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地理 | 地学版《生僻字》!
不久之前,一首《生僻字》的歌,
因为包含几十个生僻字,
让国人惊叹不已,
看完不禁开始怀疑人生!
现在地学版《生僻字》来挑战了
地学版《生僻字》
曲:陈柯宇
填词:常文文
演唱:常文文
混音:杨建安
素材:张爽 岳佳 杨一琼
这首歌曲中包含的生僻字,
有的是地貌名称,
有的是矿物名称,
有的是古生物名称,
还有各类化学元素名称。
让我们一起来证明,
干地质的也个个都是学霸!
(来来来,歌词在这里,都来挑战一下!)
地学版《生僻字》
曲:陈柯宇
填词:常文文
演唱:常文文
混音:杨建安
素材:张爽 岳佳 杨一琼
亿万年地质成史
跌宕起伏讲诉数十亿年故事
造化神工的遗址
我们研究着地质
一山一石谱写成诗
堆积埋藏悠远的年代
沧海桑田 风云无常
矿藏资源深埋需测量
锆铍铌铪钽镍钼铑
Wu 屮艸芔茻
Wu 骷骨髑髅
Wu 砪砼硝𥖄
嵯峨
地堑鬃岗 砻状砂礓
瓯穴岬角 冰楔旋逥
迭锥栉壳 沙咀癟粒
鬣刺鲕粒 霓石玢岩
尾闾冠豸 黄土崾岘
鳍脊潟湖 风蚀壁龛
卬
蜥螈 蜉蝣 蛸螺 䗴蜗
砗磲 鳍鱼 戟龙 蛎鹬
楔蚌孑遗 板足鲎目
槲猿峙峪 西畴鞑靼
邕宁东陂 滹沱雩都
啮蚀冰笕 冰碛地貌
亿万年地质成史
跌宕起伏讲诉数十亿年故事
造化神工的遗址
我们研究着地质
一山一石谱写成诗
曾经年少志添翼
脚步丈量天和地
无情的岁月奉献着我们自己
求真务实的影子
山野之间只争朝夕
地质锤叩问千万年岁月
青春黑发散落一路的荒地
摄影 | 宗
摄影 | 田志
有没有人能从头到尾一口气正确地念完呢?小桔做不到啊~给所有挑战的小伙伴们先送上一朵小花花,给你们的勇气点个赞!
当然了,不认识也没有关系,小桔辣么贴心,给您送上拼音版,快来一起学习唱起来吧~
附拼音版:
锆(gào) 铍(pí) 铌(ní) 铪(hā)
钽(tǎn) 镍(niè) 钼(mù) 铑(lǎo)
屮(chè) 艸(cǎo) 芔(huì) 茻(mǎng)
骷(kū) 骨(gǔ) 髑(dú) 髅(lóu)
砪(mǔ) 砼(tóng) 硝(xiāo) 𥖄(xiàn)
嵯(cuó) 峨(é)
地堑(qiàn)鬃(zōng)岗(gǎng)
砻(lóng)状砂礓(jiāng)
瓯(ōu)穴(xué)岬(jiǎ)角
冰楔(xiē)旋逥(huí)
迭(dié)锥栉(zhì)壳(ké)
沙咀(zuǐ)癟(biě)粒
鬣(liè)刺鲕(ér)粒
霓(ní)石玢(bīn)岩
尾闾(lǘ)冠豸(zhài)
黄土崾(yǎo)岘(xiàn)
鳍(qí)脊(jǐ)潟(xì)湖
风蚀壁龛(kān)
卬(áng)
蜥(xī)螈(yuán) 蜉(fú)蝣(yóu)
蛸(xiāo)螺(luó) 䗴(tíng)蜗(wō)
砗(chē)磲(qú) 鳍(qí)鱼
戟(jǐ)龙 蛎(lì)鹬(yù)
楔蚌(bàng)孑(jié)遗
板足鲎(hòu)目
槲(hú)猿(yuán)峙(zhì)峪(yù)
西畴(chóu)鞑(dá)靼(dá)
邕(yōng)宁东陂(bēi)
滹(hū)沱(tuó)雩(yú)都
啮(niè)蚀(shí)冰笕(jiǎn)
冰碛(qì)地貌
附名词注释:
【地质结构、地质地貌】
嵯峨:形容山势高峻,也指坎坷不平,或者形容盛多。
地堑:是地壳上广泛发育的一种地质构造,为两侧被高角度断层围限﹐中间下降的槽形断块构造。
鬃岗地形:弯曲型、微弯型河流河床侧向移动过程,在堆积岸形成断续分布的,基本平行的一系列滨河床沙坝,形如鬃岗。沙坝间有线状分布的小型浅洼地,常积水成湖沼。
砻状:火山地貌学内一种。
砂礓:是指岩石风化后经雨水冲刷或由岩石轧制而成的粒径为0.074~2mm的粒料。
瓯穴:即“壶穴”,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是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
岬角:伸入海、湖中的尖角形陆地。常见于半岛的前端,是由剧烈的海蚀作用形成。如我国山东的成山角,非州南端的好望角。
冰楔:又称冰楔辟。冻融风化作用在松散堆积物中形成的楔状裂隙,多发育于冻土的活动层中。经反复的冻结和融化,冰冻膨胀和劈开的力量,使冰楔由浅入深、由窄变宽地发展,深可达数米,上部宽度一般小于深度。现代冰楔多为冰体充满,第四纪冰楔则多为松散物质充填,称砂楔或土楔。
旋逥:通“旋回”。
迭锥:沉积岩层面上出现的一种锥形凹陷。
栉壳结构:亦称“晶簇状结构”。由聚生在碎屑颗粒表面或岩石空隙壁上的栉壳状晶体构成。常见于石灰岩,白云岩及砂岩的胶结物中。
沙咀:是一种沿岸形成的沉积地形,沙咀是一种沙洲或海滩,常在小海湾、海湾、溺湾或河口旁形成,台湾东北角双溪河位于福隆海水浴场的出海口就形成一个典型的沙咀地形。
【矿物岩石、地质结构、地质现象】
鬣刺结构:形成于熔岩快速冷凝条件下,是科马提岩(镁绿岩)特有的结构。典型鬣刺结构的特征是橄榄石(或辉石)呈细长的锯齿状晶体(或骸骨)近于平行丛生部分状如鬣刺草。
鲕状构造:反映在浅水动荡的环境下,在胶体溶液中,成矿物质以凝胶的方式围绕砂粒或其它碎屑为核心沉淀而成的鲕粒。它是由许多鲕粒所构成的,鲕粒的外形呈球形或椭球形,内心具同心圆及放射状构造。
霓石:是单斜辉石亚族的种属,颜色从绿色到浅绿黑色色,玻璃光泽。
玢岩:是具斑状结构的中一基性喷出岩、浅成岩和超浅成岩的总称。
尾闾:也就是海拔很低、承接所有的江水、河水并且汇聚这些水的地方。
冠豸山:以其主峰形似古代獬豸冠而得名,有武夷山之气势,太姥山之豁达,兔耳岭之地行。
黄土崾岘:是黄土梁两侧冲沟由于溯源侵蚀几乎将梁脊切穿,形成非常狭窄的鞍部连接。
鳍脊:即“刃脊”。是两坡陡峻脊部尖薄,象刀刃或锯齿一样的山脊。它是由冰川作用时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向后扩展,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造成的。
潟湖: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
风蚀壁龛:又称石窝。风沙对岩壁表面进行磨蚀或吹蚀形成的形状各异的小凹坑,使岩石表面呈蜂窝状的外貌。在干旱区的花岗岩和砂岩分布地区最为发育。
【古生物、古人类、地壳运动】
蜥螈:是产于北美下二迭统上部的一种小型四足类。头骨及牙齿特征与两栖类相似,但又具有很多爬行类的特征,故蜥螈为两栖类与爬行类之间的过渡类型。现将其归入两栖纲,也有仍列为爬行纲者。
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形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
䗴: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单细胞生物,属于原生动物有孔虫的一种。
蛸螺亚纲: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亚纲。现生头足类除鹦鹉螺一属外均属蛸螺亚纲,如乌贼,章鱼等。
砗磲: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海洋动物。被称为“贝王”。
辐鳍鱼亚纲:硬骨鱼纲中数量最多的一个亚纲。
戟龙:又名刺盾角龙,在希腊文意为“有尖刺的蜥蜴”,是草食性角龙下目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坎潘阶,约7650万年前到7500万年前。
蛎鹬:体羽以纯黑色或黑、白两色为主,体型浑圆,脚短粗。
楔蚌:双壳纲的一属。壳厚大,前端宽圆,后端狭而稍尖,略呈楔形。壳面具粗生长线。壳顶饰有倒人字形或“=”形纹饰。后壳顶脊明显。假主齿短,位于壳嘴下,片状齿长。闭肌痕两个,前深后浅。淡水生活。侏罗纪至现代,分布于东亚及非洲。我国侏罗纪及新生代陆相地层中均有此类化石。
峙峪人:我国新人化石,1963年发现于山西朔县峙峪。
西畴人: 我国新人化石。1972年发现于云南省西畴县城西南的仙人洞中。又经1973年发掘,先后共发现人类牙齿化石5枚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但未发现人类文化遗物。根据动物化石判断西畴人生活于晚更新世晚期,其时代可能稍早于山顶洞人。
鞑靼阶:位于卡赞阶之上,是苏联二迭系顶部的一个阶。源自苏联 乌拉尔山卡赞地区的鞑靼。
孑遗:古生物学中用于指某些绝大多数业已灭绝的生物门类中的极少数残留代表。残留至现代的孑遗生物即为“活化石”。
板足鲎:是一类已绝灭的节肢动物,生活在大约四亿二千万年前,与桨足鲎外貌相似,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部由六个体节组成,腹面有六对附肢,最后一对呈板状,用来游泳。
槲猿:森林古猿化石于1856年发现于法国的中新统,为带有牙齿的下颌骨碎块,因岩层中同时发现槲树叶化石而得名,故又译为槲猿。
邕宁运动:指晚泥盆世榴江组与中泥盆世东岗岭组之间的假整合关系。在南丹、河池、天等、柳城及大苗山可见到。
东陂运动:是广东连州市东陂盆地发生于中泥盆世之后至早石炭世之前的构造运动。
滹沱群:旧称“滹沱系”,时代属元古代。分布面积较小,多见于山西五台山及吕梁山地区。
雩都:雩都红色砂砾岩和始新世“ 罗系” 为一显著不整合,“ 罗系” 倾斜常甚急,“ 雩都系” 则较为平整。
啮蚀:冰川对地表的一种剥蚀作用。在冰斗后壁边缘裂隙位置,冰和山坡之间有时张开有时密合,冻融风化使山坡石块松懈崩塌进入冰斗,啮蚀岩石,使山坡不断后退造成陡立的冰斗后壁。
冰笕:冰川从山坡向下运动时所造成的冰坡较窄,坡面成平滑的槽状斜面,坡的两侧伴有小岗沿斜面下延,此种冰蚀地形称冰笕。
冰碛地貌:冰川堆积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泛称,主要有终碛堤、侧碛堤、鼓丘、冰碛扇和冰碛丘陵等。
欢迎地学工作者来挑战
地学版《生僻字》
图文编辑:郝娜
责任编辑:党少华
审核:任宇飞 王冠 王波涛
猜你喜欢
听说好看的人都点了“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