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文地理|甘肃省会是怎么选出来的?

地球知识局 全国地研联 2018-10-31

本文授权转载于地球知识局

(⊙_⊙)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511pljgco&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从黄土高原到河西走廊,从陇南山地到青藏高原,甘肃省作为诸多地缘板块交错的西北内陆省份,长期以来一直都扮演着中原腹地通向西北边疆的通道作用。

作为通道的河西走廊


尽管以甘州、肃州之名而叫“甘肃”的省份自元代才出现,但是以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西缘为主体的省级行政区却是西汉时起便已形成。随着省级行政区范围的变化和区域内经济势力的此消彼长,甘肃这个概念的首府也经历了一番流转。


今天的文章将带你了解中国古代史上甘肃省会的流转。


吾闻昔日西凉州

人烟扑地桑柘稠


最早的甘肃省一级行政区雏形奠定于西汉


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将全国设为十三个刺史部(州),其中帝国版本的黄土高原西缘和河西走廊是凉州刺史部的辖区。当时的刺史还只是监察官员,到了汉成帝年间刺史改为州牧并逐渐成为地方军政长官,而凉州也真正意义上成为了省级行政区。


凉州之于西汉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凉州刺史(州牧)治所最早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后迁至翼县(今甘肃甘谷),曹魏时开始稳定在河西武威郡,直至隋初。此前,武威地区也被匈奴等多个少数民族选为地区首府,这并非没有理由的选择。


西汉凉州诸郡

(河西四郡+陇西三郡)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武威绿洲是河西走廊地区最大的绿洲,发源于祁连山脉冷龙岭的诸河流在武威绿洲汇集成石羊河,为当地农牧业生产带来了稳定的水源,天然就是适于人类聚居的地区。


养育武威的石羊河一路向北


1969年出土于武威雷台汉墓的“马踏飞燕”(铜奔马),其昂首扬尾、尾打飘结、三足腾空的骏驰形象正是当时武威地区丰美水草环境的侧面反映。


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

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


地理位置上,武威也具有较好的通达优势:武威逾乌鞘岭,便可抵金城、河州,能够联系关中和河湟地区;向西穿越河西走廊可达西域;沿腾格里沙漠南缘可抵黄河,进而沟通宁夏平原。因此在丝绸之路开辟后,武威凭借丝路重镇的优势,商业贸易也开始发展起来。


作为丝路重镇的武威


在西晋灭亡后,在少数民族争雄的北方,武威先后因其良好的水土和交通条件成为了前凉、后凉、南凉和北凉政权的都城。前凉张氏家族执政时期,河西相对安宁的稳定环境还吸引了不少中原儒士大族西迁,使十六国时期的北方文化中心逐渐一度迁移到西北边陲的河西。


中原因战乱而残破

大批士族衣冠南渡

更有西入凉州者甚众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这才有了北魏灭北凉后迁武威大量豪强至平城(山西大同)京畿一带。这迁去的不仅是人口,更有五凉时期积累的姑臧城建筑思路和“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的开凿技术。


天梯山开凿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

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

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


唐朝初年,李轨据有河西,在武威建立“大凉”政权。加上十六国时期的四凉建都,武威因此得名“五凉古都”。三百多年的凉州州治所在,让“凉州”成为了这座城的别称,也是现在武威市辖区的名称。


武威南城门楼,城楼上有“凉州”二字


但是凉州没有能够一直统摄甘肃。唐初因吐谷浑和吐蕃的边患,出于整个战略攻防格局的考量,贞观年间设置陇右道时将道治选在了青海鄯州(乐都),自此,武威的省城生涯终结了。


君为张掖近酒泉

我窜三色九千里


安史之乱后,吐蕃侵占了河西走廊,随着陇右节度使军政权限的扩大,今天的甘肃区域被几个不同的政权所掌握,河西走廊另一个重镇从此时开始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张掖作为与武威差不同同时期设立的郡,在很多方面于武威有着相似的特征:流经张掖的黑河(弱水)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张掖绿洲的水量相当充沛,加上较长的日照时间,使得大米、芦苇等都可在此地生长。


张掖芦苇


在交通通达度上,黑河下游流入内蒙古的居延海,向北便是蒙古高原,与北方草原少数民族的联系优势极为明显。而向南穿祁连山的扁都口,则到青藏高原,丝绸之路青海道便是经此道并入河西。


作为另一座丝路重镇的张掖


连两者的名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武功军威”都是汉族对抗匈奴时留下的豪言壮语。


西夏时期此地农牧业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其富庶居河西之冠。虽然“凉(武威)为辅郡”的陪都地位较高,但是甘州(张掖)也由州升为宣化府,成为西夏四府之一,已经具有了争夺首府的实力和名气。


张掖卧佛寺

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

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


卧佛


蒙元灭西夏后,在原西夏政区内设置甘肃行省(其辖区与今天的甘肃省有较大差异),张掖成为甘肃行省的省治所在。在青藏高原吐番和北方草原蒙古先后兴起的背景下,与两个地理单元天然联系条件更为优良的张掖,取代了武威,成为省级地缘政治中心。


元帝国的格局要更大一些了


这一趋势一旦形成,便一直延续到了大量继承元代行政区划的明代。


明代由于西北边疆的收缩,没有在元代基础上设立甘肃都司(省),但是在黄河以西的河西和河湟地区设立了陕西行都司,其治所便在甘肃镇(张掖)。


甘肃镇是明长城九边十一镇中唯一设在甘肃地区的重镇,统领河西军事,是明朝西北、北部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的一环。这一时期可以称为甘肃的张掖时代。


张掖鼓楼,又称镇远楼

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

 

霜霰戎衣故

关河碛气秋


清朝的甘肃省的设置基本奠定了今天甘肃省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内部格局。但是这省府班子驻地的选择却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变迁的过程。


顺治二年设置的甘肃巡抚先驻甘州,后移驻凉州


但是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甘州、凉州虽有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却不如陇东的秦州(天山)和巩昌(陇西)等地。加之准噶尔部诸汗和新疆回部叛乱带来的动荡环境、中国的经济中心进一步向东南移动,两地逐渐失去了竞争省会的最后筹码。


由于经济重心的加速转移

甘肃内部的河西走廊与陇西

也加速分化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明确了陕甘分治,分别成立左、右两个布政使司,管辖甘肃地区的右布政使司(后改甘肃布政使司)治巩昌(甘肃陇西),增设的甘肃按察使司也驻巩昌


巩昌(陇西)位于渭河流域上游,向东沿渭河谷地可抵关中盆地,向西逾丘陵可抵达洮河谷,进而连接金城和河湟。相对而言,巩昌比凉州和甘州离中原地区更近,便于东侧的中央政府直接管理。


清朝,陆上丝绸之路走向衰落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然而康雍乾三代,西部边疆蒙、藏、维吾尔等民族叛乱接踵而至,西部边疆军务繁忙。远离前线巩昌并不适合作为指挥作战的基地。此时早就在古代历史中引起统治者、战略家注意的兰州开始受到清廷的关注。


古代丝绸之路经关中地区至兰州后,分岔为西北向和西向两条通道,西北向通道是主要的丝路通道,由兰州的西北方向沿庄浪河上溯,翻越乌鞘岭后便可直抵河西走廊大通道;西向沿湟水河谷而上抵达青藏高原,向西北翻越祁连山出扁都口后,在张掖并入丝路在河西走廊的主干道。


从兰州西南方向沿黄河上溯,则抵达回族、撒拉族、东乡族的聚居的河州;而从兰州的东北方向,沿黄河顺流而下,穿屈吴山,可直抵宁夏平原。


从兰州分出河西与河湟两个方向


从大的地理单元来看,兰州正好可以扼控东西南北四个战略方向。它和巩昌相比更接近前线,和甘州凉州相比则更靠近中央政府,盆地的地形又使之在战乱年代易守难攻,正是控制甘肃并进而西进的绝妙节点。


因此,康熙五年,甘肃巡抚驻来兰州,三年后布政、按察二司也搬到兰州。乾隆十九年(1755年),陕甘总督兼甘肃巡抚正式治兰州,最终确立了兰州的政治地位并延续至今。



在古代甘肃省级行政区发展过程中,省会的流转受历史时期行政区域的变迁、民族势力的分布、经济势力的消涨、多元文化的融合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不是坐在权力塔尖某个人的冲动决定,而是政治家们群策群力、审时度势的历史选择。


无论是“五凉古都”武威,还是“九边重镇”张掖,都不能仅仅沉湎于故都旧梦。拥有过去的城市不等于拥有未来,更符合当下社会经济和行政管理实际需要的城市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时代。


参考文献:

1赵向群:《甘肃通史·魏晋南北朝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

2.刘建丽:《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

3.武沐:《甘肃通史·明清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

4.高荣:《河西通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5.朱艳桐:《五凉时期姑臧城的扩建与城市形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6年第4期。


END

资料来源:地球知识局

本期编辑:王波涛任宇飞 李咪 

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第十三届理事单位一览表

招贤纳士|2018年全国地研联新媒体中心招聘启事

期刊目录|《人文地理》2017年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类文章

论文写作|学术论文中避免出现“问题地图”的建议

地学征稿|《热带地理》“景观生态与可持续性”专题

招聘启事|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招聘联合培养研究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