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 | 曾刚教授:长三角新一体化:探索世界级城市群演进之路
从1982年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开始,到2018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人第三次会议签订三年行动计划,历经36年的时间内,长三角的概念和城市群空间范围一直处在持续的变化和调整之中。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教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就新型城市合作演化和上海如何担当核心城市发表观点。
清晨6点,唐风家的闹铃开始划破宁静,他习惯性地起床、收拾、开车出门。
家住上海金山亭林的他,开车只要40分钟车程就能到达上海金山北高铁站,坐上最早一班的D379动车到达杭州东站时才8点08分。
近年来,像唐风这样每天往返于长三角不同城市的人开始越来越多。其背后反映的正是在交通基建、产业分工等关键要素驱动下,长三角城市圈之间联系愈发紧密的事实。
如今,长三角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动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要求下,城市圈之间这种联动还将进一步升级。今年6月1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人召开座谈会,并发布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编制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分别从基础设施体系、区域产业体系、协同创新体系,以及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质量的发展要求,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划出了清晰的“路线图”。
新型城市合作演化 在受访专家看来,城市群的发展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一体化发展已经进入到深水区,长三角城市群也随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而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群是一个高度同城化的概念,在教育、医疗、交通与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都是需要实现一体化,但现在的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发展“显然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这一点,唐风深有体会,尽管交通通勤十分便捷,但在杭州交的社保无法让在上海金山家中的孩子实现就近入学,同样医保卡跨省结算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小的麻烦事。
在这种背景下,今年6月1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覆盖了12个合作专题,拓展到产业合作与民生工程方面。在交通互联互通、环境整治联防联控、公共服务普惠便利等7个重点领域形成一批项目化,可操作的工作任务。
在此基础上,“三年行动计划”指出,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这种框架包括基础设施体系、区域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三个组成部分。
曾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围绕构建世界级城市群的框架,此次签署的三年行动计划有两个方面新的体制与机制,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将规划的内容通过联席会议的形式确定下来。特别是将解决断头路长三角区域城际铁路网规划编制,长三角机场联动等工作确定下来。另一方面是组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合作框架协议,这是长三角地区首次用非政府的力量来推进一体化建设的方式。
对此,曾刚认为,“区别于财政拨款,基金追求利润回报的特性就能够使得建设项目具有可持续性。”此外,长三角一体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在原来的“决策-协调-执行”三级运作、统分结合的基础上,成立了区域合作办公室,能够有效规避相互之间不衔接与冲突的情况。“这种趋势值得期待。”曾刚说。
除此之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发现,近期在新的城市群发展框架下,长三角各城市圈以往以核心城市之间为主的协同,正在悄然转变,尤其体现在当前上海周边地区主动对接上海市构建上海大城市圈。
公开信息显示,5月下旬,江浙沪三地在三个不同的接壤地区规划跨省城镇圈,探索城市圈在小制度空间范围内的“试验区”。
时下,这种跨行政区的联动还在持续升温。6月21日,江苏昆山与上海嘉定、青浦、松江等地区签订了“4+2”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践联盟,实现66项合作项目签约。同一天里,浙江嘉兴与上海嘉定、青浦、松江三区发布了联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受访专家分析指出,以上海大城市圈的发展现状为例,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要突破传统行政区掣肘的趋势,已经从核心城市之间扩展到城市接壤的周边地区,且“有可能率先实现突破”。
上海如何担当核心城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浙江湖州与江苏苏州的省道接壤处看到,断头路仍然不少存在,省际通道的日常安检关卡仍然矗立,部分路段分省分段收费的情况也依然存在。
当前城市群的协同一体化发展还有诸多类似“断头路”存在的领域,需要多方力量的进一步推进。
除了交通基建等“硬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协同外,对于很多阻碍城市群发展的“软性”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也还需要城市群之间的进一步合作与协同。
在曾刚看来,这种“软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就集中体现在法律层面的一体化,且十分关键。
曾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称,长三角的协同机制中,并不会建立一个统一的决策机构,而是分别通过各省市的人大进行,如果将来通过法律层面的协同,有一些类似相同的立法计划,这将是更高级别的一体化。
“如果法律要素都一样了,下面的市场层面的内容就相对来说简单了。”曾刚告诉记者,实际现在各个地方的法规水平差别还挺大,一体化协作的差别也体现在这些地方。
此外,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框架中,上海作为核心城市要建成全球影响力的城市,当前阶段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曾刚就认为,当前苏州、杭州城市圈核心城市的经济规模也开始直逼上海,上海现有的地理范围和体制机制,想要进一步发挥好龙头的作用必须在功能建设辅以行政调整的手段。
长三角已形成多中心巨型城市的空间结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长三角地区有5个城市GDP过万亿,其中上海为30114亿元,苏州为17320亿元,杭州为12556亿元,南京为11715亿元,无锡为10511亿元。另外宁波经济总量也有望在今年迈入万亿俱乐部。
“对上海来讲,现有的体制机制都是与上海以前的功能来制定,并不完全符合全球城市的要求。”曾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未来要实现全球影响力城市,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上海还必须要有新的变化和新的作为。
作者简介
曾刚,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区域发展与创新地理。
本文转载自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原文标题:专家观点 |曾刚:长三角新一体化:探索世界级城市群演进之路
资料来源: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本期编辑:芦志霞 常贵蒋 毛雅倩 徐晓凡
审核:任宇飞 王冠
备注:完整报道请参照原文
(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