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沉痛悼念彭华教授:不忘初心守信念,赤子之心系丹霞!

中山大学 全国地研联 2018-10-31

     

讣  告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彭华教授,因病于2018年1月8日在广州去世,享年62岁。

 彭华,男,安徽砀山人,1956年1月2日出生。197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在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就读本科。1982年1月开始在安徽宿州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2年9月至1995年8月调任广东省韶关市仁化丹霞旅游经济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助理。1995年10月起入职中山大学地理系,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导。

 彭华教授长期从事地貌学和旅游开发研究,为中国丹霞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领域开拓者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持南方六省“中国丹霞”联合申报世界遗产,获广东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江西、浙江、福建等省人民政府特别贡献奖,南方六省联合申遗领导小组杰出贡献奖。兼任国际地貌学家协会红层与丹霞地貌工作组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分会)主任、国家住建部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丹霞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等学术职务。荣获2011年度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于2009、2011、2017年度分别荣获中山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对彭华教授的去世,我们表示深切的哀悼!

彭华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8年1月12日(星期五)下午16点在广州殡仪馆仙鹤厅举行。 

        

 中  山  大  学

2018年1月9日


附: 

1.参加彭华教授遗体告别仪式的同志,请于2018年1月12 日下午14:45在中山大学南校区文科楼前乘车前往。

2.送花圈等有关事宜请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办公室(地点:地环大楼D102)

联系电话:020-84115033,84112332   

传真:020-84112593


彭华教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康乐园里的书香还在鼻尖萦绕的时候,深夜书桌上的台灯依然通亮。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心能沉下来,真正要坐得住的。彭华深知这一点,半辈子时间他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注在地理科学上面,独著、合著、主编著作16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近五年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1个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在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等方面取得的大量创新成果都是他交给社会的最好的成绩。而始终保持着的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使他把每一个阶段都当作新的开始和出发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始终坚持知行合一的研究方法的彭华,对于实践也同样看得很重,走下讲台,泥泞的山路,未曾开辟过的野山,鞋底粘上的泥土,一步一脚印,深深浅浅地记录了彭华的足迹。


彭华(左一)在野外考察丹霞地貌

   其中丹霞山是中山大学老一辈完成的“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和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区域。但在1980年之前,大多属于学者自发的零散研究。1980年旅游开放以来,资源利用率一直很低,游客量长期徘徊不前。彭华1987年第一次参加丹霞山的工作,此后便30年如一日,在地质地貌研究,运用新理论、新思想指导旅游开发建设、指导地方政府决策等方面取得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主持和指导了三个新景区的开发,解决了旅游停滞发展的问题,使景区迈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同时坚持指导和培育丹霞山“科学名山”品牌,主持了四个国家级品牌和两个世界级品牌的申报,将丹霞山由一个地方名山培育成为中国名山和世界名山;并利用丹霞山的平台,推进丹霞地学科教基地和实习基地建设,每年组织和指导本校及外校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和规划实践,为多批国内外专家、高校师生和会议活动担任考察指导。
  彭华的实践得到显而易见的成果,使得理论真正的进入生活,为当地人们生活质量和收入的提高带来了重要贡献。为此,他于2006、2007年获教育部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颁给他个人和我校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一等功;同年还获得浙江省、江西省人民政府、韶关市、三明市人民政府特别贡献奖;2011年获六省联合申遗领导小组杰出贡献奖;中山大学和广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员称号;201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励。这些奖励和证书都是他这些年从黑发走到白发,从而立之年到耳顺之年的无声见证。

守德启智,教书育人

  彭华1995年调进我校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原城市与资源规划系),主讲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基本技能类的9门课程,内容跨度大,备课任务重,但他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认真上好每一门课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他所教课程当中,包括本科课程《应用美术》《旅游规划》,全校公选课《旅游地理》《旅游景观》,以及研究生课程《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旅游开发与管理》《旅游开发实务》都没有适用教材,他自己编写了80多万字的讲义,这背后体现的是彭华对于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除了日常开设课程之外,他还尽量兼顾并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给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专业全体研究生开设《人地关系与和谐论》《规划师的境界》《旅游规划创新问题》等十几个题目的讲座。
  除了精心写出的教案,彭华讲课形式的丰富生动也吸引了很多学生。因为随时吸收学科前沿信息,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特别重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理论的教学,使得他认为,师道不应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层面,更要做好开启学生智慧和思想的导师,他称之为“启智”。例如,上旅游规划课,他每次开课都要先给学生一串问题,引导同学们不断地扩展思维,颠覆他们心目中传统的旅游概念,进而去形成大旅游的思维方法,从而了解到做一个城市的旅游规划,不能仅仅关注几个景点和单纯旅游要素,而要关注整个城市发展活力的培育和整体城市环境的营造。
  彭华一贯重视自身道德修养,谦虚谨慎,言传身教,教学相长。利用教学和与学生相处的各种机会,引导学生做好社会人。他曾经在1999  年接受《青年地理学家》访谈时,就自我、社会、人生等青年人关注的问题发表了卓有见地的看法,对于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之进取向上,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希望年轻人“学会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你。自觉地完善自我,在适应中求发展,求改变”。他几乎每年都要给人文地理专业所有研究生讲《规划师的境界》,告诉学生人生的格局取决于境界,境界取决于价值观和人生观,一个自私狭隘的人不可能有博大的境界,也难以展开人生的格局;树立高尚的人生观,才能形成博大无私的胸怀和顾全大局的品格,能够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面对世事,坦坦荡荡,看淡得失,才能展开大格局;特别强调做学问应该具有“实事求是,直立人格”的修养,有“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坚守唯美,提升自我”的要求,有“坚持不懈,矢志不移”的追求,有“放飞思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他在最近给研究生讲《学术创新与学术道德》时,强调守德与创新的关系。他说:“良知与道德是本体,坚持与创新是羽翼,两者兼备,才能飞得更高,才能成就大器。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最终会害了自己。”这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不啻于金玉良言。
  而这样的思想也一直指引着彭华,除了个人的研究成绩硕果累累,他对于学生的培养也格外关注。至今仍然站在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第一线,成果斐然。甚至用自己的科研经费,多次资助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科学考察、教学实习以及国内外会议,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达12人次,并资助有关老师的多次科研活动和学术会议。虽然岁月苍老了面容,染白了头发,但却赋予了稚嫩青涩的学生盛放的精彩,先后指导本科论文57篇;指导硕士研究生51人,其中45人已获得硕士学位;招收博士研究生10人,其中3人已获得博士学位。此外还指导访问学者15人。

培育名山,赤子之心系丹霞

  
彭华在丹霞山的实践活动,开辟了学者深度参与地方发展的“协调-制约”模式,在政府科学决策、保护资源环境、照顾弱势群体、制约错误开发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对于丹霞山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彭华与丹霞山之间似乎有一种别样的感情,对于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使他不断思考如何让这片土地在众多的名山秀水之中脱颖而出。

丹霞申遗

  从2006-2010年,彭华在南方六省“中国丹霞”联合申遗项目中担任整个系列的专家组长,同时担任丹霞山申遗专家组长。作为中国丹霞申遗的倡导者、发起人和首席科学家,发挥着专业支撑和主心骨的作用,并参与了申遗工作几乎所有的重大决策,为中国丹霞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做出了卓越贡献。这对于他而言,何尝不是一次冒险和别样的试验,中国第一个由地理学家主持的遗产申报项目,也是涉及面最广、工作难度最大、一次入选遗产地最多、影响最大的自然遗产申报工作。他需要重新出发,从头开始。

投身科普

  为了提高公众对丹霞地貌和世界遗产的知情率和科学认知,申遗成功之后,彭华并没有满足于当前的成果,对于高要求的他而言,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他再次燃起的心中的激情,开始尝试在国内外高校、博物馆和科学馆做70多场丹霞科普讲座,还培养了一批志愿者,利用彭华提供的课件开展了50多场讲座,大大提高了中国丹霞的知名度和人们对丹霞地质地貌科学知识的认知度。丹霞地貌的科学价值和世界遗产的保护利用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彭华还将中国丹霞地貌研究成果系统转化成为通俗易懂的科普旅游系列知识,亲自编制完成了丹霞山科普旅游指南、科教片解说词、科普导游图、博物馆展板和标识系统设计,发表10余篇科普文章,长期为丹霞山各类科普培训班、实训营和夏令营等担任科普导师,进行地质地貌科普讲座和实训指导。无疑这个尝试是成功的,这样的榜样效应还带动了全国许多科学家加入科普宣传活动,“中国丹霞进校园”活动已经被许多遗产地和地质公园效仿,带动了各遗产地和地质公园开展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科普宣传活动。

老骥伏枥,锐意创新

  彭华是我国大旅游思想的首倡者和践行者。大旅游思想由原来不被接受到目前成为国家推动的主流思想,他做出的贡献不可小觑。彭华在广东旅游研究中,发现推动旅游发展的不一定是景区,而是能够吸引人们到来的各种因素。广东就是被认为没有高级别的旅游资源,但却成为全国第一旅游大省,说明广东有比景区景点更吸引人的地方,因此提出了“经济驱动型”旅游地的概念。这样的探索是永不止步的,1996年彭华提出了“旅游发展新理念”,包括旅游无限化(资源无限、项目无限、空间无限、市场无限、产业无限等)、大旅游形象和旅游大环境理念等;进一步提出并论证了关于大旅游的概念、思想、理论和内容体系。这种思想虽曾被一些人批判,但在社会上却日益被接受,成为许多地方旅游发展的决策理念。近年来国家政策日益倾向发展大旅游,2015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大旅游思想成为国家理念和国家行为。
  彭华的思维可以说是跳跃的,不断发散的,他总能在不断的尝试,大胆的猜想之后,进行小心谨慎的求证,从而开辟一条全新的学术道路和方向。这一点在丹霞地貌的研究中同样得到印证。2009年5月,彭华策划、筹备并组织召开了第一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会议。7月,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七届国际地貌学大会上,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批准设立“IAG丹霞地貌工作组”,彭华被推举为工作组主席,标志着在中国研究了80多年的丹霞地貌走上了国际最高学术舞台。2010年8月,“中国丹霞”系列自然遗产项目以一种地貌类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引起世人的瞩目。
  彭华在成绩面前没有止步,他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世界上红层出露面积广大,但国际地学界对红层关注不足,对红层地貌的研究限于丹霞,各学科对红层问题的研究缺乏融合;尤其是对红层这个特殊的脆弱地理单元的土地退化及生态环境问题缺少关注。根据最近彭华等人的研究,中国的红层分布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10%以上,超过石灰岩分布面积和黄土分布面积。中国南方湿润区是中国红层集中分布区之一,大部分红层区存在着严重的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甚至存在着严重的“荒漠化”问题。

 彭华(中)在野外指导研究生打制岩石标本

   因此,他认为丹霞地貌研究必须向红层问题拓展。2011年中国地理学会批准了彭华的申请,在中国地理学会下面设立“红层与丹霞研究分会(暂称工作组)”;2013年8月第八届国际地貌学大会上,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也批准了彭华的建议,将原“IAG丹霞地貌工作组”更名为“IAG红层与丹霞地貌工作组”。这不只是一个名称的改变,而是一个面的拓展与质的提升。面的拓展是由丹霞地貌研究向更大的红层地貌及红层问题的拓展,增加了与国际上相关研究的交集,有利于国际合作与交流;质的提升是从以往关注形态和景观研究走向“地下-地表-地上”的综合研究,推动地质学-地貌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融合,深入到红层区的地质基础、资源环境、自然灾害、生态安全和国土治理的综合研究,增加了与国计民生的接触面,也增加了学科的发展空间。
  红层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地貌学问题,而是一个地球表层系统的综合科学问题。彭华近年来的工作,开辟了以系统思想和跨学科的方法对红层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新领域,以寻求红层区国土治理和环境优化的对策。这一创新性工作得到了学术界日益广泛的认同,他本人也获得了两项国家基金的资助。而且2017年度批准的国家基金项目中,包括中大和外校已知的4个项目是围绕红层问题,这也意味着由彭华率先开辟的新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同时,彭华还启动了一系列国际合作研究、研究生培养和国际交流项目,这样的尝试已取得良好的效果。2009年以来,他已经成功组织举办3次丹霞地貌国际会议,合作组织了3次国际红层与丹霞地貌专题会议;在彭华的协助和指导下,2012年英国牛津大学、2013年日本东京大学、2014年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的博士生以丹霞山、龙虎山等为案例完成了博士论文;2015年,中山大学与美国圣路易斯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完成了《美国西部红层地貌与中国丹霞山的对比研究》的论文。近年来,还与斯洛伐克考门斯基大学、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等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联合考察。邀请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与中国丹霞地貌调查和交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学推广工作。
  至此对于丹霞的研究,彭华一手呵护着,像是看待自家孩子一样;一路扶持着,从学步到松开双手,大步的向前奔跑着。而这样的努力还没有终止,一直在路上。

1987年彭华绘制的丹霞山北部和全域素描图

不忘初心,与时俱进

  彭华是具有41年党龄的老党员,在一次支部党员学习活动的发言中,他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分享了对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理解。他表示,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记自己的入党初心,不忘党章,不忘誓词,不忘使命,不忘人民,坚定自信,敢于担当;与时俱进,就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与时俱进,就没有开拓创新,就没有旺盛的生命力。
  他也将这样的思想付诸现实,由彭华牵头,以中山大学为主体,由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参加申报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全国丹霞地貌基础数据调查”于2013年获得批准,这是我校获得的第一个该类重点项目,也是我国丹霞地貌科学领域的第一次国家尺度上的基础数据采集、丹霞地貌基础数据库及共享平台建设的科技基础工作,标志着中国丹霞地貌的基础调查工作纳入国家科技计划,在中国丹霞地貌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丹霞地貌是由我校的学者提出,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一个地貌类型,被称为中国地学国粹。近年在彭华的领导和推动之下,丹霞地貌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并成功走向世界。看到成果的同时,彭华依旧保持着小心谨慎的态度。该项目执行期五年,彭华和研究团队的成员从调查内容和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到数据库和管理平台的设计建设,都进行了多次论证;为了做到数据真实可靠,已年过60的彭华和他的团队,挤出了几乎所有空余时间,在全国各地展开了实地调查,尤其近四年来每个暑期都是连续四十多天的高强度考察,近两年更是在酷暑中穿行大漠戈壁,忍着高原反应攀爬在四五千米的青藏丹霞,为的就是拿到真实的第一手数据。目前已经完成前三年的重点基础数据采集和数据库初步建设,每年均超额完成年度考核指标,受到科技部专家组的好评。该项目的目标将为中国丹霞地貌的研究和全球对比研究树立科学范式和数据基础,为丹霞地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回视此生,彭华的整个学术生涯都是在不断的尝试和大胆的努力之中进行,他热爱着自己的事业,讲台,书桌,以及外出考察的运动鞋。正如波浪一般的海洋,虽然也有风平浪静,但总是在等待着下一次浪潮的袭来。


对彭华教授的逝世,

我们表示深切的哀悼!


愿彭华教授一路走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