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目录 |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资源与生态学报)“一带一路”生态承载力专辑介绍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Resources and Ecology Author JRE 编辑部



2019年第6期


1



“一带一路”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与绿色发展

甄 霖,徐增让,赵 媛,王继军,胡云锋,王卷乐

摘 要: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全球性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凸显,增长的极限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政策问题。承载力评价、预警与调控在自然资源利用、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中都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梳理了承载力演变历程及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将已有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归纳为生态足迹法、综合指标体系法、生态系统服务法、净初级生产力人类占用分析法等4 类。分析了当前生态承载力研究中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结合“一带一路”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与绿色发展专辑,从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与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消费、资源利用与环境变化等方面对“一带一路”地区的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做了介绍。建议“一带一路”地区生态承载力研究应深入刻画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异质性及动态变化,模拟生态过程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及生态产品与服务流等因素纳入生态承载力评价体系与模型中,提高评价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提升生态承载力研究对相关决策的支撑能力。

2

基于虚拟水理论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郑 鑫,徐增让

摘 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面临水资源短缺情况,水资源能否支撑其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本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各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和权重分配,并对沿线65个国家的水资源承载指标进行了计算,同时结合虚拟水理论,分析中国重点大宗类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净进口虚拟水含量。对沿线一半以上的国家来说,他们的水资源将无法支撑他们的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是实现该倡议目标所必需的。中国作为水资源承载力不足的国家,在虚拟水贸易中属于虚拟水净进口国家,虚拟水贸易有利于中国提高水资源支撑能力,对未来保障中国水资源安全、食物安全都有积极意义。

“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水资源承载力

3

基于生态承载力视角的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农牧产品贸易流特征

靳茗茗,徐增让

摘 要:在全球生态超载的背景下,贸易成为弥补国家或区域生态赤字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以“一带一路”国家为研究区,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变化特征,从生态承载力视角探究了贸易流动特点,采用虚拟土地的进出口量评估贸易对中国耕地与牧草地的资源缺口的弥补作用。主要结论有:1)2005–2014 年绝大多数“一带一路”国家超载程度增大。中国生态承载力占比最大的是耕地,生态足迹以碳足迹为主。2)中国大陆的农牧产品贸易流具有进口量增大、出口量降低的趋势,加大了对特定区域的依赖。3)2005–2014 年,中国大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谷物和油料作物贸易一般为净进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谷物贸易所占比重逐渐提高,油料作物贸易比重迅速降低。4)进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赤字,本研究选择的代表性农牧产品分别弥补了中国1.03 倍的耕地赤字和0.65 倍的草地赤字。本研究深化了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与农牧产品国际贸易关系的认识,可为减少生态赤字、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及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共赢提供决策支持。

 “一带一路”国家生态赤字或储备趋势

4

中亚地区草地生态承载力及牧业可持续性

邹秀萍,宋敦江,陈劭锋

摘 要:草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中亚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连片草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但是近30 年来中亚草地生态系统出现了显著的退化,同时畜牧业也出现了整体衰退,畜产品转而依赖进口。研究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分析了中亚地区草地生态承载容量及其生态占用的变化趋势及特征,发现中亚地区草地生态容量远高于全球水平,尚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通过对中亚各国畜产品国际贸易的分析发现,各国畜产品国际贸易呈现逆差,且净进口量逐年增加。畜产品对外依存度持续增加,不利于中亚地区畜牧业持续性发展。未来,中亚国家应从产业政策、生态治理、科技创新等要素着手,进行系统优化和提升,提高草地畜牧业生产率,同时加强草地生态保护,实现草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

5

我国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核算研究现状、问题及其展望

李建龙,陆啸飞,张静静,牟林云,甄 霖,徐增让,周卫红

摘 要:为了明确生态资源承载能力是协调人类活动与环境矛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及社会发展关系的关键,我们近年来对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广泛的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和分析及自主研发,系统论述了我国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概念和内涵不够清晰;2)研究内容不够系统。并总结了评价指标体系和主要计算方法,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核算既有像物流增长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多元回归模型、耦合模型、动力学模型等传统模型;又有ARVE-DGVM 模型、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等基于资源承载力自身构建的改进或创新模型;此外,还有像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模型等基于两种或两种以上模型构建的综合评价模型。最后,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要求,提出了该研究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生态承载力必将从单学科、单因子研究趋向多学科合作,开展人口、资源、环境的综合评价,发展多因素、多层次的交叉综合研究。

6

锡林郭勒草地样带土地承载力研究:基于膳食需求视角

杨婉妮,甄 霖,罗 琦

摘 要:粮食安全问题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从土地资源承载力角度研究区域粮食供给和需求情况,能够为区域资源可持续提供新的借鉴。本研究利用农牧户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LCC)评估框架,针对锡林郭勒草地样带上典型草地牧区、沙地牧区和农牧交错区三个典型区的居民食物供给和需求问题,选取热量、蛋白质和脂肪三个食物营养指标,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平衡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沿锡林郭勒草地样带由北向南食物供给呈现出以肉类和奶类为主,向粮食、蔬菜水果供给为主的转变;2)沿草地样带由北向南居民食物摄入热量逐渐增多,而蛋白质和脂肪摄入呈现牧区多、农区少的特点;3)锡林郭勒草地样带上整体土地资源资源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然而典型草地牧区土地承载力高于其余两个典型区。本研究可为区域食物营养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证参考。

研究区

7

“一带一路”生态系统服务消耗格局与演变

张昌顺,甄 霖,刘春兰,梁一行

摘 要:生态系统服务消耗研究对于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基于FAOSTAT 数据,以生物量消耗为主要指标,动态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全域及分区生态消耗格局、构成及其演变规律,揭示该区域生态消耗模式主要类型、分布格局与演变态势。得出以下结论:1)全域生态消耗主要来自农田消耗,其次为草地消耗;生态消耗整体呈波动增加,消耗总量从2000 年的12911.89 Tg 增加到2016 年的16810.00 Tg,年人均消耗量从2000 年的332.28 万g增加到 2016 年的363.92 万g。2)生态消耗及其变化在国家间、分区间及生态系统类型间差异显著,人均生态消耗以蒙古国最高,分区尺度以中东欧最高,东南亚最低,这是区域资源禀赋、生态消耗模式及生活水平等共同作用的结果。3)农田消耗为主是该区域主导生态消耗模式,约占总面积的76.71%,其次为农草消耗,约占总面积的19.0%,仅少数国家为草地消耗为主、森林消耗为主或农林草消耗并重,这可能与该区域人口密度大且多为发展中国家有关。因此该区域在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发展农林牧产业时,应扩大贸易,互惠共赢,优化生态消耗模式,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消费模式演变

8

公有林对尼泊尔减贫的贡献—以尼泊尔巴章区不同社区森林为例

Dhruba Bijaya G.C., BHANDARI Jyoti, 徐增让, 李 灿

摘 要:森林提供了可以支持全球约20%人口生计的必要资源。在尼泊尔,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复杂多样的乡村景观正在发生迅速变化。贫困在发展中国家是普遍现象。尼泊尔是南亚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有25.2%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虽然自1976年以来减贫是国家发展的优先任务之一,但贫困仍然普遍且持续存在。森林占尼泊尔土地总面积的44.74%,国家和集体森林在维持农民生计、周边居民减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尼泊尔最贫穷偏远的地区之一巴章区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和农村快速评估方法(包括二级数据),调查了居民对社区林业管理活动的参与程度,评估了集体林业对当地居民减贫的作用。结果显示,该社区98.9%的受访者依赖农业和森林资源维持生计。社区居民参与了大量相关会议、讨论并参与社区林业管理、营林造林活动。有42.3%的受访者强烈认可公有林业可以减贫,32.6%和25.1%的受访者为认可和中立。发展公有林促进了本土草药生产、美学价值和生态旅游发展,也保育了水土保持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但目前,农村地区的贫困程度仍远高于城市地区,生态保护的任务依然很重,因此政策制定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应该携手合作,通过大力发展公益林并鼓励社区参与,以切实减少尼泊尔的贫困。

9

老挝生态系统服务消耗研究

梁一行, 甄 霖, 贾蒙蒙, 胡云锋, 张昌顺, 罗 琦

摘 要: 生态系统利用强度成倍的增加使得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需求间的矛盾日益严峻。“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老挝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科学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消耗是探究居民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收获指数和料肉比等参数对老挝1961–2013 年农产品、水果和畜产品消费数据进行转换,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1)老挝以农田、森林、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消耗为主,其中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消耗占比超过80%且有下降趋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消耗占比高于10%且有上升趋势,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消耗占比不足2%且基本不变,三类生态系统服务消耗量均呈现出先增加、后波动、再增加的变化趋势;2)老挝生态系统服务消耗在1961–2008 年期间形成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消耗一家独大”模式,在2008–2013 年期间形成了“农田、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消耗均衡发展”模式,并且有从前一个模式向后一个模式转变的趋势;3)老挝生态系统服务消耗模式形成及变化受供给和贸易的影响,老挝在1961–2008 年期间以发展农业为主,形成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消耗一家独大”的模式;得益于农、林、畜产品进口种类的不断丰富、贸易额的增长、进口量的增加,2008 年后老挝生态系统服务消耗从“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消耗一家独大”模式转变为“农田、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消耗均衡发展”模式。本研究为生态系统服务消耗研究提供了实证参考。

10

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一带一路”农业可持续性分析

陈劭锋,刘 扬,苏利阳

摘 要:“一带一路” 国家需要在顶层谋划方面做出努力,方能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这需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可持续性有一个准确的评判。本文在“一带一路”可持续农业概念认识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农业目标解读的基础上,借助统计回归分析、趋势预测等方法,预测了2030 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等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这些发展趋势相应地对农业资源环境的冲击。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资源环境前景不容乐观,且难以支撑起该地区未来对粮食安全需求的保障,只有采用积极应对政策和措施,并在战略上进行规划和布局,才能确保该地区2030 年粮食安全这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为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从构建农业合作平台、设立专项基金,以及创新农业合作模式等三个方面进行战略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1

基于GIS 的中俄跨边境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估

周业智, 王卷乐, 王 祎, Elena A. Grigorieva

摘 要:气候舒适度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影响旅游地旅游季节长短及旅游地开发的重要因素。利用中俄跨边境地区—中国黑龙江省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46 个基准气象站点2004–2013 年间的月均气温、月均相对湿度、月均风速等气候要素数据,利用ArcGIS 平台,基于距离平方反比和协同克里格插值方法,计算温湿指数(THI)和风寒指数(WCI),获得研究区栅格单元为1 km2 的气候舒适度评价图,进而对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各月份气候的舒适性进行分析,并揭示了该地区年均气候舒适期的空间格局及其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1)中俄跨边境地区温湿指数与风寒指数的总体分布趋势是随纬度及海拔高度由南向北、由低到高而递减。风寒指数的舒适区比温湿指数的偏大;2)研究区旅游气候舒适期地域差异显著,中国黑龙江省舒适期长度为4 到5 个月;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舒适期长度由南至北呈递减趋势,其南端地区舒适期长度可达7 个月;3)研究区旅游气候舒适期为5 个月的区域最大,占研究区面积的46.6%;舒适期在2 个月的区域最小,占研究区面积的比例不足0.3%。研究结果可为中俄跨边境地区旅游气候资源开发、游客合理安排出行等提供科学依据及理论参考。

研究区域4月份的THI、WCI和气候舒适度指数

12

哈萨克斯坦草地生态系统压力的时空动态分析

温 昕,闫慧敏,谢小平,杜文鹏,赖晨曦,甄 霖

摘 要:受气候变化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生态退化和草畜矛盾最为突出的国家。研究哈萨克斯坦草地承载状态对认识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哈萨克斯坦遥感数据和畜牧业统计数据,以生态系统的供给与消耗为基础,分析哈萨克斯坦草地生态系统与承载状态的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2003–2017 年,哈萨克斯坦牲畜养殖数量呈现持续平稳增长的趋势,受冻害影响,在2011 年数量有所减少,牲畜养殖结构空间差异不明显。2)哈萨克斯坦草地供给量波动上升,而畜牧业生产消耗量持续增加,导致草地承载压力不断增加。3)2003–2017 年间,哈萨克斯坦整体的草地承载状态一直呈现富余状态,但草地承载压力指数呈现平稳上升趋势,草地承载压力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草地生产力低下的克孜勒奥达尔州、耕地集中的南哈萨克斯坦州和北哈萨克斯坦州,并逐渐向农牧交错区和半荒漠带推进。

哈萨克斯坦各州草地承载力的空间分布

13

蒙古国中东部地区2006–2015 年产草量遥感估算研究

李 舸,王卷乐,王艳杰,魏海硕

摘 要:蒙古国是“一带一路”倡议“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的区域,草地产草量的变化对该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探索适合于蒙古国地区特征的产草量估算最优模型,并对该地区产草量时空分布进行研究。基于EVI、MSAVI、NDVI 和PsnNet 四种遥感指数,结合地面观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三种产草量估算模型。在模型评价基础上,选择模拟效果最好的基于MSAVI 的指数函数模型(模型精度78%),完成2006 - 2015 年蒙古国中东部 6 省产草量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10 年间产草量具有明显的波动趋势,前5 年产草量缓慢下降,后5 年则波动较大,总体略呈上升趋势。研究区产草量(单产)自西南向东北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大部分省份单产均在1000 kg ha−1 以上,最大单产地区为肯特省,为3944.35 kg ha−1;各省产草量(总量)差异较大,其中肯特省的产草量(总量)最高,为2341.76×104 t。研究还发现,中蒙俄铁路沿线产草量变化趋势与研究区6 省基本一致。

中蒙铁路沿线草地产出的年际变化

14

外商直接投资对老挝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熊琛然,王礼茂,杨承佳,屈秋实,向 宁

摘 要:在全球对气候变暖和碳减排日益关注的背景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0–2017 年的数据,运用Johansen 协整检验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对老挝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FDI 与老挝碳排放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FDI 增长在短期内将会增加老挝的碳排放,FDI 与老挝碳排放的关系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变化,即倒“U”型变化。中国是老挝最重要的外商投资国家,老挝是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国家,中国在对老挝当前和未来的投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老挝资源环境承载力。

15

基于CNKI 文献大数据的中国荒漠化研究热点空间分布与动态变化

梁雨廷,胡云锋,韩月琪

摘 要:荒漠化研究关乎全人类生存与发展,“归一化综合热度指数”(Normalized Comprehensive Hotspots Index,NCH)是

通过学术论文数量揭示某一科研领域研究热点空间分布的一个综合性指数。本文采用网络爬虫(Web Crawler)技术从CNKI 中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AJ)1980s–2018 年全部中文期刊论文全文,针对检索到的253055 篇有关荒漠化的文章,构建了基于NCH 指数的中国荒漠化研究热点提取模型,揭示了中国荒漠化研究热点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研究表明:1)归一化综合热度指数可较好地刻画中国荒漠化研究热点空间分布格局,该指数在其它领域的应用仍待验证和修正。2)根据归一化综合热度指数可知:中国荒漠化研究热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及草原区、西部高寒地带的柴达木盆地沙漠化区和新疆的绿洲-荒漠交错带(包括塔里木盆地中部向昆仑山山麓延伸区,天山山脉周边零星分布区和阿尔泰山南麓前山丘陵带),其中以内蒙古中东部农牧交错区的荒漠化研究热度最高。3)1980 年代以来,中国荒漠化研究热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19 个区县研究热度显著下降(占研究区面积的10.37%),该趋势由2002 年以来开展的各项工程所主导,内蒙古-大兴安岭东部仍需加强治理。荒漠化气候类型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荒漠化分布,归一化综合热度指数为各领域获取研究进展提供了新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NCH荒漠化研究指数的变化趋势


转载自Resources and Ecology

经作者授权转载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文标题: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资源与生态学报)“一带一路”生态承载力专辑现已上线

-The end-

排版整理:鲁嘉颐

责任编辑:李亮

审核:王冠 王波涛 梁龙武

猜你喜欢

1、年度盘点 | 你关注的2019,地研联始终相伴2、地学快讯 | 地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3、期刊目录 | 《世界地理研究》第28卷第6期4、期刊目录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28卷第12期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我要睁大眼睛看看,是哪个小可爱也【在看】鸭~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