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 | 这个“Made in China”全世界都服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中国是大河文明,两条大河横贯西东
所经之处水系密集,滋养了富饶的土地
人们依水而居,有水便有桥
桥便成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场景
国人貌似非常不喜欢
“Made in China”这个标签
这个词见证了中国的世界廉价工厂地位
劳动力夜以继日地工作
原材料不断地流出
污染却留在国内
使得这个词带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但是
“中国制造”已经今非昔比
它更代表了中国在国际的重要地位
很多外国人艳羡的东西都是“Made in China”
在这些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制造”中
中国的造桥技术极具代表性
中国的造桥文化可以追溯到氏族公社时代
那是6000年前
古代桥梁的巅峰时期是在隋、唐、宋时期
那是1000年前
随后,中国的造桥技术全面落后于世界
长达1000年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桥梁是由外国人建造的
距今仅100多年
中国人首次设计的现代桥梁是钱塘江大桥
距今仅70年
中国人首次设计建造的大型桥梁是南京长江大桥
距今仅34年
九十年代以来
中国桥梁的成就使我们重新无愧于祖先
站到了世界前列
这是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复兴时代
古人有诗云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陆游《卜算子·咏梅》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贾岛《题李凝幽居》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古时的桥作为诗人的情感寄托
一直是哀伤、思乡的象征
描绘的画面无不清冷、凄凉
却有一首诗气概激昂、独树一帜: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
这正是出现在我们小学课本中的
赵 州 桥
赵州桥建于隋朝(公元595年-605年)
全长64.4米,跨径37.02米,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用于缓洪。
这座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历经近一千四百年的风雨,至今仍然坚固地屹立着。
在梁思成看来,该桥“实皆有无价之奇迹宝也。”
如此,难怪该桥敢自称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出自赵州桥桥联)
这种桥梁结构也在《清明上河图》中出现
汴河上的彩虹桥
没有桥桩,靠两組樑木系統交叉搭置而成
“此种构造,直至十九世纪末年,始见于欧洲,
后于我者千二百年”
世界排名前十的跨海长桥
中国占据6座
世界排名前十的斜拉桥
中国占据7座
世界排名前十的悬索桥
中国占据6座
我们先来看一些伟大的跨海大桥
胶州湾大桥
在这样的桥上驾驶是如此感受:
东海大桥
傲然海上的东海大桥却像珠宝一样精致
杭州湾跨海大桥
这座大桥横跨中国杭州湾
北起浙江省嘉兴市海盐郑家埭
南至宁波市慈溪水路湾
全长36公里
曾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接下来一张图请手机横屏观看
不仅宏观角度看美成一幅画
无论从那个角度
都是绝美的一幅画
港珠澳大桥
总长55公里,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
“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那么,建造这样一座跨海大桥有多难?
施工人员是这样形容的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的
如同连续33次考上清华
最终接头的安放难度,堪称"海底穿针"
将重达6000吨的接头吊起
平移90度到安装位置上方
缓慢下沉
误差只允许在1.5厘米以内
沉管预制场
在建造海底隧道时
需要找到把桥梁和海底隧道连接起来的岛屿
但附近没有现成的岛屿可供使用
必须修建人工岛来连接
而伶仃洋是—个典型的弱洋流海域
加上每年有大量的泥沙从珠江口流入伶仃洋
如果人工岛长度和宽度过大
就会起到阻挡泥沙流入大海的作用
水阻率一旦超过10%
泥沙就有可能被阻挡沉积
在岁月流逝中让伶仃洋变成一片冲积平原
建造这样一座跨海大桥,还要解决
浅层可燃气
超长的跨海距离
超深的海水深度
海水腐蚀问题
超强台风、洋流的冲击
海浪的冲刷
等一系列的难题
我们还有极其震撼的跨峡谷大桥
贵州坝陵河大桥
施工中的大桥
湘西矮寨大桥
湘西矮寨大桥的建设解决了五大世界难题
地形险要
桥面到峡谷底高差达355米
两岸索塔位置距悬崖边缘仅70-100米
地质复杂
索塔处存在岩堆、岩溶、裂隙和危岩体等不良地质现象
附近发现大小溶洞18个,最大的溶洞体积近万立方米
气象多变
峡谷多雾,瞬间最大风速为31.9米每秒
严重影响施工测量和主缆架设
吊装难
主缆及钢桁梁在300至400米高空架设
单件吊装最大重量达120吨
运输难
土建工程运量大
仅钢材等材料运输总量就达18万吨
该桥上部通车,下走游客
通车和旅游两不误
小编有幸来到湘西矮寨大桥
着实被湘西风光震撼
变幻莫测的云彩,秀美如画的山水
中国企业凭借精良的造桥技术
打造了“Made in China”的高口碑
建设的脚步遍及全球
中马友谊大桥 (马尔代夫)
槟城二桥 (马来西亚)
土塔大桥 (赞比亚)
穆罕默德六世大桥 (摩洛哥)
多少建设者远赴他乡
工作数年
甚至过年都不能回家
虽有怨但无悔
我国劳动人民这一股持续的
热情无私的奉献精神
在世界范围其实是很少见的
精神支撑着我们
因为
我们是国家的建设者,也是国家的主人
向劳动人民致敬
资料来源:中国人文地理
本期编辑;芦志霞 常贵蒋 毛雅倩 徐晓凡
审核人:任宇飞 王冠
猜你喜欢
招聘启事 |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招聘启事
会议通知 | 探索山地乡村规划经验,山地学委会年会将于6月在太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