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 第三届人文与经济地理青年论坛主会场全景回顾
2019年12月22-23日,第三届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论坛在北京举办,主旨是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讨学科前沿,促进青年人才交流与成长。论坛吸引了全国100余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0余名学者参会。现对第三届人文与经济地理青年论坛主会场进行全景回顾。
主持人:
陈明星研究员、王姣娥研究员、席建超研究员
陈明星研究员首先介绍了与会嘉宾,向莅临本次论坛的领导、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简要回顾了青年论坛的发展历程,由中国科学家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发起,在中国地理学会的指导下,在陆大道先生、张国友副理事长、樊杰主任、刘彦随主任、金凤君主任等的亲切关怀下逐步成长和发展起来的,青年论坛的初心是青年人要向前辈们学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为青年学者搭建交流的平台,促进青年人才更快的成长。
致辞嘉宾:
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彦随研究员
刘彦随研究员首先代表重点实验室对第三届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同时也对与会领导嘉宾和青年才俊表示热烈欢迎!祝愿论坛能够面向国际可持续发展,国际地球科技的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特别是国家推进区域治理、空间治理等方面支撑国家科学决策,要发展人地系统科学。希望这个论坛能够在各方面支持下,特别是得到中国地理学会、地理资源所、期刊网的大力支持,成为青年学者之间交流学习的一个重要平台。成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际科学前沿,面向学科创新发展挑战,展示青年学者才华的舞台。“顶天、立地、惠民”是这一代青年才俊的使命,地理学者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谋万民福”,希望青年才俊们能够在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前进道路上做出辉煌业绩。
致辞嘉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地理科学处处长
熊巨华研究员
熊巨华处长表示非常高兴参加这个论坛,我自己曾经策划过青年论坛,对于青年学者的论坛活动积极参加。刚才主持人提到的科学前沿和人才培养,也是基金委的重要任务。从明年开始,基金委也将有新的改革和持续深化措施,推出人才升级计划,将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多机会和渠道。我到地理学科时间不长,做了一些调研工作,指出人文地理学科确实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和其他学科也有一个共同属性就是科学,所以人才培养应该跟其他学科没有明显差别。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杰青资助率是比较低的,优青也是类似结果。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做出了很多很好的工作,让努力让这些工作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基金委项目总体上是竞争性资源,学科发展需要切实拿出努力和成果,人才就会脱颖而出。
致辞嘉宾: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局地球科学处处长
段晓男研究员
段晓男处长表示提起青年总是给我们希望和信心的感觉。地球科学领域,青年人的创造力和佳绩有很多案例可循。板块运动理论中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以及美国研究生马丁的贡献。二十几岁的毛头小伙基林观测二氧化碳浓度等,正是因为青年人的执着才有了今天的气候变化等科学议题。希望各位能够不负韶华,做出属于你们自己的成绩。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科学内涵的认知理解,真的迎难而上,解决真问题,真正解决难题,我相信会引起很多共鸣。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很重要,未来也有着更加广阔前景,但也要采取一种更为审慎的科学态度。科学是追求理性的,需要说真话、说实话的勇气和魄力!很高兴看到今天的论坛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祝愿青年论坛越办越好。因为一个学科的发展是交流和碰撞中产生的,既需要互相批判和挑剔的态度,也需要一种互相欣赏的胸怀。
致辞嘉宾: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学术期刊中心副主任
朱晓华研究员
朱晓华研究员代表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学术期刊中心对论坛召开表示热烈祝贺。由地理资源所主办的学术期刊近些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根据2018年中国期刊报告显示,地理资源所主办的学术期刊都远高于平均影响因子。以地理资源所期刊为核心骨干的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平台也勇于创新蓬勃发展。期待大学者们一如既往支持,也诚恳期待青年学者支持。过去两届人文与经济地理青年论坛我们进行了精诚合作,先后组织近60位青年学者开展了两期笔谈,畅谈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传承发展和青年学者的责任和行动,反响热烈。对于本次会议,期待更深层次合作,无论是专题还是专栏,无论是笔谈还是论文,还是咨询报告。让我们一起立足国家战略,服务行业发展,引领学术交流,一起以家国的情怀,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特邀报告嘉宾: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陆大道院士
陆大道院士长期关注青年学者和青年人才的成长,他要求青年学者应该是长期关注于一个专业的领域,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精耕细作,进行学科传承创新和发展。告诉青年学者要立大志,要明确自己的志向,给自己定中长期的目标,一步步地努力,确定方向,热爱它,钻进去发展,直到认可这个方向,逐渐慢慢地热爱这个方向。告诉青年学者,要积累经验,厚积薄发,要“让习惯来塑造我们”。有感而发,要勤于思考,勤于动手。要有工匠精神,慢工出细活,精益求精。最后,给学科领导者也提出了建议,他说,作为领导,要给每个人安全感,要关心下属。要知道自己领导下的每个人,今天大家有什么事,家里有什么苦恼,遇到什么问题,什么困难,这样才能让搞业务的人心无旁骛,安心做科研。
特邀报告嘉宾: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樊杰研究员
樊杰研究员作了《生态文明背景下地理单元区域的综合研究》大会报告,深入阐述了中国未来区域发展格局如何进行认知、调控以及战略设计。指出中国区域发展具有非公有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两大驱动力。中国经济的总量和发展水平达到了重要的拐点阶段,这个拐点阶段标志性特征是人均GDP已经达到了将近一万美元。要把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我们新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和重要的路径,来规避中国中等收入陷阱所存在的区域差距人群之间的差距带来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三个均衡,人口与经济在空间上分布要均衡,人口经济要与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相均衡,人类活动的数量增长类指标与质量改善类指标的变化趋于空间均衡。解析破解什么叫区域、城市、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函数,这恰恰是理论方法上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区域综合研究的复兴是对生态文明背景下空间治理的科学响应。地理单元区域是开展人-地耦合为机理探索、可持续地理过程等区域综合研究的相对理想的“靶区”。从空间系统性、单元相对完整性、区域依赖性等,对人文地理学经典(传统)和前沿研究都提出了新命题。
特邀报告嘉宾: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方创琳研究员
方创琳研究员作了《中国人文地理学复兴四十年取得的成就与未来发展展望》大会报告,分别包括复兴40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历程,复兴4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做出的重大贡献,中国人文地理学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几点建议。面对更多的是青年的朋友们,通过这样一个形式,对老一辈人文地理学家他们过去的成就做一个梳理,来给我们年轻人打打气、鼓鼓劲,起到这样的作用。指出中国人文地理学40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专业机构不断壮大,出版了上千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著作,编制了上百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教材,国际地位迅速提升,承担了多项国家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的任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推动了人地协调论上升为指导国家发展理论基石,编制完成了第一版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在规划、区划、评价、咨询领域为国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各分支学科各展其长取得了蓬勃发展。
特邀报告嘉宾: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赵鹏军研究员
赵鹏军研究员作了《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交通规划编制思考》大会报告。交通地理学的当前研究重点议题:一是交通网络布局与地方经济发展,二是交通设施空间格局的生态环境影响,三是交通服务可达性与社会福利,四是交通系统的地理过程分析与综合模拟。从地理学视角对国土规划中交通问题做了几方面深入思考:新时代规划体系已经发生重要变化,交通运输体系在国土空间中的作用认识模糊,“一张图”的刚性无法适应交通流的动态变化,人口集聚与流动趋势同交通网络的不协调,老龄化、少子化与交通“峰值”,乡村地域系统重构与交通基础服务网的矛盾,重“交通”轻“运输”的经济空间格局,地理环境与交通设施相互作用,中微观尺度的土地与交通相互作用。赵老师表示要发挥交通对国土空间的五大作用,对国土资源的空间配制作用,对国土空间功能的引导作用,对国土空间结构的架构作用,对国土空间组织的关联作用,对国土空间形态的塑造作用等。
特邀报告嘉宾: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亚华教授
王亚华教授作了《乡村振兴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大会报告。非常荣幸有机会和人文与经济地理界的朋友们交流。详细介绍了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方法的由来,由水治理、公共事务治理、社会生态系统治理等发展出来一套非常系统的研究制度的方法,那么这个方法我们称之为叫社会生态系统分析。基于该方法解析了清朝时期山西陕西地区自主灌溉的自主格局,包括乡村阶层的崛起,人口,包括政府的政策的演变,并以乡村振兴为例从三组分析中讲解了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方法的效用。表示乡村地区劳动力外流的中介机制包括领导力的丧失,村庄归属感下降,资源依赖程度增加,村民间异质性等,提出从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来解决乡村地区劳动力外流问题,并指出社会生态系统分析不仅仅用来解释,它实际上还能用于诊断,用于预测,它有现实的机制的效应,为我们现实提供很强政策的含义。
主持人:
龙花楼研究员、鲍超研究员、杨振山研究员、杨宇研究员
点评嘉宾:
金凤君研究员、刘家明研究员、周素红教授、高晓路研究员
特邀报告嘉宾:
中山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周素红教授
周教授作了《时空行为视角下的品质空间规划》大会报告,提出新的概念“品质空间规划”。相对于原来的空间规划而言,在追求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空间品质方面存在的不足,想怎么从人的角度来探讨,重构的体系有哪些方面的要素。在原来的空间规划基础上追求以人为本的空间品质,从传统的增量规划转成存量规划,从传统的外延发展向内涵增长转变。提出在品质空间规划中,第一需要关注人的时空行为,和时空行为对外在物质设施的表现,以提高生活圈规划内涵,第二在感知规划里要针对传统的城市公共安全领域进行减灾防灾,相应空间设施组织维度,以及做好社会安全规划。
特邀报告嘉宾: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朱晟君研究员
朱晟君研究员作了《企业如何拓展出口市场?》大会报告,主要是关注地理学非常经典的问题,在空间上如何去拓展,尤其是中国的企业在出口的时候如何一步步地走出去。美国对我们封锁的时候很容易导致一个问题,产品门类上塌下来,所以需要思考的问题,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压到在美国身上。中国的发展不单单出口质量要提升,还有我们的出口要更加的多元化,包括产品的多元化,出口目的地、市场的多元化。朱老师研究团队在实证分析中,充分考虑了国家之间的地理距离、文化距离、制度距离和经济距离等,并构建出一个综合性指标,其计算效果要优于一套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特邀报告嘉宾: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薛冰研究员
薛冰研究员作了《东北老工业区人地系统研究及决策服务支撑》大会报告,认为人地关系目前小尺度和跨尺度的力度上面临挑战,而且要阐述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的问题,要研究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以及更细化的生产活动、消费活动、流通活动,并进行空间立体化和研究企业的历史行为与形成机理,组织结构与系统功能,同时还要研究跨尺度的关键信息和多尺度的响应,将人类活动圈层划分为生计层、制度层、自然圈层和意识形态层。空间尺度的问题,不同的空间尺度下结构功能到底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误差是什么样,更精准的不一定是好的,宏观的不一定是坏的,我们考虑不同的要素过后,我们试图重新去认识这个地方的人地关系系统结构。
特邀报告嘉宾: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姜炎鹏研究员
姜炎鹏研究员作了《城市化的金融转向》的大会报告,大家知道在过去的二到三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化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案例,中国城市化发展实践以及国外和国内的学者对中国城市化研究做出突出贡献。报告主要是探究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一些转向。中国很多的学者和西方的学者对中国城市化投入了很大的兴趣,研究方向主要呈现全球化、去中心化、去管制化等几种转向。提出了增长联盟和增长机器的理论,特别是以北美和西欧的研究背景下研究中国的理论体系。提出中国城市化发展是两个推动的方式,一个是靠工业吸引人口,在政府的主导下,第二个通过财政土地信用来推动扩张,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土地引资,土地财政加土地信用,再金融化,增长动力上首先通过制造业吸引人口的进入,产业化+新区的发展,房地产+土地金融+基础建设+棚改。
特邀报告嘉宾: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钟林生研究员
钟林生研究员作了《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适宜性研究》大会报告,认为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意义主要包括支撑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规划建设、丰富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理论方法体系、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和谐统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以及丰富旅游地理学与旅游生态学研究内容。指出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应该根据相关指标来确定游憩区的利用潜力、适宜状况或利用效益,大尺度空间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有效识别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冲突发生的可能性。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地利用的最佳模式之一,适宜性的评价是确保自然保护地保护与生态旅游利用协调的有效而且也是必要路径。
特邀报告嘉宾:
香港大学地理学系钱俊希助理教授
钱俊希助理教授作了《文化经济地理学视阈下的技术创新》大会报告,和大家分享最近正在探索或者说正在思考的文化地理学视角上怎么看技术创新的问题。认为在地理学领域,技术创新研究视角、研究范式伴随着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发展脉络认识转向而不断推进: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熊彼特式创新,技术创新活动地理空间维度的研究,“新”经济地理学多元转向下的研究。提出文化经济地理学视角的技术创新,建立一个将技术从业者和技术消费者的文化倾向、价值观念、身份认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等要素结合起来综合考察技术创新的动力、过程、机制的试探性研究框架。
特邀报告嘉宾:
中山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刘晔教授
刘晔教授作了《中国城市绿色空间对居民健康福祉的影响研究》大会报告,随着中国进入城市时代,快速城镇化所带来的环境与社会问题日益威胁着居民的身心健康,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是重大科学问题。认为人们对周边环境的感知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瞬时情绪,从而影响身心健康,绿地为体育锻炼开展提供了舒适宜人的场所,也为邻居间互动和社区集体活动提供了舒适的场所。提出应更多地关注人本尺度的微观绿化环境,鼓励在大型公共建筑开展立体绿化,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拓展绿色空间,增加城市弱势群体居住社区周边的绿地供应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乡村绿色空间的数量与质量,推动环境公正。
特邀报告嘉宾: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李玉恒副研究员
李玉恒副研究员作了《乡村振兴战略科学认知与政策适宜性研究》大会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空心化”蔓延,居民点用地占用大量耕地资源,农业经营主体弱化,大量耕地撂荒或低效利用,乡村儿童、老人等留守人口问题严重,乡村迁移人口多集中于城市郊区或城中村,降低了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认为外界发展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影响到乡村系统稳定性及要素构成,超过系统调控阈值,使得乡村系统演化由量变转到质变,从而发生分异,同时乡村系统抵御外界发展环境扰动的弹性能力决定着乡村系统的演化方式和结果。
主持人:陈明星研究员
特邀报告嘉宾:
商务印书馆李娟主任
商务印书馆李娟主任作了《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与传承发展》大会报告。介绍了商务印书馆发展历程,表示商务印书馆的地理学出版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发展是密切联系的。总结了商务印书馆地理出版的三个方向:应用型学术著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理论性学术著作,对地理学的学科发展有不可推卸的担当和责任;尝试对生态环境读物的公众科普。提出商务印书馆希望出版一套青年地理学人的著作,名称暂时拟定为“青年地理学人”文丛(论丛),希望有志于在学科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两个层面做到理论总结,并且在实践过程中间有自己的独特想法,能够广泛吸纳青年学者们的前沿性著作。同时也表示接下来怎么做,还需要集思广益,也希望听到各位青年地理学者的意见和声音,以期完成人文与经济地理青年学者的学科传承与发展使命。
各分会场代表杨俊教授、郝庆副研究员、李广东副研究员、潘峰华副教授、李效顺教授、王开泳副研究员作了各分会场交流报告,刘彦随研究员、高晓路研究员为各分会场的优秀报告人贺三维等颁发了第三届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优秀报告奖”。
闭幕式总结: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刘彦随研究员
刘彦随研究员代表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做总结讲话。对第三届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论坛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指出现阶段正是国家重大的战略机遇期,要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要从数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张,转变到高效率高质量发展,地理学者的使命已到来,责任也日益重大,但是面临三大挑战,第一是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将面临长期挑战,第二是青年人才申请国家重点基金项目的重大挑战,第三是地理学研究对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的系统化支撑挑战。鼓励和期待人文与经济地理青年学者要有三大作为,第一要有学科认知和发展格局,第二要勇于探索,担负使命,第三要积极探索,甘于奉献。最后刘老师提出地理学青年学者要拥抱大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谋万民福,有深度才有高度,接地气才有底气。
闭幕式讲话: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陈明星研究员
陈明星研究员对青年论坛做简要总结,表示第三届人文经济地理学青年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表现为:第一,学术论坛回归学术本身,高质量的大会报告以及分会场报告,为与会学者分享了最为前沿的科学知识。第二,与会学者感受到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繁荣发展,学术前辈服务国家战略对科学的前沿发展具有引领方向的重要作用。第三,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青年人才不断涌现,是“有思想、有热情、有活力、有干劲”的一拨青年人。第四是与会学者相互交流,结识新朋友、相逢老朋友,在学术交流的同时增进了大家之间友谊。青年学者要从科学家前辈的事迹、言论和思想中汲取营养,感受、传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和家国情怀,呼吁青年学者们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传承科学家精神与学科发展。衷心感谢所有与会嘉宾和来宾,正是因为大家的到来和参与,青年论坛才有了如此活力。
资料来源:中科院区域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说明:以上内容经由速记整理,未经嘉宾本人审阅。
此外,青年论坛分会场报告一样精彩,敬请期待!
排版:王凌志
责任编辑:张英浩
审核:田巍 王波涛
猜
你
喜
欢
会议通知 | 2020年地理科学领域部分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列表(参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