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10周年 | 2019年中国地理学大会特邀报告回顾

11月2日,2019年中国地理学大会暨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1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开幕,本届大会以“创新发展,再续辉煌——中国地理学理论与实践”为主题,旨在搭建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平台,引领全国地理学人以地理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为核心,不断提升中国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服务国家和社会,使地理科学发展成为指导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大会邀请了11位中外著名地理学家做大会报告。

大会盛况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陈发虎院士作为大会特邀报告的第一位专家,回顾了中国地理学会110年来发展历程和主要贡献。他指出,110年来,中国地理学发展经历了初创、过渡、建设和发展4个时期。在这期间,学会做出了创办《地理学报》等杂志,提出“胡焕庸线”,奠定中国近代地理学、完善区域性组织和扩大国际化交流等贡献。他指出,地理学会不断加大宣传和科普,以咨询报告支持国家战略,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多项国内外奖项。中国地理格局广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创建、青藏高原隆升等29个方面都有广阔前景,而且中国地理学会在这些领域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3项。最后,他强调地理学将继续贡献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立足中国,承载历史使命,服务于世界。

陈发虎院士作报告

John P. Smol 教授以《Arctic Lakes in the Anthropocene: Using the Past to Better Pred the Future》为题作报告。他指出,人类世是一个由人类主导的地球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过去一两百年比较突出,湖泊沉积物是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档案。人们通常认为加拿大北部的北极地区是相对洁净的区域,然而研究表明该区域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报告提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比想象得更加严重和复杂,并以过去的金矿开采造成的北极湖泊中重金属含量变化等为例,进行阐述。

John P. Smol 教授

哈佛大学Douglas Richardson教授在大会上作了《Building an International Geospatial Health Research Network》的主题报告,紧紧围绕GIS和GPS实时互动系统的发展和革新,为我们介绍了实时空间互动系统在地理学科方面的应用。他提到,电子移动服务器和生物识别等技术可以提供更精准更全面的服务。他认为,这些技术既可以应用于学科前沿,又能够致力于社会发展,在环境监测和治理、城镇化进程和公共健康安全等领域贡献力量。最后他呼吁大家一起参与GIS革新,去建设更美好的世界。

Douglas Richardson教授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Andrés Rodríguez-Pose教授作了题为《The geography of discontent and the revenge of the places that don’t matter》的报告,他首先指出,考虑规模优势,学界主流观点存在重视大城市的趋势,由此,地区被分为重要与不重要两种。然而与集聚并行的不平等也大量存在,这导致了民粹主义抬头,欧洲一体化支持率受挫。他提出,衰退将引起民众的不满,而具体到衡量指标,教育水平和失业率等因素与政治立场关系密切。为了和平发展,应当扶持所谓的不重要地区的发展,而不是仅聚焦大城市,以减弱对欧盟的不满情绪并削弱民粹党派势力。

Andrés Rodríguez-Pose教授

上午特邀报告的最后,土耳其地理学会理事长Ahmet Ertek教授上台为2020年国际地理大会作宣传。他介绍到,伊斯坦布尔,作为2020年第34界国际地理大会举办地,将以便利、开放、国际化的姿态以及独特文化欢迎四方学者。

Ahmet Ertek教授

下午第一场特邀报告人是中国地理学会监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报告题目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地理科学的历史任务》。报告讨论了地理科学的历史任务,从地理学的特征和发展历程入手,突出了新时代地理学的新特点,并指出了面临的挑战和任务。最后,他从分类、统筹和协作三方面展望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地理科学的历史任务。

傅伯杰院士

姚檀栋院士以《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影响的科学行动——青藏高原研究和第二次青藏科考》为题作报告。报告指出,南极、北极是纬度地带性尺度上的极地,而青藏高原是高度地带性上的极地,被称为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存在不但对中国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产生影响,还直接影响了亚洲的水汽循环,有亚洲水塔之称。青藏高原研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第二次青藏科考聚焦环境变化与影响及其对策,承担了十大任务,设置了60多个专题。同时,第二次青藏科考还从地球系统变化的全球视野,研究青藏高原变化的全球影响及三极变化的异同性和联动性。目前第二次青藏科考的各核心团队聚焦水、生态和人类活动,已经在江湖源、南亚通道、冰崩堵江、浮空艇水汽过程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科考进展和阶段性科考成果。

姚檀栋院士

中国科学院陆大道院士作了《国情与国家战略》的主题汇报。陆院士提到,地理国情应该包括自然结构与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国家战略不仅需要因地制宜,还需要有全球观念。他指出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问题,但政府重视的地区差距应该是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而非简单的经济水平差距。对于国家战略大调整,陆院士提出,“大调整必然是粗放式的大开发”。他认为不同区域应该发挥各自优势,中国主体功能区划就是最新的一份答卷。最后,陆院士总结道“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国情学科,地理学者应该宣传好中国国情。”

陆大道院士

中国科学院樊杰研究员就《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组织途径——对国土空间规划中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讨论》作了主题报告。他组织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以自然承载力结合功能适宜性作为指标体系,依据生态系统功能、土地利用现状、人口集疏过程和产业区位指向研判地域功能,实现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空间结构的优化。由地域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可得,空间格局演变势力最终由生态、社会、经济三者效益共同支撑。因此,优化地域功能-结构,是调控可持续地理过程、实现可持续地理格局的科学基础。

樊杰研究员

宋长青教授在《新时代地理研究的变革》报告中提出,当今时代是新时代,是智能时代、变革时代和数据时代,也是复杂性前所未有的剧变时代。地理学是研究陆地表层自然、人文要素和区域系统分布格局、变化过程和形成机制的一门基础学科,但技术进步改变了地理区域性本质,地理科学的地理区域性要有新的理解。同时新技术也提供了地理学变革的条件,例如快速移动网络、广域物联网络、高性能云计算机和全景人工智能。宋长青同时认为,当今时代,新技术创造新数据,新数据催生新方法,地理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数据的分析方法。

宋长青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作题为《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的报告。首先,他指出了《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文件的地位,介绍了关于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的相关论文会议材料,并从科学大数据和地球大数据两个维度进行说明,提出地球大数据是科学发现和决策支持的重要手段。第二部分,他介绍了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涉及项目目标、云服务平台、对地观测卫星情况、数据共享和地球大数据原型系统等方面。最后,他指出了地球大数据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及面临的挑战,并举例说明了地球大数据在人文及自然的不同方面的应用成果。

郭华东院士

华东师范大学的杜德斌教授作了关于中美地缘关系的报告,讲解了四边战略和四方战略。他提出,目前美国的对华战略表现为以美国与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的四边安全对话为特点的“四边战略”。相应地,中国则以“东稳、南下、西进、北强”为特色的“四方战略”。最后他强调,中国的优势在持续扩大,中国应该保持战略耐心,因为中美博弈和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激烈的。

杜德斌教授

文字:先乐 杨涵清予 周蕾蕾 刘用民

 摄影:武爽 何琪 苏思信 张炳华 杨静

编辑:李亮

审核:刘海猛 梁龙武

猜你喜欢

1.110周年 | 2019年中国地理学大会“中日地理学比较研究”分会场议程

2.期刊目录 | 《地理学报》第74卷第11期目录

3.110周年 | 地理大会注意事项:会场、酒店、班车、用餐

4.110周年 | 2019年中国地理学大会报到现场速递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都是成年人了,要记得告诉地小联你也“”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