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 | 青藏高原网络精品课程简介
您了解青藏高原吗?您想知道她的前生今世和未来吗?
2019年青海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部分教师联合,共同打造了《地理中国—青藏高原》这样一门课程。该课程在刘峰贵、王静爱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开讲。
本课程首先从中国和世界的角度,介绍青藏高原地理位置及其意义。然后从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开始讲起,又讲述了青藏高原的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特征;还讲述了青藏高原的人类活动历程、人口、民族文化;以及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及观光旅游业;最后讲述了青藏高原的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虽然,课堂时间的限制,并不能全面深入地展示青藏高原的全貌;但他们试图通过600多分钟的讲述,使喜欢和向往青藏高原的同学、同仁提供了解和参考的平台;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出宝贵意见。
教师简介
青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导,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区域地理,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兼任青藏高原研究会、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参编学术专著、教材等15余部,曾获得省级奖励5余项。
刘峰贵
教授
王静爱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导,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国区域地理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编和参与出版学术专著、地图集、教材20余部,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励30余项。
青海师范大学教授,硕导,青海省高校骨干教师,从事青藏高原环境演变和土壤环境教学与研究,任干旱区研究会副主任,青海省地理学会秘书长,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参编学术著作和教材12部。
周强
教授
陈琼
副教授
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导。长期从事土地利用、耕地非农价值、气候变化农牧民响应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与科技部科技支持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和省部级项目20多项,发表论文50余篇。
青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导,主要从事湿地生态过程的教学和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等相关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编撰论著1部,撰写多项专利和标准获发布。
毛旭锋
教授
王文颖
教授
青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导,长期从事青藏高原植物学和生态学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5项,发表学术论文120篇,2009年被授予“青海青年五四奖章”。
青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导,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环境演变与人类响应-适应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青海省科研、教学成果奖5余项,参与编写学术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侯光良
教授
葛岳静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授,博士,博导,长期从事人文地理学全球化与地缘环境研究,兼任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中国地理学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著有多部学术著作,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与生态经济,主要承担《气象学与气候学》《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其它科研项目10余项。
李春花
教授
罗正霞
副教授
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区域旅游地理教学和研究工作,承担《人文地理学》《导游业务》等课程授课任务,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和教材5部。
1
课程介绍
以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为对象,阐述其形成过程、历史发展及现代地理结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既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又使学习者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达到认知高原地理,共铸地理情怀的目的。
2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青藏高原这个地球上最为独特的地理单元,认识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地理结构和发展状况,珍爱高原的自然、生命和文化,守护第三极,同时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增强探索钻研的创新精神。
3
课程背景
1. 近年来国内外对青藏高原的关注,如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和川藏铁路的建设,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设立和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的展开等,对青藏高原地理的系统学习的需求与日俱增。
2. 普及世界第三级地理知识,梳理青藏高原的地理科学发展,致力于培养适应当代高原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 畅谈青藏高原,守护世界净土,共铸地理情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人们对这一世界净土的科学认知,树立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基础,实现高原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4
课程关键词
畅游青藏高原、守护世界净土、关注青藏科考、共铸地理情怀
5
课程内容
6
课程视频
7
课程链接
https://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2066175#teachTeam
图文排版:李倩
责任编辑:田可
审编:王波涛 常贵蒋
终审: 顾伟男 田巍 梁龙武
猜你喜欢
1.佳文赏析 | 博台线—中国区域发展均衡线的重要功能与建设构想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