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观点 | 朱鹤健:我的地理学思维与实践

朱鹤健 全国地研联 2019-06-30





 

▲ 朱鹤健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自然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资源与环境学”、自然地理学博士点、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的学术带头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土壤地理学研究会会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著名土壤地理学与土地学家,长期致力于土壤地理学与土地资源开发的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推动了土壤学与地理学交叉学科前沿性应用理论和技术支撑体系的发展。



自1991 年以来,我指导地理学博士生,以地理学的视角研究农业,陆续取得一些成果。这些成果参与农业学术界交流后,被认为“见解独特”。


例如,福建发展农业一向强调改造闽西北地区的低产田。我们研究认为闽东南地区的土地潜力是闽西北地区的1.7 倍;前者的宜园荒地是后者的3 倍,提出建立闽东南特色农业带,这个建议不仅为农业学术界所认同,而且为决策部门所接受。历史上,长汀水土保持研究一直在生物、工程和农业三个措施上打圈子。我们研究认为:人地关系失调是水土流失的主因,水土保持必须在观念、策略和技术上转变,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宏观策略,以及技术瓶颈、空间局限、体制障碍的三个突破,这个意见在水利部于2012 年召开的“总结推广长汀水土保持经验座谈会”上交流,引起与会者的关注,会场气氛反响热烈。会后,福建省水利厅发文称,“朱鹤健教授的发言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有着独到的见解,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陈雷部长等领导以及来自全国水保系统的参会代表对其发言给予高度评价”,“所提的要尽快实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观念、策略、技术措施上的三个转变和今后具体工作的建议在今年我省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已被采纳”。还有在闽东南基地上进行农业资源耦合利用试验,产生少投资、多产出的效果,农民乐于接受,被认为“农业增产技术的奇招”。据此,我个人获得福建省政府颁发的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奖与农业科学先进个人奖。


这些反馈使我尝到地理学实际应用的甜果,感受到地理学的魅力。并且树立了这个信念:农业战场需要地理学者,地理学者参与经济建设主战场有其独特优势


另外,参与研究的博士生都能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或出版专著,达到博士学位评审的要求,顺利毕业。这使我意识到坚持地理学思维开展研究,既能服务经济建设,也不耽搁学术水平的提高,有一箭双雕之功效。这说明学术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地理学十分突出的特色。


地理学不只纯粹研究地理的自然规律,还注重地理现象与人的关系,而且要引导向人有利方面发展,这就是所谓“见地及人”,这有别于自然科学。地理学从微观研究入手,提出宏观决策,所谓“微入宏出”,这又别于社会科学。学科交叉彰显地理学的魅力。我校(福建师范大学)招收的地理学博士生有些来自非地理专业,对地理学是陌生的;来自地理专业的博士生,对地理学的一般概念是熟悉的,但有些人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只停留在书中文字的表述,还不能把地理学作为思维方式指导研究,表现于其研究路径往往陷入其他学科的范畴。面对这一情况,我深感宣传地理学思维之必要。


学科之所以称为学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其自己的思想方法。历史上曾经有人提出地理学没有自己的思想方法,这是很大误解。地理学不仅要具有一般的科学形象,还要具有自身的科学标准,唯科学主义在地理学中是行不通的。地理学拥有世界上所有学科所没有的非常独特的思想方法。其独特之处在于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的观点,它跨越多个因素综合起来考虑问题。地理学研究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五个圈交叉及其与人的关系,而每个圈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如气候学、地质学、水文学、生物学、土壤学等。地理学思维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可以综合/跨越若干个学科来解决问题,而且与人类经济活动紧密相连。因此作为地理学人必须要有地理学的思维,地理学博士生更应掌握这一思想方法。


于是我从2011 年起不招收博士生,专注为其他博士生导师招收的博士生开设“地理学思维与实践”这门课。如何运用地理学独特的思维方法,对涉及地理学特定问题开展研究实践,开辟一个新天地,是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


我把自己对地理学的思考与实践经验,与来自五湖四海,学科背景、学缘结构、思考方式迥异的博士生交流、分享。在讲授过程中,强调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并贯穿于始终。课堂讲解旨在引发学生思考,坚持师生对话,共议问题,呈现一起一落的波浪式课堂氛围。再辅以课外作业,以了解学生吸收与理解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我在课堂上做了点评,这就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大致情况。互动使我了解学生接受我所讲内容的程度,以便下一步调整讲授方法。


我认为学生没有听懂,应该是教师没有讲好。即使原因出于学生“走神”,也应归咎于教师讲课少了吸引力。所以我很重视课堂师生互动。在互动中我十分注重学生的想法。例如,我曾在课堂上提出地理学思维的三个核心理念:人地关系、系统性、空间性。其中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思维的核心理念中的核心。但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对于这一提法进行了一个提升,提出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思维的灵魂,把人地关系提高到至高位置。回顾地理学历史上对于人地关系曾有过以“人”为主,或以“地”为主的错误认识,而且都曾经在地理学研究历史中产生过影响,贬低了地理学的作用。今天,人地关系和谐演进论已成为现代地理学的主导思维,而且处处发出其光芒,这样提升它的位置对突出地理学的特色是有好处的,于是我采纳了学生的提法,六轮教学就是这样地处在一个师生良性的互动中。


互动是碰撞出思想火花,同时是交汇升华的助推剂。年轻人的活力与创新,进一步激发我对地理学思想理论体系的思考与总结,使得我对地理学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有了科学、系统、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所构思的现代地理学思维脉络体系就更加清晰与丰满。但我讲课只有自制的PPT,按大纲在课堂上即席发挥,学生盼望有一部讲义,毕业后的学生仍来求索,我无以应对,感到没有尽到为师的责任,这事久久悬于心头。


由此我萌发一个念头:在2016 年第六轮上课时,做了课堂录音,随后由听课的18 位博士生分章笔录制成电子材料交给我,期待由我统稿后出版。


当我看到这些电子材料时,我犯难了。18 个人分段各自笔录的材料格调不一,问题更大的是笔录口语化,文字加工的工程太大,我知难而退,把这些材料束之高阁。然而当年许下当一名地理科学的宣传者的诺言犹响耳际,失信的遗憾一直咬噬我的心灵,总觉得半途而废,愧对我的学生,也愧对自己。于是在这些电子材料搁置半年之后,我重新鼓起勇气,迎难而上,于2017 年8 月完成统稿工作。这里要感谢18 位博士生。他们的功绩不仅只是提供录音笔录的电子材料,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勤学精神鞭策我不敢懈怠。


2017 年9 月我又开始新学期讲课,迎来了新的18 位博士生,在讲课过程中,我把本书初稿发给学生征求意见,他们在问题提法、文字修饰和编排格式上提出一些意见,为本书增添光彩。所以说,本书是在36 位博士生的助力下完成的,我深深感谢他们。


▲ 2017级博士班合影


《地理学思维与实践》(朱鹤健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9)一书围绕地理学思维展开。地理学以“见地及人”的思维有别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显示其独特的魅力。我还大胆尝试把地理人熟知的许多概念和名词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现代地理学思维体系脉络,阐明了一连串互通地理学思维的框架及其发展态势,包括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思想、方法论、研究方法、研究特色和着落点等,展示人地关系、系统和空间三个地理学核心思维的内涵及其案例。案例主要来自我15 年农业资源高效利用、11年长汀水土保持的研究实践及8 年教学改革成果。从案例中看出我研究农业运用地理学思维所做的设计、研究路线与具体方法,包括形式化语言、图解模式和数学模式,形成地理学研究范式,彰显出地理学的“见地及人”和“从微观研究入手,出宏观决策”的研究特色 ;也看出应用系统论对土壤地理学的教学创新。从编辑的角度看,案例是独立的文字单元,书中插入案例会搞乱全书章节的序列系统,于是案例的序列编号采用相对独立的方法,以示与正文有所区别。书中还透过我国现代地理学的进展,看出我国地理人思维的昨天和今天,并展望发展地理学研究特色的前景。


地理学思维如同大海,面广底深,理应由地理学大家来写,我把在小规模范围内教学的讲稿付之出版,自忖不自量力,有诚惶诚恐之感。读了陆大道院士的《地理科学的价值与地理学者的情怀》一文后,有感于当前需要这些宣传,又基于个人许下当地理科学宣传者的诺言,不揣冒昧执行了这一使命,以冀起抛砖引玉作用。这也实现了我出版20 本著作的愿望。以我浅薄的地理学根底,写此大题目,不免出现缺点与疏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同时我也意识到书中的一些论点与有的文献的提法相左,我希望通过讨论与继续实践找到正确的答案。


sdfdsf


本文摘编自《地理学思维与实践》(朱鹤健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9)一书“前言”,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58592-9

责任编辑:文 杨 李嘉佳


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来面向地理学博士研究生讲课所积累的资料整理而成的。全书体现地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一门科学的独特魅力,构建现代地理学思维体系脉络,包括核心思想、方法论、研究方法、研究特色和着落点等,展示人地关系、系统性和空间性三个地理学核心思维的内涵及其应用成果。书中引用作者研究成果作为案例,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作者运用地理学思维研究农业所做的设计、研究路线与具体方法,包括形式化语言、图解模式和数学模式,形成地理学研究范式,彰显地理学的“见地及人”和“从微观研究入手,提出宏观决策”的研究特色。书中还透过我国现代地理学的进展,看出我国地理人思维的昨天和今天,并展望发展地理学研究特色的前景。



转载自:朱鹤健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整理、排版:范佳鑫

责任编辑:陈诗音

审核:任宇飞  王冠  党少华

猜你喜欢

1、读研生活 | 你“水出来”的论文,投稿连编辑初审都过不了!

2、趣味地理 | 地理大师金庸

3、就业招聘 | 博士后招聘:气候变化适应及其社会经济代价综合评估方向

4、名家观点 | 周一星:小城镇偏好政策争论的一点往事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觉得不错,请给地小联多多点👍哦~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