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理故事|一起走进神秘的羌塘高原

Geores 全国地研联 2018-10-31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




编者按

电影《七十七天》正在热映,该片以探险作家杨柳松七十七天孤身穿越羌塘无人区的真实经历为蓝本。影片里,在生活里迷失了自我的男主角徘徊在雪域高原独闯羌塘无人区,不懈地追寻内心最初的梦想与真正的自我,探寻生命的意义... ...

从影片的视角外移,除了探险家们,还有一些人为了科学求索更早就涉足了这片神秘的无人区,如四十年前的老青藏们等等;今天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张镱锂团队更是如此,他们以羌塘为研究区,围绕羌塘高原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问题展开了实地研究。张镱锂团队在《地理研究》2017年第11期推出了“羌塘高原研究专栏”,集中发表了关于羌塘高原的初步成果,对于丰富羌塘无人区地理状况的认知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学资料。而在无人区开展工作,需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单就这一点,就足以令这个专栏的文章大放光彩。   

说实话,在编辑这些文章的前前后后,除去对这些专栏文章本身的兴趣之外,我们的思绪更多的则是神往那遥远而神秘的羌塘高原,急于想知道在羌塘这片神秘的无人区里,究竟上演了怎样的地理故事?快快让我们一起,飞向那神秘的羌塘高原吧! 

  

中国地理资源期刊微信平台总编室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13303uxywk&width=500&height=375&auto=0

羌塘高原,神秘在哪里?

羌塘高原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面积约58.7万平方公里,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近1/4,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地区的寒旱核心区,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羌塘高原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不超过0℃,昼夜温差极大;降水稀少,且蒸发量大;而在高海拔和稀薄空气的共同作用下,这里白天太阳辐射极为强烈,远远超过同纬度其他地区。

羌塘的无人区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残酷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未被人类开发利用的角落,但人们一直未将其遗忘。“生命禁区”的这份神秘未知、野性荒凉增加了人们对它的无限向往:变幻莫测的天气,一望无际的草原,星罗棋布的湖泊,连绵洁白的冰川,绽放自由生命的野生动植物……

变幻莫测的光影

绚丽的自然风光

野生动物的乐园  

<<  神秘的藏族文化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为什么要进行羌塘科考?

对于科学研究者,这片区域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大量研究表明,过去30年间,青藏高原的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羌塘高原无人区的生态环境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认识羌塘无人区地表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对解释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该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仪器维护困难,针对该地区的研究一直非常有限,高原百年求索中积累了一些信息和认知,但区域基础科学数据仍然非常匮乏。亟需开展系统调查和监测,获取反映区域规律性特征的第一手资料,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和资料,为区域的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需要对羌塘高原进行科考

带着对羌塘无人区的好奇,怀着对高原科考前辈的敬佩,肩负着科学考察的使命,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张镱锂团队从2012年开始,多次进入羌塘高原腹地,尝试揭开“无人区”的神秘面纱……

虽对困难事先有一定预想

但实际遇到的困难却远远超出预期

为了解羌塘高原的地表环境,研究者们开展了土地覆被、植物群落和土壤调查。在平原区开展工作相对容易,而在高原区获取数据就苦不堪言了。在海拔5000米的平滩上行走喘气都难,更何况要带着仪器和设备爬坡。

队员因高原反应被送往医院

 为了解羌塘高原的气候、土壤变化特征,课题组在羌塘布设了一系列的观测站点,记录该地区的降水、土壤温湿度变化。需要每年进入羌塘维护仪器设备。

一场大雪就会把以前做的所有标记统统掩盖掉,只能在GPS的定位误差范围内,用金属探测器一点点仔细地摸索,找到仪器埋藏点,一榔头下去,地表竟然纹丝不动,原来土壤内的水结成冰,还没有融化。为避免造成仪器破坏,只能等着太阳出来,稍微暖一些再取仪器。

肆虐的狂风经常使自动气象站出现故障。有一次傍晚时分,队员在兽形湖(西藏改则县北部)附近下载气象数据时,由于数据线接触问题,从日落西山到漫天星辰,在寒风和大雪的陪伴下整整2个小时,工作人员用手托着笔记本保持接口角度,才将数据导出。

有时小动物也来搞破坏。一次队员找到了预先架设的雨量筒,正准备将数据导出来,却哭笑不得:雨量筒的核心部件竟然“神秘失踪”了!推测可能是被动物破坏,或许它们对高原上闯进来的神秘物体产生了好奇!

研究团队也将一些高科技手段带到了羌塘高原。无人机航拍,获取更加精细的地表环境与土地覆被资料。对典型地区开展光谱测量,填补了这个区域地物光谱库的空白。

在羌塘无人区里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进无人区,是不是有狼、棕熊什么的,很危险?确实有,但这些野生动物一般不会主动靠近人类。

其实最大的困难与危险来自陷车

无人区里的路都是摸索出来的,随时都有陷车的危险,看上去干燥结实的地面,轧上去很可能下面就是泥沼。有一次,前车陷住,后车营救也被拉下水。挖车许久无果,天色渐晚,而且雪越下越大,为确保人员安全,只能弃车回营。顶着大雪和寒风,队员们气喘吁吁地蹒跚行进,衣服和鞋子湿透,背包里的记录本和空保温杯等也如石块一般,压得人透不过气;而且总是走偏方向,幸亏有GPS不停地纠正路线。徒步十余公里回到营地后,钻进帐篷就直接趴下了。第四天风雪稍停,早上地表冻层融化前,驱车将陷车拖了出来,而车子底盘、轮子和泥浆冻成了一体,敲打了半天,才能把车子开动。

跋山涉水、开路修桥,这是常事。

在野外跋山涉水,探路修路是经常遇到的事情。很多地方需要通过地形图、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加上多年的野外经验寻找前进的方向。可影像上一个小小的坎或一条河,可能就是无法跨越的。下水探路,填坑破坎,才能保障通行。

披星戴月的野外生活

 羌塘高原7月、8月份植物生长,便于辨识,但地表冻层消融,多陷车危险,因此,多选择在9月底至11月底进入羌塘。清晨,白雪覆盖了帐篷,大地白茫茫一片,零下十几度的环境中,为了减少陷车,争取工作时间,队员们还是要迅速起床,尽快前行。

无人区里,一口热食就是大餐

高原上的伙食很简单,早上赶时间,只能匆忙塞上几口压缩饼干,中午大家围在一起,吃馕、泡面、自热米饭。最幸福的是晚上,有时间的情况下,可以好好做顿热饭。生活中的幸福感,有的时候就是能够好好吃顿饭那么简单。

关于羌塘的初步科学认知

基于羌塘的野外工作,研究团队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并更新了部分科学认识。这次就土地覆被,土壤温湿度、属性特征,以及降水时空分布等方面进行的初步分析工作组成了本次专栏:

01

开展了气候与土壤环境监测,获取资料匮乏区的环境特征。发现羌塘高原核心区降水量仅为西藏地区多年均值的1/4,降水量呈现东南多、北部少的特征,从降水角度验证了该区域是“寒旱核心”的主要地区之一。同时验证发现2套国际通用的降水产品高估了该地区的干季降水值

02

利用横跨羌塘高原的6851个土地覆被样本点,评价了目前较为通用的7套全球土地覆被数据产品精度,发现由于缺乏野外验证,这些产品在羌塘高原的精度普遍偏低,精度低于60%;在野外实地验证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完成了更为精准的羌塘高原土地覆被图

03

土壤温度昼夜变化呈现升温快,降温慢的特征。在土壤冻结/消融过程中土壤温度的变异系数很高,表层更加明显,且消融过程变异性比冻结过程更强。对观测的土壤湿度数据进行校正,并用来验证反演2000—2014年羌塘地区的土壤湿度,发现羌塘高原北部与中部地区夏季土壤湿度呈现明显的变干趋势。

04


分析了羌塘高原土壤特性与分布规律,编制了羌塘高原寒旱核心区土壤分布图。分析羌塘高原中部查日那足山麓湖盆区土壤环境,发现土壤pH 值平均为8.9;有机质、全磷、全钾等养分含量低;钙、镁含量高;钠、钾、铁等元素含量低

这些研究加深了对这片神秘区域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地区相关研究的空白。更多研究还在持续进行中,将会进一步揭示羌塘高原土地覆被变化的过程与机制,为羌塘高原乃至地球第三极的生态保护提供更有力的科学支撑。


羌塘让生命升华

回望这段难忘的无人区科考之旅,在经受住各种考验后,圆满了完成科考任务,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那些朝夕相处的日子,那些跋山涉水的艰辛,那些风雪兼程的身影,那些牧民的热情与干部的坚守,带给我们的感动,已然成为生命中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前行,去克服未来更大的困难与挑战。

祁威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博士

这世界上有太多地方属于我们人类,以至于有时候都不去想大自然本来的样子。总该有些地方属于“无人区”!我们可以悄悄地来,远远地欣赏并维护大自然最原始最美丽的样子!

谷昌军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生

到羌塘参加野外考察,总能看到辽阔的草原,以及成群的野牦牛、藏野驴和藏羚羊。在这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地方,有如此多的生命在这里绽放,让人更能领会生命的活力与顽强,不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都应当积极向上,让生命自由绽放。广袤高原,沧海桑田般的历史沉淀,愿人生在不断积累的阅历中迸发出应有的光芒!

                         赵志龙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博士

我们爱着羌塘,更敬畏着羌塘。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13308koplq&width=500&height=375&auto=0

资料来源: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

本期编辑:王波涛 胡森林 梁龙武

期刊目录|《地理研究》2017年第12期

期刊目录 | 《地理研究》2017年第36卷 第11期

《地理研究》“35岁生日party”温暖回放,别样精彩(含获奖名单)

新书推荐|“桑神”:《星球大战的世界》

干货分享|论文写成这样,编辑才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