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 | 《自然资源学报》2020年第5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自然资源学报 Author JNR
《自然资源学报》2020年35卷第5期来啦!本期共推出“资源与战略”、“研究论文”2个栏目,总计刊出19篇文章,共244页。
1
目 录
摘 要
罗屹,李轩复,黄东,武拉平
摘要: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因此,在重视增产的同时,需要不断关注粮食损失问题。通过回顾现有粮食损失的研究,总结文献中提出的重要问题,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分析表明,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1)减少粮食损失的目的和效果的研究。包括增加粮食供给、保障国家安全,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减轻环境压力,保障粮食质量、保证食品安全,以及增加粮食价值链参与者的利润等。(2)粮食产后各环节损失水平估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3)减少粮食损失的方法研究,包括品种改良、教育培训、改进储存设施等。在对现有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展望:未来的研究应向粮食价值链下游环节拓展,对粮食质量损失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并关注粮食的最优损失水平。
基于复杂网络的全球稻米贸易
格局演化及其启示
周墨竹,王介勇摘要: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采用2000—2016年国际贸易关系数据构建了全球稻米贸易网络,分析了全球稻米网络格局演化特征及中国在全球稻米贸易格局中的角色变化。研究发现:(1)2000—2016年全球稻米贸易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相互依赖性加深,网络结构的异质性特征明显,核心节点对网络稳定性有控制作用;(2)印度、泰国、中国、越南、巴基斯坦、美国是网络核心节点,东南亚、南亚、东亚地区保持着全球稻米贸易核心区地位;(3)全球稻米贸易网络划分为六个主要组团,地理临近是组团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组团内部呈现出口国主导、进口国跟随的特征;(4)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稻米进口国家,进口来源相对稳定。建议今后我国继续挖掘全球稻米贸易潜力,充分发挥贸易网络的优势,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增加进口、优化出口,提高贸易网络的复杂性,从而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中国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
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高楠,张新成,王琳艳摘要: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是红色旅游宣传推广水平的一种典型测量手段,也是红色旅游影响力的重要反映。以31个省(区、市)“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为研究对象,运用莫兰指数、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等对2011—2018年中国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11—2018年全国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呈现波动增长趋势,且季节性差异显著;(2)全国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差异性显著,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但西部红色旅游5A级景区关注度上升态势凸显;(3)各省(区、市)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高—高”“低—低”集聚现象分别集中于东、中部和西部地区;(4)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影响因素的贡献度大小排序为:互联网普及率>人均GDP>旅游信息化指数>区域媒体关注度>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网络关注度。
改进多目的地旅行公共费用
——以南京市为例刘崇刚,孙伟,曹玉红,陈晨
摘要:乡村在社会发展中有重要的腹地价值,乡村地域空间结构的演化对生态服务功能有重要的影响。以南京市为例,在乡村实体地域范围基础上进行乡村地域生态服务功能演化测度研究,利用遥感定量测量和CASA模型测算分析南京市1985—2016年乡村地域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研究表明:(1)1985—2000年,乡村各种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都存在降低的趋势;2000—2016年,除水源涵养功能外,其他各种类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仍存在降低的趋势。(2)第一阶段乡村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南偏西和南偏东方向;第二阶段,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在北部和北偏西方向有了提升,其他方向均有不同程度减少。(3)乡镇工业化阶段,生态服务功能受乡村内部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大;在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阶段,城市扩展对乡村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更大。
摘要: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功能极其重要或生态环境极为敏感/脆弱的区域,是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以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四期土地利用/覆被和遥感影像等数据资料,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2015年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内不同类型土地利用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耕地、水域、人工表面、湿地和草地,其中林地面积最大并逐年增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2000—2015年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平均值为53.83,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处于亚健康水平,并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3)陆域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植被覆盖度较大的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较高,相反,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相对较低。
重庆市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风险
评价及其空间分异格局
王成,樊荣荣,龙卓奇
摘要:科学评价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风险水平并揭示其空间格局特征,差异化设计风险管控措施,对引导和调控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多元主体行为选择、实施健康可持续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理清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风险机理的基础上,从风险源压力、风险载体状态、风险控制机制响应三个方面构建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2016年为研究时点,评价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风险水平并揭示其空间分异特征,据此提出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风险管控的差异化措施。研究表明:(1)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风险的产生是风险源压力、风险载体状态、风险控制机制响应三者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2)重庆市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风险总体上属于中等水平,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系统压力、状态、响应水平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并从空间管制、土地利用模式、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等维度提出了差异化风险管控措施。农户规模经营意愿与行为的影响
机制及差异——基于山东省
3县379份农户调查问卷的实证
吕晓,臧涛,张全景
摘要: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分析框架,采用山东省五莲、东平和垦利等三县(区)的379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Heckman二阶段模型和比较分析法,探究农户规模经营意愿与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与差异,为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1)案例区被调查农户对土地政策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且认知水平与结构均存在地域差异。(2)个体特征、资源禀赋和区位因素对规模经营意愿产生显著影响,而政策认知和社会保障因素的影响却不显著;所选四类因素均表现出了对规模经营行为的影响,其中影响力度较大且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因素主要是“是否参加农业保险”和“新型经营主体认知程度”。(3)27.70%的受访农户存在规模经营意愿与行为不一致的情形,山区与平原农户规模经营的影响机制表现出一定差异,影响农户意愿与行为的因素也有较大不同。(4)建议深入了解农民的政策认知水平与结构、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教育,因地制宜构建信息平台、降低农地流转交易成本,构建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土地+服务”的二元规模化。基于序列模式的土地利用变化
分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廖伟华,聂鑫,蒋卫国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
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空间尺度视角的研究综述
张宇硕,吴殿廷,吕晓
摘要:作为连接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的桥梁与纽带,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LUCC)是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随着空间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尺度问题一直是LUCC和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研究与实践管理的重点与难点。系统理解LUCC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尺度特征、尺度差异及尺度关联,对深入LUCC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尺度效应研究、协调多层次管理机构的制度决策、缓解生态系统服务稀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空间尺度切入,基于国内外不同尺度LUCC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总结归纳尺度的概念与内涵,整理介绍考虑空间尺度的研究框架,系统梳理LUCC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研究中的空间尺度选择、空间尺度特征及空间尺度关联,评析单一尺度和多尺度研究方法的特点。并提出未来研究中应在构建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相结合的研究框架、阐释LUCC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尺度效应、完善LUCC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尺度分析方法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1961—2016年≥5 ℃、
≥10 ℃有效积温时空演变李帅,张勃,马彬,候启,何航摘要:为了解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影响,基于5日滑动平均、累积距平、MK检验、多元回归插值方法,选用格点数据对中国农业热量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 ℃、≥10 ℃有效积温整体呈上升趋势,且≥5 ℃整体升幅更为显著,两者升幅均表现为南方地区最大,北方次之,青藏高原最小,秦巴山区积温呈现下降现象。(2)在空间分布上,≥5 ℃、≥10 ℃有效积温整体表现出自南向北随纬度更替变化的地带性分布和自东向西随海拔变化的阶梯状分布,东、中部地区受纬度影响明显,西部地区受海拔影响强于纬度。适宜喜凉作物种植的区域远大于喜温作物的适宜种植面积。(3)≥5 ℃、≥10 ℃有效积温均在1997年发生突变,突变后≥5 ℃、≥10 ℃各积温带界线呈现向北、向高海拔移动的趋势,积温整体升高。南方地区≥5 ℃、≥10 ℃积温增幅整体大于北方,青藏高原及高山山区增幅最小,秦岭地区积温增幅为负。(4)≥5 ℃、≥10 ℃有效积温初始日(结束日)整体呈提前(推迟)现象,且多数格点提前(推迟)日数在0~10 d以内,持续时间在突变后整体延长。青藏高原≥5 ℃、≥10 ℃积温初始日(结束日)提前(推迟)天数最大。
互花米草入侵对河口湿地沉积物
重金属累积效应
谢蓉蓉,吴如林,唐晨,
赖月婷,龚开晟,李家兵
摘要:为了探究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对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累积的效应,选择典型亚热带河口湿地(闽江鳝鱼滩湿地)中未被入侵的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群落A、互花米草入侵斑块边缘B以及互花米草入侵斑块中央C三个典型区10个不同深度的Co、Ni、Cu、As进行研究,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三个采样点Co、Ni、Cu、As含量均随着互花米草入侵过程显著增加,即C>B>A,相比入侵前增量分别达到26.31%、19.66%、50.79%和16.93%;(2)地累积指数法显示,研究区域Co、Ni、Cu为轻度污染状态,As则处在强污染向极强污染过渡状态;(3)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显示,研究区域Co、Ni、Cu的潜在生态风险轻微,As在A、B两点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很强,C点为极强。两种评价方法均显示互花米草的入侵将一定程度上加剧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区域内As污染需引起重视。进一步分析表明沉积物Co、Ni、Cu、As与总碳、总氮、碳氮比、容重和地上生物量呈显著相关,互花米草对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累积的机制可能与其发达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密集的根系结构有关。19尕海湿地植被退化过程中有机碳及相关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马维伟,孙文颖摘要:以青藏高原东缘尕海湿地不同植被退化程度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定位研究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植被退化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退化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酶活性,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和酶促反应效率,且这种影响随土层深度变化有所不同。四种植被退化阶段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均值总体上(0~100 cm)表现为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不同土层中,2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中度退化>轻度退化;0~10 cm土层中淀粉酶和纤二糖酶中度退化阶段活性值较高;20~100 cm土层中蔗糖酶重度退化阶段活性值最高,纤二糖酶活性重度退化>中度退化。同一退化程度土壤有机碳含量、蔗糖酶和纤二糖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显著降低(P<0.05);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在>40 cm土层中活性值有所上升,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原文请到中国知网下载阅读)
《自然资源学报》于1986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自然资源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3037,国内统一刊号:CN 11-1912/N,国际发行代号:BM1602,国内邮发代号:82-322。
《自然资源学报》现为月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中国重要检索系统收录。
常设栏目:专家论坛、理论探讨、资源与战略、资源利用与管理、资源安全、资源生态、资源评价、资源研究方法、专题论坛和综述等。
投稿方式:请登录《自然资源学报》官网(http://www.jnr.ac.cn)或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www.geores.com.cn)选“作者投稿”,根据提示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或北京市9719信箱)《自然资源学报》编辑部
电话:010-64889771
E-mail:zrzyxb@igsnrr.ac.cn
转载自:自然资源学报
经作者授权转载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文标题:《自然资源学报》2020年第5期早知道
图文编辑:胡木兰
责任编辑:张英浩
审编:王波涛
终审: 顾伟男 田巍 梁龙武
猜你喜欢
1. 招贤纳士 | 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20年高层次人才招聘
4. 期刊目录 | 《世界地理研究》2020年29卷3期目录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都看到这里了,点个“在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