年起,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将建立年会制度,时间在10月中旬(如遇中国地理学会年会,则适当提前或延后一周)。由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主办,协/承办单位择优轮流举办。2018年年会,初步建议由山西省地理学会和山西师范大学承办。
5、秘书处与宣传平台设置。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中国周边地缘研究中心,近期暂以“地缘关系战略研究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专委会宣传窗口。近期将分期分批推送本次会议报告的精华版。欢迎与会嘉宾多多关注,并给予批评、指导和建议。
两天的会议就要结束了,就要说再见了。真心感谢与会嘉宾的支持,让我们享受了学术盛宴,让我们扩大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圈。衷心希望我们彼此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政治地理学建设,深化地缘关系研究”!
谢谢大家,再见!
会议合影
更多消息欢迎关注“地缘关系战略研究”公众号
资料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部
本期编辑:王波涛 刘晓凤 刘华先 杨芬
猜 你 喜 欢
名家访谈 | 南京大学张捷教授:是践行“绿水青山”的地理学者,也是临池挥毫的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