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分享 | 浅议学术论文写作与研究伦理

韩国圣 全国地研联 2019-06-30

 每一个科研人员除了经常阅读学术论文外,还要撰写论文并且向学术期刊投稿。从论文投稿到公开发表的中介过程似乎很少有相关报道,特别是论文的审稿过程似乎一直作为隐含知识而存在着。如果论文作者了解审稿人对论文编审的期望和感受,可能会对提升论文撰写水平以及回应审稿人有所帮助。笔者作为旅游及地理类学术期刊的一名审稿人,将在自己撰写的审稿报告的基础上,按照实证性学术论文的结构(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实证结果、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探讨论文各个部分的撰写方法、稿件经常出现的问题以及作为学术人员应该遵守的研究伦理,投石引玉,与各位共勉。


摘要

文章摘要是审稿人首先阅读的部分,也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文章是否被采用。文章摘要的主要功能是便于科研人员快速地获取研究信息,在越来越强调文章引用率的现实情况下也影响着文章是否被引用。文章摘要有很多写法,学科之间也有些许差异。科学论文一般要交待出文章的研究意义、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的研究结论以及可能的使用对象。作者发现国际期刊论文摘要有加长的趋势,并且主要着眼于展示出文章的主要结论,或许很多读者只能接触到文章摘要而决定是否引用该文章。作者与一个国际期刊主编交流中他曾经建议文章摘要要弱化方法叙述而加强主要研究结论与研究创新方面的叙述,当然这可能是他个人观点。笔者审阅稿件也发现部分研究摘要陈述研究问题不清晰,沉溺于叙述研究方法或者研究创新而缺少主要研究结论方面的问题。


引言

引言部分要具体明确的提出研究问题。引言作为文章的第一部分,其主要功能就是提供相关的研究背景信息,更关键是功能是提出本次研究的研究问题,所以引言的组织已经要紧扣本文的研究问题,可以从读者熟知的现象引出研究问题,也可以直接分析某一个经典研究议题,层层逼近引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引言部分经常出现的问题如下:第一,引言部分过度铺陈,但没有聚焦到具体的研究问题上来,审稿人读完引言也不知道作者究竟研究什么问题;第二,作者自顾自地说话而没有引用相关文献,缺少在已有学术脉络下聚焦研究问题,难以令人信服;第三,研究问题的提出过于复杂冗长,表面上看好像是逻辑严密,实质上研究问题不清晰不明确。

另外,有些学者经常在引言部分提出一些自称国内外鲜有研究的语汇,不可否认,有进行这种原创性研究的可能性,但是在现今社会科学迅速发展、研究愈加深入的时代,这种可能性似乎越来越小,很多研究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学术创新不能仅仅言称,需要在该研究议题所属研究框架下全面仔细地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梳理整个学术研究脉络中发现研究缺口,进而界定出研究问题。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部分起到一个“承上启下”作用,“承上”要回应引言部分的研究问题,回答“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所以文献综述要紧扣文章的研究问题组织相关文献,通过详细分析已有文献中存在的研究缺口,自然而然地引导出本次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所谓“启下”,文献综述还要通过分析文献,提出研究框架以及相关的研究假设,引导后文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部分应尽可能系统、全面、忠实地引证原文文献。所谓“系统”就是在一个结构清晰的研究框架下组织研究文献,有些稿件文献综述部分堆砌文献痕迹比较明显,结构松散,逻辑不清晰,尽管通过文献说明该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但是对与实证研究密切相关的先期研究结果的分析比较薄弱。所谓“全面”,在文献综述部分要详细地分析讨论实证部分检验的变量以及已有研究结果揭示出的变量关系,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检验变量,有哪些文献表明这几个变量非常重要,已有研究揭示出这些变量存在什么关系,这些关系对于本研究有何启发,以便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引导后面的实证分析。所谓“忠实”,就是说作者应该阅读过引证的文献,不能引用没有读过或者没有弄清楚的学术文献。有些作者在文献综述部分貌似印证了大量文献,但是审稿人仔细比对文献发现,作者并未通读原文,只是从其他文献综述中转述这些论文。不同文献引证中根据作者研究焦点不同可能会有偏差,如果作者不阅读原文,在引用中可能会误解甚至歪曲原文作者的意思,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忠实地引证原文文献,这也是国际学术界基本遵守的学术伦理。


研究方法

正确科学地汇报研究过程,就是要正确严谨地交代出研究案例地、研究对象、测量变量、抽样方法、样本规模以及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案例地,除了通行的交代案例地的代表性或典型性外,更应该交代出便于理解实证结果不可或缺的背景信息,如果涉及到复杂的地理空间结构,特别是如果地理空间结构有助于理解后面的实证结果的话,还要提供案例地的地理区位图。学术研究需要作者详细地汇报数据采集的细节,清晰明确地界定研究对象,就是说注意您研究数据采集的对象要与您的研究问题密切相关并且足够了解您要研究的问题。如果研究对象不了解您的研究问题,无论他完成的问卷多么完整,其可信性都令人质疑。变量选择部分最好要与文献综述部分呼应一下,表明您的变量设计有文献支持,尤其是通过量表进行测量的文章,最好通过量表叙述量表项目所相关的权威引证文献以及针对案例地的实际对测量项目所做的必要修改与调整。作者也要区分测量项目与研究构念(research construct)之间的区分,研究构念作为潜变量是不能直接测度,必须转化为具体可测的测量项目才可以测量。作者也发现某些文章直接用问卷调查研究构念,这实际上是错误的,需要作者正确区分。抽样方法,笔者发现很多作者动则就说随机抽样,如果是随机抽样就要清晰界定您研究的总体,交代出您的抽样框,然后交代出具体的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多阶段抽样等),其实很多研究是很难做到随机抽样的,尤其是在开放空间中进行的研究。有些作者并未准确理解(random sampling)随机抽样,只是把便利抽样(convenience sampling )或者偶遇抽样(accidental sample)误认为是随机抽样。关于样本规模,有些稿件作者只是汇报采集多少数据,并没有汇报为什么采集这些数据,究竟是采集多了还是采集少了,有没有对研究总体有一个初步的估计,有没有相关的文献支持。这些信息都影响甚至决定了后面实证结果的可靠程度。比如在结构方程研究中,最常用的拟合优度的卡方检验(X2-goodness-of-fittest)统计量与样本量大小密切相关,当样本量越大,卡方值也越大,拒绝一个模型的概率也就增加,所以在结构方程中如果样本量很大并且卡方检验统计量拟合程度很好(仍保持不显著水平),这说明这个研究是比较可靠的,反之如果样本量很少,即使卡方检验统计量不显著,该研究结果也是值得怀疑的。很多包括结构方程模型在内的高等统计方法往往需要一个较大的样本规模,如果研究样本过少,其结果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客观地说,对于结构方程模型方面的研究,对于审稿人来说仅仅阅读稿件是很难判断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的,建议对于定量研究,期刊编辑部可以要求作者在提交稿件的同时,提交该次研究涉及到的部分研究数据供审稿人必要时运算核对,这样就可能大大提高高级统计方法研究结果的可靠程度。


数据分析

正确理解,准确应用数据分析方法,提供足量的研究信息。该部分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是分析方法不能“胜任”拟解决的研究问题,比如有篇文章研究问题是旅游决策障碍感知因素差异以及对决策行为的影响。实际上该文主要研究了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在旅游决策障碍感知因素的差异,实证部分并未涉及感知因素对决策行为的影响。有些研究,作者并未正确理解统计分析方法的意义与内涵,比如表格标题中说均值方差分析,但是却没有自变量,仅仅是描述分析中的标准差而已。还有就是不理解统计方法的意义,把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混为一谈,以为分析一个因素的方差就叫做单因素方差分析。有些研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没有判别整个方程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就直接根据各个自变量的T检验显著性判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所谓提供足量的研究信息,就是说要完整地陈述出统计结果的意义并且转化为一般读者容易理解的语言。比如,方差分析不能仅仅说某些变量存在显著差异,还要进一步分析究竟自变量的哪几个水平之间存在差异,究竟是什么差异,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图表

正确制作与解释研究图表。图表制作应该展示出最终的研究结果,比如SPSS软件输出结果是展示了每一个步骤的计算过程,这些图标是不能直接放入学术论文中的,必须经过一定的编辑加工,即萃取部分过程结果加工制作成适于学术论文展示的最终规范的学术表格。比如因子分析,只要把因子负荷量、因子特征值、因子解释变异量以及累计解释变异量、共同性(commualities)展示出来即可,至于KMO及Bartlett`s检验结果只要以文字叙述一下即可,不必展示每一个步骤。回归分析的结果只要展示出整个方程的拟合方程,各个自变量标准系数、T检验结果及显著性即可,整个方程累计解释的变异文字叙述一下即可。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了台湾林震岩编著的《多变量分析—SPSS的操作与应用》提供了每一个数据分析方法学术表格制作规范,大家可以参考学习。

研究图表的解释,不应简单地重复叙述研究图表,而应着眼解释研究图表每个项目的意义,判别方法以及图表数据代表的意涵,把这个专业结果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审稿中经常发现的问题,一是重复叙述表格中的数字,对表格结果所代表的意义解释不够清晰;二是脱离研究表格叙述研究结果,研究图表的功能没有充分展示出来。


结果与讨论

实证结果解释与讨论。这部分经常存在的问题就是作者在文献综述部分连篇累牍地叙述了大量文献,但是在实证部分或者结论部分却消失得无影无踪,给人感觉文献综述与实证部分是脱节的、不说话的。实际上,对实证结果的解释最好与前面的文献综述呼应起来,哪些实证结果印证了已有的研究发现,哪些与已有研究有所不同,为什么不同,在相关变量之间还可能会有哪些潜在的关系需要进一步验证等,从而为未来相关的追踪研究提供切入点。

在文章的讨论部分经常存在的问题就是超出或者脱离文章的实证结果夸大研究贡献,讨论部分最好与文章的文献综述呼应一下,通过与已有研究进行比较,谨慎地、适当地提出本文可能的研究贡献。政策建议部分,应该依据本次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经常存在的问题就是脱离了本文的实证结果,过度发挥,造成提出的政策建议不具有严格的科学依据。另外,由于作者对自己的研究是最为熟悉的,优点亮点自不待言,缺点与局限也不可避免。如果作者在讨论部分能够预先把审稿人可能存在的疑问有一个诚恳地探讨甚至是商讨的话,坦诚地交待出本次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以及对后面的追踪研究提出研究的研究建议的话,那将会是一个很不错的讨论,也将扩大审稿人对您研究意义与价值的了解,减少审稿人对您研究的疑问甚至是进而造成的“诘问”与“刁难”。


文献引用

科学地适度地引用文献。作者引用参考文献应该直接引用原文文献,尽可能避免转引参考文献,应该引用与本文直接相关的、对本次研究有直接贡献的参考文献,应该引用最权威、最经典、最新的学术文献。所谓最权威是指应该引用该学术领域主流学术期刊的文献,便于知识的发展与积累。所谓最经典是指应该应用与您本次研究议题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的、里程碑性的学术文献,体现出本次研究对知识的开拓与发展之处,提升研究结果的稳健性与可靠性。所谓最新是指应该引用最近的反应本领域最新思考的学术成果,体现出研究的时代意义。所谓学术文献是指应该引用严谨的学术期刊与学术专著发表的科学成果,避免引用未经严谨审稿制度的一般描述性的新闻乃至科普文章。


审稿意见

正确对待审稿人的修改意见。编辑部一般会把文件向与该文研究比较接近的审稿人进行审阅,所以审稿人总体而言会对文稿提出修改意见。既然编辑部竭力给您找到一个审稿专家进行审阅,所以作者应该认真地、详细地逐条回应审稿人的修改意见。或许审稿人与您理解的有所偏差乃至不同,作者也要诚恳向审稿人解释作者的研究考虑。作者最不应该的的是漠视甚至敌视审稿人的修改意见,不认真回应审稿意见。作者在给《旅游学刊》审稿中发现一篇文章,选题很好,但是文章写作非常不认真,表格制作粗糙,原来已经退稿,后来审稿人又给编辑部写邮件给该文一次修改机会。后来编辑部又送回本人审阅,审稿人很失望地发现,作者除了修改几处审稿人提出的叙述错误外,对很多修改意见不置可否,回避审稿人的修改意见,审稿人第二次提出修改不到位,退回修改,作者第三次仍旧修改不认真,审稿人只好做退稿处理。作者正确的态度应该逐条回应审稿意见,尽可能修改,并且要把自己修改的方法与修改的地方突出出来,有些地方即使与审稿人意见相左,也应该坦诚地、商谈式地说出您自己的理解,或者在文章局限部分进行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作者署名

正确地理解作者署名问题。鉴于科学研究中合作研究的增加,作者署名逐渐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伦理问题,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合作作者与研究参与者几个概念需要澄清。第一作者为该研究论文的第一完成人,通常是该篇论文的主要撰写人。通讯作者是在一个合作课题研究中提出主要研究构想与思路的论文作者,其未必是论文的撰写人,但是其设计了整个研究的主要思路,负责投稿、回应审稿意见,同时也是对该文负主要责任的作者,通讯作者应该在投稿前仔细阅读文稿,确保文章不存在学术不端。现实中很多案例说明了通讯作者把关不严造成了研究团队学术荣誉受损的现象,非常值得沉思。合作作者应为实质性参与了该次研究的作者,而不是随便的“挂名”。作者在国外访问期间,作者一篇文章在投稿时曾邀请我的合作教授Alan Lew署名,Alan诚恳地说我没有参与你的本次研究所以不应该署名,您应该署上实质性参与本次研究的作者。某些人尽管没有实质性参与本次研究,但是在数据获取、数据分析、文稿讨论提供了帮助,可以在文章末尾的“鸣谢”中把他们的贡献表达出来并且致谢。在目前学术不端层出不穷的今天,作者署名必须征得所有作者尤其是通讯作者的同意,因为所有作者在获得学术“收益”的同时,也在承担潜在的“风险”。



总之,学术论文写作需要遵守相应的学术规范与研究伦理,才能便于学术社区更科学、更正确、更规范地展示研究成果,最终促进科学知识的积累与转播。


资料来源:资源科学期刊

本期编辑:李咪 王丽佳 张英男 彭

审核人:任宇飞 王冠

猜你喜欢

干货分享 | 如何校阅自己的学术论文

干货分享 | 分析了410篇综述类论文,我发现了普遍存在的问题!

干货分享 | 科研小白怎么开始写论文?这篇文章满满的都是干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