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学人物 | 行走在扶贫路上的地理学家刘彦随

榆林日报 全国地研联 2019-06-30

刘彦随, 1965年4月生,绥德县人,博士/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IGU-AGLE)主席、中国城乡发展智库联盟理事长。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专家组组长。世界科学教育与研究网络(USERN)顾问。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长期致力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土地利用研究,聚焦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80余项。出版著作16部、发表学术论文480余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经济领域发表论文第一名。
     2015年主持完成国办委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重大任务,2016年以来连年主持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的“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重大任务,为实施国家精准扶贫成效考核、推进精准扶贫政策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荣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以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科学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先进个人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中国城乡发展进步奖、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奖、全国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奖等多项奖励。

让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2018年10月17日,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当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彦随接过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颁发的“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奖牌和获奖证书时,他的心飞回了家乡的黄土地,想起了家乡的每位亲人,因为他承诺过,他要报答。

从陕北黄土高原山沟里的一个小村出行,他对土地、对自然的情感始终如一,他的故园、乡愁盛放的所在是中国大地上每一寸渴望着脱贫和振兴的土地。 


担任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专家组组长以来,刘彦随带领1700余人的专家学者团队,建成了国家精准扶贫评估与决策系统、制定了评估指标体系与技术规范。行走千山万水,应用新技术方法,连续4年圆满完成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及全国首批贫困县退出评估重大任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及扶贫开发成效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肩负使命,致力于农业农村发展研究,潜心扶贫理论与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科学决策。刘彦随总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扶贫是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情,也是报效祖国的培养之恩。”

从黄土地出发

万水千山走遍,但这条路的起点,在陕北,在黄土高原,在榆林绥德县义合镇刘家坪村。


曾经的黄土高原,梁峁交错、沟壑纵横,靠天吃饭让贫穷在这里深深扎根,火辣的日头,常年劲吹的西北风,让老乡的脸上写满褶皱,像极了大山里的沟壑。与贫困抗争,是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全部,仿佛永远没有尽头。


儿时的刘彦随每逢赶集时会在村口的小山峁上张望,期待远行的父亲会带回来一个“干炉”(陕北一种烤制面点)或油饼。果腹是黄土地上所有人,无论老中青还是幼小的孩童对世界最直白、简单的诉求,这些记忆如同胶片,按下闪光的快门,属于时代也属于刘彦随的童年。渐渐地,在对丰衣足食的向往里,少年的张望变成了思索,变成了对山外世界的向往。


困苦、逆境、挫折往往砥砺人心,黄土高原上出生的孩子,习惯了忍饥挨饿,也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正如作家路遥描述的一样:“正是这贫穷的土地和土地上贫穷的父老乡亲们,已经教给了我负重的耐力和殉难的品格--因而我又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是富有的……”,在刘彦随模糊而多棱的年少记忆里,有为了全家生计每每清晨四五点钟就去出工的父亲、没日没夜操劳的母亲,有为了挣工分辍学供他读书的哥哥姐姐。他把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渴望着自己成长,也把每一份努力都当做是对家人的回报。带着那个年代最朴素却最有力量的愿望——靠知识改变命运,少年刘彦随如饥似渴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他的成绩总是最好的,从刘家坪村小学读到田家岔中学,年年优等生,每天割草喂羊后再匆匆骑着自行车跨越几十里山路上学,晚上再回到煤油灯下苦读。他的梦想质朴而简单:走出山村,到更远的地方去。

1985年夏,刘彦随不负重托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刘家坪破天荒地放了村里的第一场电影《英雄儿女》。那场电影成为刘彦随此生最难忘的场景。


下午四点多,放映队就早早的来到村中,全村老少齐聚迎接这难得的盛事。欢声笑语中是乡情的凝聚、是乡亲的质朴。


“以后娃娃们好好学,谁考上大学我们就给谁放电影。”村支书李红玉大声地喊着。


讷口少言的父亲席地而坐在放映场上的第一排,吧嗒吧嗒的抽着旱烟,刘彦随看不到父亲的表情,却能感受到他的喜悦,他凝视着父亲的背影,眼眶渐渐湿润,一遍一遍的思索该拿什么来回报自己的亲人、回报自己的乡亲、回报自己的黄土地。


第二天清晨,乡亲们自发结队送出山沟,将刘彦随送上了开往县城里的大卡车。父老乡亲们的反复嘱托,让他一次次告诉自己:“学有所成后,必当报答这片养育的热土。”


时隔多年后,刘彦随回忆当年的小山村,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小山村贫穷但温暖。虽然村舍简陋,却常有农闲时谷场上吹拉弹唱的乡亲,校舍破旧但丝毫不影响孩子们成才。生活中有饥饿、有物质贫乏,却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让田野、树木、村庄与鸡鸣犬吠织就记忆中永难相忘的温馨画面。


也是多年后,行遍祖国大地的刘彦随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底蕴在乡村,大量人才的启蒙在乡村,父老乡亲的品行如同村中长流的小河、清澈明净,胸怀如同厚重的大山,宽广深沉,他们坚韧执着、乐观积极、容易满足。村庄如星光点点洒落在群山中,是祖国大地坚固的基石和赤诚的良心。


基于这样的故园情深,如何解决三百多万个自然 村的空心化问题,乡村振兴要以县域为对象、村域为单元,直到如今依然是刘彦随常年研究的课题。


万水千山走遍

在陕西师范大学地理学系的四年,是刘彦随人生的第一次蜕变,一个广阔的世界展开在他面前,校园充满了渴望知识,积极求索的氛围,因着内心的承诺,他始终坚持用努力来让自己有不断的提升。


了解到地理学是结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自然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等等这样的“综合”特点,刘彦随暗自振奋,他隐约感觉到自己能为家乡、能为父老乡亲做些什么了。


“不会,没关系,可以学”是初到省城的刘彦随给自己的基本要求,这样的自律在人生路上也始终伴随着他。大学第一个学期刘彦随克服的是语言关,普通话说不好就多和同学交流,英语说不好就多多练习。专业课精益求精,也广泛涉猎,学素描、摄影、写作……他的小习作也因此在《陕西日报》《西安晚报》登载。爱学习,也爱帮助别人,刘彦随被同学推选为了团支书,后来又成为学生会主席。


“我能为乡亲们、为社会做些什么”的想法始终萦绕在刘彦随心头,1986年,在他的筹措下,陕西师范大学地理学社成立。面对这个求知若渴的年轻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的几名教授成为学社的顾问,义务为社团提供专业指导,支持这位首任社长的工作,学社还办了一份小小的内刊《石笋》用于专业学习和学术交流。


对刘彦随而言,他专业学习、思考的第一扇门打开了。


1987年,学社的同学们在甘枝茂教授、惠振德教授的带领下来到国家贫困县陕西柞水县进行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灾害调查研究。刘彦随第一次亲历专业研究能解决实践问题。


因为心中的承诺,刘彦随的人生每一步都在思考,都是责任,在求学的路上,他没有产生过一丝懈怠的想法。“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各种荣誉是对他努力的肯定,始终伴随他的大学生活。

1989年,刘彦随大学毕业,他来到湖北襄樊,在襄阳师专(湖北文理学院)初建的地理系任教,从中国的北方翻过秦岭跨入南方。


学院居于古隆中,山明水秀,但刘彦随在意的不是风景,他更多的是想了解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南北地理地貌的差异,土壤、植被群落、水文、地貌、农业、乡村、城市都被他更清晰的了解和记录。


在学校他是教学者,授业解惑,也是学习者,更多向大地索取答案。


渐渐的,刘彦随觉得自己能给学生的太少,他想要追索的更多。1992年,他重返母校陕西师范大学,开始边教学变求学的日子,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著名地理学教授刘胤汉,成为刘胤汉的关门弟子。


学术上的快速成长,十几篇论文的发表,刘彦随的每一次振翅都牵动着他骨子里那根与家乡贫瘠面貌相连的神经。他留意着家乡的变化,留意着广大农村的变化。


此时,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在广大农村,不少年轻人放弃学业开始进城寻找商机,村级文化氛围逐渐变淡,乡村的迷茫开始呈现。


在他的家乡,辍学孩子的增多让刘彦随痛心疾首。他每次回乡,总要对有辍学孩子的亲戚朋友家苦苦相劝。


路行越远,刘彦随的故园情结更浓,知识的渊博让他的心和土地靠的更近,让他对家乡的发展、对父老乡亲的未来有了更多忧心忡忡。


1995年,刘彦随考上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博士,师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倪绍祥教授。这一次他选择中国的东部,因为这里有更多的发展先进经验,他的上下求索能够寻找到更多的答案。他知道,自己是时候回报脚下的土地了。

田园将芜胡不归

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的三年,因为肩负重任,刘彦随的提升进步飞速,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宽,学业、学术、学问,他不断的超越自己。


因为成果丰硕、表现突出,1997年、1998年他连续两年获得“香港朱敬文奖学金特别奖”。


拿到第一笔奖学金的时候,刘彦随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决定把这笔资金捐献给自己的小学。


这笔奖金及部分捐款有一万八千元,也许对一个富豪来说,是豪奢的一餐、挥霍的一笔,但对此刻并不宽裕的博士生刘彦随来说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可以改善生活,也可以奉养老母亲。


然而,家乡的一切沉甸甸的装在他的心中,他小心翼翼把自己的决定写信告诉了母亲。刘彦随的母亲和陕北农村千千万万个女子一样,不怎么识字、却质朴、明事理,她坚信儿子做出的决定一定是对的,因此毫不犹豫的理解和赞同了儿子的决定。


钱被捐给了村中的希望小学设立了“随园新苗奖”,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孩子们。刘彦随的母亲担任希望小学的名誉校长,老人从此几乎每天总要去学校转转,听听郎朗书声,也做一做不领工资的义工。她很负责任的监督孩子们学习,儿子是全村的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位博士,村中以后还要出更多的博士。她多么希望更多的孩子能靠知识改变命运,走向更远的地方。


第二笔奖金拿到手后,刘彦随又是毫不犹豫的把他捐给了自己曾就读的母校——绥德一中。他的义举得到了江苏省军区和南京师范大学的大力支持,也争相为他绥德一中捐资、捐物。

拿到刘彦随和江苏方面的捐助,绥德一中设立了“博士希望奖”。学校将刘彦随请了回来,让他为同学们作报告,用自己的成长经历作为学弟、学妹的成长参考。榜样的力量尽显,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学校学习氛围更为浓厚,高考成绩更为突出。

此刻,刘彦随的目光紧紧追随着大地。


群山静默如初,沟壑却渐渐显出苍老。村庄撂荒的沃土、搬空的窑洞一年年增多,蒿草肆无忌惮地疯长。小河水渐渐消瘦,春耕、秋收的繁忙场景渐远,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已经凸显。


刘彦随一刻不停的在思索学术对社会的回馈,探索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空心村整治可持续模式及其科学途径。


拿到了博士学位后,刘彦随于199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部做博士后,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传钧先生,之后留所工作,用学术回报土地。


吴传钧长期从事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是中国现代经济地理学与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带头人,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


能够追随吴院士的门下,始于刘彦随的一封自荐信,他坦诚的讲述了自己从农家走出,又绕着大半个中国行走的经历。他讲述自己的忧虑、期待能为国家的发展尽拳拳之心。


在进站答辩时,刘彦随曾被问到,如何看待发展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兼顾,他很坦诚的回答到“发展方式不转变很难兼顾”,并真诚的指出,只有真实呈现、还原才能找到真正的问题,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就是这样的坦率、真诚让他数年不忘初心,始终铭记自己要回报家乡,回报大地。他记得祖辈、父辈匍匐在土地上的欢喜,记得在清亮的小河边群体劳作的愉快场景,土地利用需要科技和理论的支撑,需要经历变革,才能贡献出比渴望更多的粮食和收益。


因为始终牢记自己的承诺,刘彦随一刻不敢停的拿起笔,在田垄上、也在稿纸上书写、报答。在陈秋红、朱侃《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业经济研究文献的发展——基于CNKI 高被引论文大数据》研究中,统计出刘彦随累计发文量为61篇,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农业经济学科发表高被引论文最多的作者。他在用行动实践自己的回报。

绘出乡村“调查经”

土地和故园的沉厚朴实是我们的根系,然而我们的山峦、大地,或贫瘠寡瘦,或肥沃丰饶,因此让太多人寄予厚望,却又有时困惑无奈。半生的大地行走,刘彦随深知,只有平坦连片、配套完善的土地,才能让农民收获的希望变成现实,进而平衡大规模退耕还林后农业用地不足和粮食自给不够的问题——既带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也能够保证农业生产、粮食安全。


作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客观反映农业农村发展的真实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刘彦随觉得这是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空心村整治、治沟造地实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研究……由刘彦随主持完成的多项研究绘出一部部“乡村经”,为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制定“三农”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和理论支撑。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指示,“精准扶贫”思想开始形成。2014年1月,中央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


响应党的号召和国家战略需求,2015年,受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国科学院委托,刘彦随接下了一项重大任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他也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从起草方案、组织队伍、培训人员、实地调查,到建立指标体系、研制调查问卷、制定标准规范、开发技术平台,刘彦随和自己的创新团队攻坚克难、不断探索,创建评估调查的“两制度三系统”机制,保障评估调查的每个环节、每个数据、每个问题都规范、准确、客观,践行着自己心系家乡的情怀和诺言。


刘彦随说:“第三方评估是服务支撑国家脱贫攻坚考核与决策创新举措,是党的扶贫政策落实成效的“质检仪”。往小了说,关系着每家每户的生计和群众的心愿;往大了说,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因此,第三方评估的程序与结果必须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为了完成好评估,得到最能反映真实情况的数据,翻山越岭、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刘彦随一年中多半时间是在乡村度过的。他和地方干部交心协作,他和农民朋友亲如自家,一套适合农村调查的工作机制渐渐形成。


在评估调查之前,调查员要系统开展业务培训,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刘彦随为他们设计了“六个一”工作法:调研员进村入户时要携带一套问卷、一部照相机、一台摄像机、一支录音笔、一个定位仪、一幅高分地图,确保调查工作务实、内容真实,过程可还原、问题可追溯。


刘彦随的鞋,经常是破的,他到过的每块农田、每个村庄、每户农家,都是实打实的用脚去丈量。他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走在每个村口和院落,都如同回到了自己的家。他经常告诉自己身边的人,做乡村研究和服务决策必须脚踏实地,有深度才有高度,接地气才有底气。


带领着1700多人的团队,他和团队已经连续4年圆满完成了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及全国首批贫困县退出评估重大任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及扶贫开发成效考核提供了科学依据。


刘彦随和团队的工作,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誉为是“21世纪最有意义的上山下乡”。


他们坚持开展精准扶贫理论、政策与模式研究探索,撰写的评估报告、咨询建议等累计超过千万字;他们研制评估指标体系与技术规范,研发APP数据采集、监测、模拟成套技术体系和“精评通”设备;他们建成国家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与决策系统,推进国家精准扶贫“三库”(智库、文库、数据库)建设……


这样的坚守与坚持,让刘彦随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科学奖、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等荣誉。

他还积极推进与世界银行、南非等国减贫合作,创建了多个扶贫研究基地,为创新精准扶贫理论、政策和传播精准扶贫“中国经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刘彦随最感欣慰的是,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团队培养了一批了解农村真实情况、对农村、农民饱含感情的年轻人。他们做学问、搞研,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刘彦随坚信,这些年轻人的成长,会为中国农村、农业、农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8年11月27日,第28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大会在意大利里 雅斯特 召开。新一届院士名单揭晓,“因其在基于农村土地利用和精准扶贫战略的乡村振兴与发展创新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和杰出成就”,刘彦随被荣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农民的儿子终于迈进了世界科学院的殿堂,成为“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IGU-AGLE)主席、国际科学与教育研究网络(USERN)顾问。

故园情深  乡情依依

路越走越远,黄土地的滋养,父老乡亲的激励在刘彦随心中始终不敢忘怀,他惦念着家乡的发展,期待黄土地上每个角落都不再有贫困的影子。他深知依靠传统的农业难以改变贫穷人口的现状,必须有更好的产业帮助他们增收致富,在榆林的榆阳、定边、绥德、府谷等地,就有刘彦随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研究与示范基地。他在沙漠里土地工程与种田试验,倡导建设现代三边牧场,在无定河滩地开展特色农业种植、推进建设智慧乡村,悄悄聆听大地上花开的声音,践行自己的最初的承诺和报答。

2005年刘彦随主笔完成的“建议将陕西省榆林市列为西部开发中心城市的报告”,被国务院西部开发办采纳,支撑了《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编制;2011年刘彦随被聘为“榆林市决策咨询特邀顾问”。2015年,刘彦随联合榆林农科院主持共建“现代农业双优工程研究站(榆林)”。2016年,榆林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成立,刘彦随受聘为首位“进站专家”。2016年、2017年,在刘彦随的积极组织下,“首届现代农业与土地工程技术专家研讨会”“首届全球农村发展与土地能力建设国际研讨会”相继在榆林成功举行。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等都与榆林形成指导合作关系。六位国际著名专家被聘请为“榆林学院客座教授”。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刘彦随心中清晰地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牢记使命、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倾心奉献,为实现2020年脱贫攻坚的战略目标,实时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撑。他把自己对土地的一腔深情变成了动力和决心:贫苦不除,群众不富,寝食难安,誓不罢休。


东方正亮,阳光温暖,沐浴着阳光,刘彦随继续奔跑在中国每一寸渴望着脱贫和振兴的土地上……

转载自“榆林日报”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The End-   

整理、排版 :林丽

责任编辑:郝娜

审核人:任宇飞  王冠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我要睁大眼睛看看,是哪个小可爱没有【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