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分享|学会“三步走”技巧,高效利用文献写作!

社会科学圈 全国地研联 2018-10-31


科研写作要想有源源不断的产品诞生,首要的是锻造一个具有高效生产力的写作流程。总体写作流程包含各种子流程:比如运用文献的流程、锻造文章结构的流程、修改稿件的流程等等。由于受篇幅限制,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个高效运用文献的写作流程。



  1    根据论文主题查阅文献,确立分论题



这是流程迈出的第一步,关键之处是要注意两类不同性质的论文在查阅和整理文献时的区别。依据论题的创新性程度,可以把论文分为两类:


一类是论题创新较强的论文;


一类是论题创新性较弱的论文。


论题创新程度不同,处理方式是不同的。


论题创新性较弱的论文,依据论题的主题词一次查阅的文献,大致可以满足论文的框架骨骼和论文的内容粗体。因为论题创新性弱,内容可以从与论题直接相关的文献中综述而来。比如写一篇关于“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的论文,由于该领域的研究文献汗牛充栋,属于创新性较弱的论题,只要把与主题直接相关的文献阅读和整理完毕,大致就可以综述出一篇文章出来了。


但是,对于论题创新性强的论文,就要注重分析论题的结构,根据论题结构来查阅和整理文献。创新性强的论文,其论题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主题词+创新词1,或主题词+创新词1+创新词2(最好不要超过2个创新词,不然论文探讨的问题就无法聚焦)。查阅文献时,首先查阅与主题词相关的文献,但你很快会发现,这些文献只能作为背景资料,帮助了解这个主题,以及丰富论证过程,而对于提炼论文的核心观点和锻造论文基本框架起不到关键作用。


起关键作用的文献材料是与创新词相关的文献资料。只有阅读完与创新词相关的文献之后,你才能勾连出“主题词”与“创新词”之间的逻辑关联,才能确定这篇论文的核心观点,进而根据已查文献资料勾勒出论文主体框架,即分论题。



  2  
  根据分论题拓展文献,勾勒节内框架



认真走好第一步流程后,一般可以形成论文的主体框架,也就意味着已构建出分论题。所谓分论题,就是每一小节的主题(或标题)。一般说来,一篇1万字左右的论文,其主体框架一般包含3或4个分论题,即包含3或4小节。这些分论题勾勒出来后,还不能着急动笔写,因为你很快发现,每一节的文献资料是分布不均匀的,有些地方的资料多,而有些地方的资料少。这个时候如果着急动笔写,你的论文很可能由于缺乏逻辑的统一性而缺乏论证的说服力。另外,还可能写到资料少的地方被卡住了,写不下去而成残稿。


因此,流程第2步的关键,就是分小节进行第二次文献查阅。走好这一步,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丰富论证材料,而且有助于实现论文观点的创新或论文材料的创新。


一般说来,论文的创新性体现在四个方面:材料创新、视角创新、研究方法创新、观点创新。只要满足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算得上是一篇具有创新性的论文。但是,流程第一步提炼而成的分论题(即小节标的主题),往往是对与主题直接相关的已有研究提炼而来的,不对它进行拓展研究,无论是视角、观点还是材料,都很难超越已有研究。因此,需要根据分论题的主题词进行二次文献查阅。这样做的直接成果,就是形成较有创新性的节内框架,即建构出每一小节内的思想逻辑。



  3  
  根据节内框架深化文献,撰写初稿



到了这一步,论文图谱大致已经勾勒出来,但建议进行第三次文献查阅,再开工撰写论文。这一次查阅的文献,不是与论文大标题的主题词直接相关,也不与每一节小标题的主题词直接相关,而是与每一节内的每一层框架内的主题词直接相关。


具体做法,建议每深化一个层次的文献,立刻撰写该层次的初稿,与此类推,层层相扣,严密推演,直至完成整篇初稿。如果能坚持到这一步,你就能写出有新意且有深度的论文。


总而言之,已有文献资料,是我们进行科研写作的主要思想资源,它们不仅为我们展现了论文思路的原初视野,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继续探索的诸多可能性道路。至于你要选择哪一条路,取决于你有什么样的文献整理流程。


只有善于锻造流程,才能成就超级写作。


资料来源:社会科学圈

本期编辑:王波涛 梁龙武 任宇飞 王冠

《地理学求索》第一期

干货分享|最新版C刊投稿方式出炉,赶紧收藏!

期刊目录|《地理学报》2018年第2期

写给春节的家书:回得去的故乡还有多少?

会议通知|2018 年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通知(第一号)

会议通知|第七届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研讨会通知(第一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