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 | 许学强教授:城市转型与创新研究——永远在路上
各位同仁、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刚才我们薛德升教授讲了中大关于聚落地理的问题。我想补充一句,梁溥教授应该说是我们国家聚落地理研究的第一人。他在1940年发表了一篇聚落地理的文章,同时在1940年开设了《聚落地理》的课程,当时地理界开聚落地理课程,我想在国内,还是没有的。后来又在韶关南雄盆地写了一篇聚落地理的文章。还有我想说我们中山大学关于城市地理的研究。刚才薛德升教授也说了,既然他讲了梁先生是聚落地理的,那还应该讲讲城市地理。我们当时中山大学地理系的系主任叫做王益厓,他在1935年发表了一篇《无锡都市地理之研究》,发表在《地理学报》上。后来日本人写文章,说中国的第一篇正式的城市地理研究文章,就是这篇代表作。所以中山大学城市地理的研究历史还是比较悠久的。以上是我对薛德升教授讲的内容的补充。
首先欢迎大家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来广州开会,我认为这是一种享受,现在我们大家都还在穿衬衣,气候非常宜人,另外中山大学校园应该说也还是不错的。首先是表示欢迎!我们专委会去年7月份成立,我在成立大会上作了个发言,当时的题目叫做:“城市转型与创新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尽的探索。”今天我想结合我们会议的主题,在上一次会议的基础上,今天的发言就叫做:“城市转型与创新研究:永远在路上。”
去年7月本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件,召开了党的19大,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随后召开了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若干意见》等等。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什么是更加美好的生活?哪些是目前发展的不够充分、不太理想、有比较大提升空间的呢?个人感觉要关注3个方面、12个字:绿色发展,历史记忆,乡村振兴。
所谓绿色发展,其核心就是要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健康阳光的生活生产方式的追求。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主要为了应对当时的主要矛盾,当时主要矛盾是改善人民生活和落后生产力的之间的矛盾。当时生产力比较落后,我们一直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经济发展的领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等等,取得了经济上的巨大腾飞,人们的收入普遍的提高。但是我们的自然生态、居住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空气水体污染、食物安全、各种疾病成为广大市民普遍的诉求。一方面我们快速城镇化,劈山砍树、填海填湖,加速去自然化、去绿化这样一个进程;另一方面我们花大力气,不惜重金实行造绿工程——人工的绿化,试图彰显这个城市的欣欣向荣,其结果是城市表面高端,但发展问题增加了,城市变得不那么宜居宜业了,创新的人才流失了。
从市民的角度来看,现在人们的收入普遍提高了,健康的意识也越来越高,对环境的感知也越来越敏感,对优质的人居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在这种情况下,绿色发展、良好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修复、绿色城市、绿色社区、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城市未来发展和转型最重要的目标和内容。绿色的产业,也就当然成为我们城市的朝阳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视察,特意到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对广州的广绣广彩粤剧非常感兴趣,并且对城市规划建设说了一番话。他说:“城市文明的传承和根脉的延续十分重要。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是习近平主席最近在广州讲的一段话。任何一个城市的起源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发生发生的。我们讨论城市的现在,规划它的未来,一定要在严肃传承城市过往的发展历史,追寻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来进行。针对一个好的规划,不宜过分地高估规划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过分地依赖行政长官的主观意志,而应该重点的研究城市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城市发展规律。一个真正好的规划一定要顺应城市发展的规律,历史沉淀下来的老街区、老宅子、老故事、古树、古驿道、地域特性文化……这些都是城市的根和城市的脉。
无论城市怎么转型,怎么样创新,都应该对城市的历史遗迹、集体的记忆要心存敬畏、饱含深情。与城市创新同等重要的是对城市传统和历史的传承和弘扬。每一位规划师或者每一位行政长官,规划和谋划一个城市发展,就是几年,或者十几年时间。但是对于城市发展的历史来说,那是非常短的。我们不可以因一时的技术施展和权力的彰显,而坏了长期历史形成的城市的根脉。还有折射城市历史的一些人地关系的故事、空间的节点、记忆的节点、市井的日常生活,都是我们在规划和发展城市未来的时候应该重点关注和加以贯彻的。
这里我想特别还提一句最近广东省政府主导的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工程。我觉得这个工程是使南粤古驿道从辉煌到衰败、到再辉煌的一个活化工程,它是精准扶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的措施。我想大家知道古驿道是南北货物、人员的流通通道,因此古驿道上面都是很热闹的。但是后来因为有了铁路,有了现代化的工具,这些古驿道都衰败了,沿线区域也成了最贫困的地区,而现在把古驿道复活,我相信它会带动沿线地区的扶贫工作。
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发展的最大地域分异就是城市和广大乡村之间的差距,主要矛盾就是乡村发展滞后。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以农补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结构这样一个体制,又采取了一系列的应该说是严重的不公平、不公正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因此发展和振兴农村,是一项良心工程,因为我们欠农村、欠农业、欠农民的实在太多了。
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强调城乡融合、协同发展,应用工业化、现代化的先进思想去影响改变乡村。但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尊重乡村的地方性和它的乡土文化,不要以剔除甚至取代原有乡村的特色结构和文化体系为代价,我们要对目前比较流行的乡村旅游、资本下乡等以外来的资本植入为主要特征的乡镇发展模式,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必要的警惕。要严格防止各种变相的圈地运动,我看到有些老板看到乡村是块肥肉,去这里先要块地,但这块地接下来要怎么发展,接下来再想。还要严格防止各种变相的套取国家相关政策优惠的行为,现在国家扶持农村发展,你是农业项目,那国家给钱支持你,通过套取国家的这种支持,来达到他个人的经济收益。
从长久来看,树立农民在乡村振兴当中的主体性的地位,提高农民的各项发展能力及其组织水平,是乡村振兴的基本任务和内容。让农民成为乡村真正的主人、让农民真正当家作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总之,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在习近平新时代新思想的指导下,高度警惕资本对自然和文化的侵蚀,提倡回归绿色、尊重历史文化、留下城市记忆、振兴发展乡村,让人们记住乡愁。
最后祝我们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各位!
文章转载自“城市转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
资料来源 | 城市转型
整理、编辑 | 张英浩
责任编辑 | 王波涛
审核 | 任宇飞 王冠
猜 你 喜 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