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 | 世界各地的华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小年已过,这意味着春节真的快要来了,年货也该置办起来了。
事实上随着国内外文化交融的加深以及中国话语权的提高,春节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比较有存在感的节日,每年春节,总会有各国元首向我国发来贺电。
图:
春晚之前的新闻联播里
能看到各国元首用中文送祝福
(图片来自:Youtube@CCTV春晚)
同时,对于海外华人来说,如果有什么文化符号能激起华人们共同的身份认同,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必然是其中一项了。
这种重要的节日,华人们都是怎么过的?
虽然在欧美,春节远不如圣诞节和感恩节一样热闹,但是随着国内外文化交融的加深,春节也的存在感渐渐加强。当然,庆祝最多的还是华人。
欧美的华人无法回国时,同样通过聚会来过新年。不过他们并不局限在认识的圈子里,一些华人组织同样会组织大型的老乡会等泛华人聚会。此时,同根的海外游子们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甚至共同欣赏祖国的新年节目。
图:纽约的新年大游行
(图片来自:Wikipedia@Rhododendrites )
除了聚会,过年的意味还常常会通过当地华人社区的街头活动体现。
美国、加拿大、英国的华人社区,每每在春节前两周已经是红通通一片,舞龙舞狮挂灯笼,中国餐馆也装饰得喜气洋洋。
其实,很多唐人街很早就有舞龙舞狮的活动,比如纽约唐人街。以往,醒狮往往在春节时游行贺岁,在当时的华埠,几乎所有店铺全年开门,醒狮和麒麟挨店逐铺拜年收红包。而今天,很多店铺常常会休息两三天。
海外的华人在异国他乡,仍保持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活动
(美国唐人街牌坊前的舞狮庆祝 图片来自:Wikipedia@Joe Mabel)
街头表演舞狮,吸引路人驻足观看
(图片来自:Wikipedia@Firdaus Latif)
另外,过去舞狮用的是传统的狮,颜色主要为红关公狮、黑张飞狮和象征刘备的彩狮,造型威武。近年来也出现一种新派狮,体型较细,狮尾长约2.1米左右,以跳梅花桩为主,逐渐在各唐人街流行起来。
不过据老华人说,如今唐人街的庆祝活动反倒不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得热闹,只是“小儿科”。这可能是因为鞭炮的原因:那些年的大年初一,鞭炮可以由五、六楼挂到地面,噼噼啪啪响得不亦乐乎,最后街上地面满是红红的鞭炮纸,有红毯那么厚,而现在没人放鞭炮了,少了那种年味。
鞭炮和舞狮常一起出现
(注意安全)
(图片来自:Wikipedia@S Pakhrin)
除深入民间的接地气活动外,很多城市官方还准备了比较“高大上”的大型演出、表演活动。
在美国文化艺术届地位极高、位于华盛顿西北部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自2005年举办中国节以来,每年都在舞台上展示中国文化。
舞台上有中国传统的艺术,中国元素
在国外也能体会到浓浓的中国味
(图片来自:YouTube@The Kennedy Center)
在今年春节到来之际,肯尼迪中心也精心准备了活动。除传统活动外,2020年刚刚竣工的建筑空间“触角”(REACH)还将出现美丽的户外灯展与晚间表演,不仅华人,老外也已经按捺不住要去的心情了。
远在欧洲的华人们也不寂寞。一年一度的西班牙“欢乐春节”于今日(1月17日)拉开帷幕,包括新春音乐会、中华美食节、春节庙会、走进中心过大年等活动项目让海外就算孤身一人的华人也能过个热闹的年。
去年的春节展览吸引了很多人
既让西班牙华裔有了情感寄托,又做到了文化输出
(图片来自:facebook@Centro Cultural de China en Madrid)
欣赏了热闹的活动,华人们在闲时的假期常常出门活动,很多人选择逛一逛当地的“庙会”。
洛杉矶唐人街,伦敦索霍区唐人街,巴黎的第13区的Ivry大道和Choisy大道附近,每年都挤满了大多数的华人面孔和少数异国面孔,他们在这里逛上半天,再买一些传统或新鲜的玩意儿,仿佛置身中国一般。
新加坡的年货市场
这和国内没什么两样,身在他国,心系祖国
(图片来自:Wikipedia@Img by Calvin Teo)
也有很多人选择出去旅行,感受自然气息,毕竟趁着春节出行成了新兴过年大趋势,自己玩尽兴了,就要考虑人情往来了,这就不得不提春节的买年货、送礼。
早期出海的华人经济条件有限,年货的选择上往往会把家乡的“土味”带出去,食品上选择在国内常卖的油果子、腌制品等高糖高盐食品,为了“面子”则会选择竹器、瓷器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摆件……
腊肉——海外游子的心头好
要是能来两瓶老干妈就更好了
(图片@图虫·创意)
但随着三四代华人与欧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条件以及生活品质意识的提高,赠送更具健康意味的礼品——如运动礼券、户外旅游体验,已经变成了新的潮流,顺应了华人们愈加旺盛的户外需要。
拜年祭祀
压岁钱
我国自古有同宗同姓的说法
这一习俗也被华人带到了海外
(图片来自:Wikipedia@三猎 )
《礼记·乐记》有云 :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因此,在南洋传统华人节日里,全家除完整相聚,实现“同和”外,祭祀天地、祖先也是重点,是为“同节”。
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地的华人在春节时,往往会全家一起拜神祭祖,宗族组织或同乡会也会举行集体祭祀宗乡先贤的活动。这些成员之间就算互不相识,也会按照约定时间在庙堂或宗祠祭祀集体祖先牌位,摆放祭品。
年糕要做成吉祥的形状
(图片@图虫·创意)
这是彼此心照不宣的行动模式,也是人心集体的归属。
在祭神祭祖用的祭品上,年糕则是必备品。往年人们在蒸年糕之前,总要举行一些为了辟邪的祝福仪式,如在炉灶周围撒遍盐米等等。
如今很多年轻人或许生活繁忙没工夫做年糕,直接从商店购买,但商店的制作者如果足够用心,在蒸之前依然会遵守传统。而抛撒盐米的驱邪方式,说穿了,就在于盐分随水蒸气溶化可漂浮在空气中,有助于抑制细菌病毒滋生。
当然,年糕不仅用来祭祖,也是家人常吃的食物,和饺子地位不相上下。
年糕谐音年年高升的好寓意
在世界各国的唐人街,都有中国特色的年糕出售
(图片来自:Wikipedia@Ramon FVelasquez )
过汉族新年,实际上是在热带继续庆祝着祖先的温带节日,延续着亲情的纽带,这种“纽带”在“压岁钱”上也体现了一二:
给孩子压岁钱的本意是希望孩子们平平安安、学会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南洋的华人家长们和国内父母也一样,先把红包“替孩子保管”,再计算一下送出与收回的红包盈亏,感叹两句。
“叔叔,恭喜发财”
(图片来自:Wikipedia@istolethetv)
其实这也不奇怪:据英国TNS全球市场研究咨询公司对5000名中国人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南洋华人的一项调查,春节期间华人们最想收到的礼物是:现金。哪怕是小孩子。
但直接送钱其实显得有点不上心,南洋的华人亲友之间往往在祭祖结束后的两三天相互拜年、送礼。
马来华人过春节
大人小孩都从狮子嘴里掏礼物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Calvin Chan)
当然,送的礼品随着年岁变迁也开始发生变化:从八九十年代的白糖白面,到21世纪初的脑白金,再到如今的人参鹿茸等健康滋补品,或颈椎按摩器、健身器材,或会员卡、购物卡等,无一不是在向着实用、健康的路子走,这一点倒是和欧美华人们有很高相似度。
不过这些只是华人作为一个整体的习俗,由于自末到民国年间,南洋华人陆续南下的人来自福建、两广、江浙云贵等地,他们各自也由自己的家乡传承了不同地域的过春节习俗。
马来西亚的极乐寺每年农历一月份都会亮灯
吸引了大量游人,也为春节增添热闹的气氛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Mazur Travel )
如“天公诞大过年”。
“天公诞”也称为“玉皇诞”,日期为农历正月初九,是道教阳数至极,为玉皇上帝万寿日,漳泉地区福建人把“天公诞”看得比大年初一还重要。这天,古时福建人会举行迎接天公诞的拜天公仪式,主要祭品是甘蔗。在如今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乃至泰国南部等地,天公诞的重要性不比春节低。
最后,在这里,地小联提前和大家说声:过年好!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 地球知识局,转载有删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文编辑:康楠
责任编辑:常贵蒋
审编:王波涛 常贵蒋
终审:顾伟男 田巍 梁龙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