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书推荐 | 王士君教授:《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格局·过程·效应》

赛杰奥 全国地研联 2018-10-31

暗中观察

默默关注

    在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关键时期,东北地区也进入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阶段。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其农业经济所占的比重较大,至今部分地区仍依赖于农业发展,致使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现代化,未能实现全方位工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2003 年国家确立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至今十余年,成效显著。城镇化进程全面推进,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空间结构变化显著,承载经济社会活动的能力逐步增强;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有机联系走向有序、和谐;城市群组在演化过程中趋于优化重组的现象和趋势频繁且显著。如此显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是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所经历的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东北地区的城市群组是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特殊的历史时期成长起来的,并以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关系,承担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劳动地域分工,左右着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受到全球化的有力驱动,空间结构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强烈冲击与重塑。立足于此,《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格局·过程·效应》(王雪微,王士君,范大龙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1)在特定背景下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城市群组空间重构及其城镇化效应进行研究。



本书由四大部分内容构成一个逻辑体系: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研究;第二部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这一特殊背景研究;第三部分为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研究;第四部分为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的城镇化效应研究,通过以上4 个部分的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一、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研究实践意义突出

     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国家观发展战略向全球观发展战略转化。与此相对应,东北空间格局将向开放化、体系化的空间结构新格局转变。空间结构重组既是全球化趋势的响应,也是自身战略转型的诉求。东北地区城市群组以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关系,承担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劳动地域分工。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城市群组载体功能提升,以城市群组为主体形态推进区域内涵增长是实现区域健康城镇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区域内不同等级的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间形成安全且有效的空间链接,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阶段性特征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经历了“10+3+10”的生命周期模式,过去十余年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快速发展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情况,又可将东北振兴的过去十余年划分为起步增长、高速发展和平缓进步3 个阶段;现在的3 年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修整诊断期;未来的10 年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发展期。

三、新旧理论交互融合能更好地指导空间重构

    以传统理论为范式,以新型理论为主体,构建空间重构理论体系的新逻辑,既揭示静态的区域空间结构属性和形态问题,又揭示动态的空间结构演化及重组的本质规律。在传统理论范式的支撑下,用新的空间组织理论指导空间重构的实践。

 四、东北地区城市集中度低且结构分散

目前,东北地区一些城市已经进入资源、制度、信息和文化的整合发展阶段,但各城市间同质性严重,缺乏互补性,经济差异大。整体城市集中度为0.0362,集中度极低,城市结构高度分散,区域空间结构有待于优化。

五、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结构正负双向演化

    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发展过程中有市镇带形成期、重点建设期和矛盾积累期3 个典型时期,由此催生城市群组结构的演化。积极变化包括空间结构逐渐趋于一体化、空间网络化集聚作用不断增强、空间结构由被组织向自组织转变、核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消极变化包括空间界线模糊性愈演愈烈、空间主观联系逐渐重于流传输、非核心地区边缘化日趋严重、标准与结构互为逆向化指引。

六、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四层级空间重构格局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形成四层级空间结构图景,一级城市群组—都市连绵区,即哈大都市连绵区;二级城市群组—城市群,即哈长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辽东南城市群;三级城市群组—城市组群,黑东北城市组群、黑东南城市组群、延珲城市组群、锦葫城市组群;四级城市群组—城市密集区,即蒙东城市密集区、乌白城市密集区。

七、空间重构在三组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实现

    经济全球化等外部动力对城市群组空间重构形成压力,在反向引导空间结构重组;产业关联集聚力等内部动力则制约了城市群组空间结构基本格局的形成;空间相互作用等耦合动力是城市群组空间形成链接的牵引力,通过空间相互作用与区间协作,促使相互关联的区域形成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八、城市群组城镇化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显著负效应

    区域综合城镇化水平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随之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景观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及综合城镇化之间分别呈现出二次、三次曲线关系,其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呈“U”形曲线。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消极影响远大于积极影响,所以脱离生态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会构成显著的负生态效应。

本文摘编自《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格局·过程·效应》(王雪微,王士君,范大龙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1)一书。

    在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关键时期,东北地区也进入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阶段,其区域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现象、趋势凸显。《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格局·过程·效应》以新型城镇化战略为宏观背景,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前、中、后为过程,对城市群组这一传统论题开展基于新时期、新背景下的创新研究。理论上,确定城市群组识别与评判原则,探求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的关键作用机理,总结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的一般规律和概念性图景,形成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研究的理论框架。应用上,形成对东北振兴战略以来区域城市群组空间格局走向及动力机制的科学判断,考察不同发展阶段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结构模式,探索城市群组承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并预判可能的效果,为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普适图景的构建提供依据。

资料来源:赛杰奥



资料来源:赛杰奥

本期编辑: 徐红玲 王凌志 周墨竹 张英浩 余灏哲

审核人:任宇飞 王冠


会议通知 |“新时代生态文明与地理发展"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第一号)

会议通知 | 第10届"遥感模式识别国际研讨会"(PRRS 2018)与第24届国际模式识别大会(ICPR 2018)

会议通知 | 第五届犯罪地理与犯罪分析国际研讨会

会议征文 | 未来城市智慧交通与物流国际会议征稿启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