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涨姿势|为何地理学要关注人类世?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华南文化地理人 Author CSCG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活动就以各种方式影响和改造着地球,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的进程极大地影响了地球环境。过去50年来,地球表面被人类改造的程度远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强。在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人类世(Anthropocene)”这一新名词应运而生。人类世又称人新世,作为一个尚未被正式认可的地质概念,用以描述地球最晚近的地质年代。该概念是由大气化学家诺贝尔奖得主 P. J. Crutzen 与生态学家 E. F. Stoermer 于2000年首次正式提出,他们认为:自1784年蒸汽机诞生以来,人类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地质营力;在人类行为导致的全球生物物理变化的引导下,地球系统日渐偏离了自1.17万年前全新世开始以来一直保持的相对平衡,当今的地球已进入一个人类主导的新的地球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世这个概念问世时间虽短,却在近年的科学著作及媒体报道中越发频繁出现,但是对于这一术语本身的合理性的争议在科学届始终没有消失。本文作为英国著名地理学家 Noel Castree 在期刊《Geography Compass》上介绍人类世与地理学的系列文章中的第一篇,是编辑部选出的近年的10篇重要文献之一,对于2000年提出人类世以来的科学话语的起源和演变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概述了人类世和行星边界(planetary boundaries)思想与地理学的潜在关联,有利于读者初步了解人类世概念的发展、学术争论以及与地理学相关的研究方向等内容。余晓晨(杜伦大学)



人类世与地理学1:追溯历史


Castree, N. (2014). The Anthropocene and geography I: the back story. Geography Compass, 8: 436-449.

Noel Castree

Professor in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余晓晨(译读)

英国杜伦大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后世俗、FBOs与宗教地理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人类世思想的缘起及其在学界引发的连锁讨论。在 Crutzen 和 Stoermer 在国际地球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内部出版物中的一篇短篇文章中提出地质学上的全新世可能已经结束后,学界马上对这一观点表达了极大的关注。从地质学上讲,全新世正好是智人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其自然和文化发展的“自然障碍”的时期,因此,Crutzen 和 Stoermer 最初的研究尝试并不奇怪。这种全新世边界条件被侵蚀的看法引起了一些地质学家的兴趣,其中最突出的是莱斯特大学的 Jan Zalasiewicz。在这些地质学家的推动下,人类世相关的文章在地质学期刊中频频出现,国际地层委员会(ICS)也成立了人类世间工作组,对人类世评判相关的地学标准也在讨论之中。自人类世工作小组成立后,小组的一些成员通过撰写文章或参加各类学术研讨,推广人类世概念,并带动更多的学者根据各自研究领域成果,为人类世的成立提供更多的证据。

  地质学上对于人类世的地表测定物质标准的讨论并没有妨碍当前环境科学对于人类世时期的开始时间的争论。其中 Steffen 等人于2007年提出将人类世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工业时代”(大约1800年~1945年),其次是“大加速”(1946年~2015年),然后可能是一段“地球系统管理”时期(2016年起)。此外还有许多科学家提出了其他的开始时间的假设。作者强调这些争论并不是表明人类世概念从2000年提出就已经陷入近十五年的僵局,正如 Zalasiewicz 及 Crutzen 等科学家认为“人类世正式化的方式和时间具有次要的重要性;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将各种环境指标整合在一起,并在整个地球表面范围内对其进行考虑。

  之后,许多来自各个学科的环境科学家继而又提出了行星边界(planetary boundaries)的概念。他们确定了构成地球系统的九个全球环境组成部分:气候、海洋酸度、化学平衡、大气气溶胶、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类型、淡水、氮和磷循环以及平流层臭氧密度。对于其中七个,他们界定了一个定量边界,跨越该边界可能会使系统超出全新世规范(对于气溶胶和化学污染,他们尚无法确定边界)。九个边界共同构成了“人类安全的工作空间”。而现在,人类已经超越了其中的几种。为了支持这一观点,他们收集综合了现有的有关环境变化的大量数据进行了阐述。除了名称外,行星边界概念更像是人类世概念的一个特定版本。因此,我们可能将其称为“抵押概念”。它标志着在环境变化的规模,范围和规模上与人类世的想法相同,但在政治上却不那么中性,而公开性更高。但与人类世概念不同,行星边界概念并未引起地质学家的关注,使用时也无需满足全新世末期的正式地质标准。

  作者强调人类世和行星边界的概念不属于任何一门学科。正如上文提及的,它们来自地球和环境科学家的综合研究结果。那么人类世与行星边界两个概念与地理学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呢?作者指出,从事相关研究的学科仍然是少数尝试将物理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观点结合在一起的学科之一。首先,这些研究描述了一个世界,在该世界中,无数的局部行动(如制造混凝土等)共同对多个地球子系统产生了累积的、生物物理的重大全球后果。其次,这两个术语使人们对长期以来赋予“大自然”的几个组成部分(例如洋流)的力量提出了质疑,并突显了如今有意或无意的人类能力作为一种行星力量。第三,这两个概念对于未来环境政策的指定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第四,这一概念对我们目前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他们不仅引起大家对人为气候变化的关注,还让我们开始质疑特别在西方普遍存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而它们与地理学的潜在关联性在于,它们的提出促使地理学科内反思学科的巴尔干化,而重新跨越“自然”与“人文”的隔阂,并以综合的视角以及地理实验的方式去思考环境问题。

  在文章的结论中,作者再次重申了人类世既是一个流行词,也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概念,在未来可能会逐渐发展成一个社会关键词;而行星边界概念是对人类世进行了补充。总体上,人类世和行星边界的概念跨越了所谓的“社会”和“自然”领域之间的鸿沟,尽管这两个新词都不是主要与地理学科相关联的,但它们却涉及许多地理学家多年来一直关注的话题,即人类对地球自然物理环境的影响在工业化之后越发增强,因此未来人类世及行星边界的发展需要地理学持续关注。

相关阅读:(1)Castree, N. (2016). Anthropocene and planetary boundarie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 People, the Earth, Environment and Technology, 1-18.(2)Lewis, S. L., & Maslin, M. A. (2015). Defining the anthropocene. Nature, 519(7542), 171-180.(3)Steffen, W., Grinevald, J., Crutzen, P., & McNeill, J. (2011). The Anthropocene: conceptu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369(1938), 842-867.


转载自华南文化地理人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文标题:

赏读 | 为何地理学要关注人类世?


责任编辑:安静

审编:李倩 

终审: 顾伟男   田巍   梁龙武


猜你喜欢

1. 招贤纳士 | 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20年高层次人才招聘

2. 征稿活动 | 《地理学求索》:“十五周年纪念特刊”征稿
3. 地学前沿 | 2020年研究生“地理大数据培训”暑期学校3号通知

4. 期刊目录 | 《世界地理研究》2020年29卷3期目录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都看到这里了,点个【在看】再走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