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观点 | 刘卫东:“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刘卫东 全国地研联 2019-06-30

本文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卫东研究员2016 年12 月在东南亚区域经济发展国际论坛上的大会主题报告。由叶玉瑶编辑整理。

 


我今天报告的主题是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它是一条包容性的全球化道路,其实这也是10 天前我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首次中美“一带一路”会议中谈论的话题。在那次会议上,我也谈到了“一带一路”对东南亚的影响,这是我今天报告的背景。


什么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一种新思路,是中国对于开放式发展及全球模式的新理念,是为了促进全球化,使它变得更加具有包容性。如今国与国之间的发展差距日渐扩大,区域保护主义和国家保护主义盛行,“一带一路”到底该怎么理解?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我未曾说过“一条路,一条带”,一开始时,中文“一带一路”比较容易理解,它有着象征意义,但是英文怎么翻译呢?“One Belt, One Road”听起来比较窄,因为“带”不止一条,“路”也不止一条。所以从2015 年开始,中国政府希望用“带和路”的说法,而不是一条“路”、一条“带”。很遗憾,尽管如此,在西方世界,人们仍习惯于之前“一带一路”的说法。我个人认为,英语不应该突出只有一条“路”和一条“带”。

 

“一带一路”的提法可以追溯到2013 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时发表的两个演讲,2013 年12 月以后,“一带一路”就成为代表中国开放式发展的新思路。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指中国和其他亚洲大陆甚至东北非联系的一条古代贸易和文化通道。尽管丝绸之路听上去像是一个中国故事,但它最初是由德国一位叫李希霍芬(Richthofen)的地理学家在1877 年提出的,指的是一条在陆地上的贸易和沟通路线,起始于约2000 年前的汉朝。之后法国汉学家沙畹(Chavannes)把这条路延伸到海洋,这个词也代表了海上贸易。虽然李希霍芬也认识到了海上贸易的重要性,但是他提出的丝绸之路指的是陆地上这条路。这种商贸往来由来已久,我们可以从字面上了解它的一些象征意义,丝绸,当然还有瓷器和茶叶。为什么“中国”(China)英文翻译过来也叫瓷器(china)呢?因为往来的主要商贸物品,其中之一是瓷器。

 

实际上,李希霍芬研究了从中国西安到德国真实的古商贸通道,有人嘲笑他,哪里有丝绸之路,真正铺在那儿的明明是铁路!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并不是具体的几条道路,而是一个商贸网络,丝绸之路既是贸易的历史,也是一个隐喻。它是亚欧大陆及非洲主要国家之间贸易和文化历史的一部分,连接多种文明,并且促进了宗教、科学、技术、文化之间的交流。它不仅是关于中国的故事,而且是由很多亚欧国家组成的故事。对中国而言,丝绸之路是和平友谊和共赢的代表,它也代表着创新与合作,因此中国政府希望能够利用丝绸之路的历史基础促进现在的合作。2014 年,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并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承认。

 

什么是“一带一路”?它就是基于传统丝绸之路内涵,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发展的全面性倡议。我们要挖掘丝绸之路深层次的含义。按照习近平主席的说法,我们要利用传统丝绸之路的精神,借古喻今,促进国与国之间“一带一路”的交流,这并不止是修建道路、铁路、港口设施,尽管这一部分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很多时候谈到“一带一路”,总是围绕着铁路建设、道路修建和其他设施的建设,但实际上整个过程是连通的。这其中既有实体连接也有社会经济的连接,因此它是一个系统性的项目。它需要多方合作,因为符合各方利益才能融合不同国家各自的发展策略。可以说,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就是“一带一路”的核心议题。过去几年中,习近平主席在各种合作场合或者论坛上都讲到这几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合作”主要有几个重点:政策协调、设施连接、自由贸易、金融合作、人文联系,目的是建立一个共享利益的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这其中也包含了社会经济文化的融合。

 

根据海上丝绸之路深层次的含义,“一带一路”希望通过一种共赢的合作搭建一条和平友谊的道路,提升基建的联系性,打造安全高效的海陆空运输网络格局,促进贸易和投资,而且还要加强文化交流,从不同的文化中增强互信和互相了解。所以,对我而言,“一带一路”是一种包容性的全球化合作方式。根据中国政府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将会促进文化多样性,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寻求共同之处,并且发挥各国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一带一路”也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所以“一带一路”实际上是“丝路精神”与“全球化”的结合,意味着我们将会实现包容性的全球化,稍后我对此还有更多的论述。

 

根据《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是一种包容性、全球化的呼吁,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因此,要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为什么需要包容性的全球化呢?因为在过去,全球化是一种新式国际分工,国家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中不发挥作用。但从现在开始,国家将在全球化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埃里克·谢泼德(Eric Shepherd)说过,“一带一路”可能就是一种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因此“一带一路”会向更多的国家与地区提供先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提高它们的发展水平,为它们的人民带来更多的机会。当然,也需要将不同的发展模式结合在一起,既利用市场的力量也利用国家的力量。同时,我们可以寻求共同点,共同努力,这样努力的结果才是共赢的,才会为各方带来利益。因此它是开放的,不局限于古代丝绸之路,而且尊重社会模式的多样性和文化差异。

 

接下来谈谈“一带一路”的空间配置。跟国外朋友谈到“一带一路”,他们总在问两个问题:一是“一带”在哪里,“一路”在哪里;二是“一带一路”的范围有多大。我回答,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最近特别关注开放平台,有一些媒体也提到,大概60 多个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这是最近的时事热点,我们要知道,古代丝绸之路和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涵盖范围是不一样的,后者包括但并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它向所有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开放,希望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从地理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是一个多尺度的概念,从全球洲际合作网络,到运输走廊,甚至到工业园区。在陆地上,“一带一路”发展六大经济走廊。在海上,“一带一路”围绕共同建设通畅、安全和高效的运输大通道,连接丝绸之路沿线主要港口。这两条主要廊道,大家已经通过媒体报道有所了解。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中国为什么提出这个倡议?从全球来看,经济全球化在过去30 年改变了世界的发展格局。现在,全球化走到了十字路口,将何去何从?从国内来看,中国本身也面临发展模式的转变,而且中国要改变自己在国际合作中的角色。

 

什么是全球化?所谓全球化是资本积累的一种模式,资本积累有自己的空间机制。马克思说,资本过度积累往往会导致危机。但是技术发展和空间扩张可以帮我们解决资本过度积累带来的问题。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了一种资本积累空间动态的新理论,他称之为“空间修复”。大卫·哈维认为,没有不断的空间扩张和资源重新配置就没有资本的积累。过去30 年,一方面,主要是通过交通运输、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资本的流动。另一方面,从制度环境来看,20 世纪80 年代初,我们有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就是强调国家不干预,后来冷战结束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就应运而生。经过一段时间后,资本必须进行空间修复。像大卫·哈维所说,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有它自身的矛盾,资本可以没有“脚”,但劳动力不行,这就是美国的现状。为什么特朗普受到这么多底层人民的支持,因为在新自由主义运动中美国的劳动力受到极大损失,30 年以来,大公司从全球化中盈利,但是社会底层为此付出了代价。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改变全球化的体制。现在到底发生了什么?我相信无需赘述,现在世界贸易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也超过了贸易增长的速度,并且以跨国公司的形式为主。我们有世界贸易组织和很多其他组织,据说现在已经有1000 多个区域贸易协定。我们还有全球的生产网络。

 

在大多数年份,出口增长速度快于生产。但遗憾的是,从2012 年开始出口增长速度慢于生产。我们可以看到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超过出口。中国现在成为一个全球投资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从10 年前的每年几十亿美元跃升到每年一千亿美元,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会更上一个台阶。这有很多原因,我没有时间一一细讲。我认为,中国全球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0 年以前是依附阶段,中国吸引外资,当时外国直接投资的年增长率高达30%,也就是说两三年翻一番;2001~2008 年,是中国对外出口阶段,这期间中国对外出口年增长率为25%~26%;2008 年之后是资本全球化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增长率高达25%,这个数字不是很准确,但是总的来说,增幅很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所占份额很低,如果对比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的份额,我相信在未来10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的份额会不断上升。

 

再看中国模式的变化。我们都知道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中国从典型的生产资料密集型增长模式和出口导向型模式,转变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这种新模式包含了探索创新、实现经济多元化、扩大内需、公平分配、深化开放发展等内涵。这意味着中国必须重新定位全球化发展战略。这是一个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策略,关键是在外需疲软、出口放缓的情况下,扩大国内市场;采取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减少生态压力;同时要把经济效益进行更均衡的分配,深化开放发展。

 

世界由此发生了哪些变化?目前大约有40 个国家及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6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回应,表示出对“一带一路”的极大兴趣。2016 年6 月,中国和蒙古、俄罗斯计划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目前,中巴经济走廊已经开始建设,中老泰经济走廊正在规划之中,其中,中老铁路建设已经启动。按照规划,中老铁路将在2020 年完工。中国还有很多海外铁路项目在建,另外,还在17 个国家建设了约46 个海外工业园,中国也与20多个国家签署了制造业转移的谅解备忘录。

 

对于东南亚地区来说,“一带一路”有什么影响?过去几十年,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让世界成为一个网络。在这个世界网络中,交通成本显著降低,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地区的发展。然而,其他未加入世界网络的地区与之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因此欠发达地区需要加入这个世界网络中。也就是说,基础设施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获得更多经济机遇的必备条件。“一带一路”的重点是提高互联互通,无论是有形的,还是商业的互联互通,都需要加强。中国制造业大约有8500万个工作机会,这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中国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这就给其他国家带来一些机会,因为那些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低,它们还可以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是给其他国家带来了一些机遇。我们可以把这些工作机会转移给东南亚国家、南亚国家,甚至转移给非洲国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额在过去10 年增长非常迅速,而且中国在东南亚的投资增长也很迅速。这些就是“一带一路”带来的主要影响:和世界互联互通,同时也转移制造业的工作机会,在贸易和投资上与其他区域进行连接。

 

综上所述,在世界范围内,竞争与合作都变得越来越重要,“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中国作为全球投资者的一个必然选择,同时我们也需要改变自己的发展模式,挖掘发展潜力。“一带一路”非常强调发挥丝绸之路的作用,并且在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上,将更多国家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互惠互利的合作体。此外,“一带一路”在全球欠发达地区,体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人经常说,要想富,先修路。这意味着提高欠发达地区交通上的可达性是很重要的。为什么我们说将欠发达地区和世界网络连接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加入到世界网络中,经济发展的机会更少。因此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些跨境项目来说,基础设施建设耗费巨大,本身也蕴藏着一些风险,因此我们需要战略合作,需要建立彼此的联系。



 

本文摘编自《变革中的东南亚和华南经济区——机遇与挑战》(张虹鸥等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6)一书“第一部分 大会主题报告”,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55085-9

责任编辑:郭勇斌 彭婧煜

 

《变革中的东南亚和华南经济区——机遇与挑战》为东南亚区域经济发展国际论坛的会议纪实,论坛围绕“变革中的东南亚和华南经济区——机遇与挑战”这一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了“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政治经济”“人口流动、劳动力市场与贫困人口生计”“区域贸易网络与区域发展”“跨国贸易、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有助于理解变革中的东南亚与华南经济区,对迎接机遇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可供区域经济、城市地理、经济地理、社会地理等相关领域学者、科研人员和政府部门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原文编辑:刘四旦)



资料来源:赛杰奥

本期编辑:王丽佳 李咪 张英男 彭玏

审核人:任宇飞 王冠

猜你喜欢

名家观点 | 吴信才: 时空大数据的机遇与挑战

名家观点 | 顾朝林:乡村规划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核心问题

名家观点 | 刘彦随研究员:新时代乡村振兴理论与策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