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学前沿 | 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地球科学奖获奖名单

8月28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人。5项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和6位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人名单如下:




《科学通报》即将出版“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专辑,集中介绍上述获奖成果和获奖人,以及获奖科学家撰写的评述性文章,阐述各自研究领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敬请关注!


本文分享地球科学奖获得者详细情况。


陈嘉庚科学奖

地球科学奖

获奖项目名称



华北克拉通破坏


主要完成人介绍


朱日祥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 在地磁极性倒转、地磁场与地球深部过程相关性、克拉通破坏以及全球构造等领域取得了富有创新的成果.


获奖项目介绍


克拉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 通常表现为缺乏明显的岩浆活动和地壳变形, 因此传统上认为克拉通是稳定的. 但华北克拉通在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陆内造山, 这些地质现象成为困扰地球科学家近百年的难题. 针对这一问题, 朱日祥及其团队对华北克拉通开展了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多学科综合研究. 发现了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大规模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只是克拉通演化过程中的表现形式, 其实质是岩石圈地幔物质组成与属性发生了根本转变, 导致克拉通固有稳定性的破坏, 改变了人们对古老克拉通“一成不变”的传统认识. 确定了华北克拉通破坏主要发生在东部陆块, 破坏峰期为早白垩世. 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仍保持稳定属性, 中部陆块表现为部分被改造的特征. 发现了早白垩世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是导致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一级驱动力, 俯冲板片在地幔过渡带的滞留脱水使上覆地幔发生熔融和非稳态流动, 是导致克拉通破坏的主要途径. 论证了洋-陆相互作用导致克拉通破坏与大陆增生是全球大陆演化的普遍规律, 这些发现和认知为陆内造山与成矿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 拓展了板块构造及成矿理论.


《科学通报》陈嘉庚科学奖专辑文章


华北克拉通破坏对地表地质与陆地生物的影响


相关著作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ISBN 978-7-03-065069-6

责任编辑:孟美岑 韩 鹏

 

本书总结和提炼了“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成果中对华北克拉通物理化学性质、地壳-上地幔结构、岩浆作用、构造演化、成矿效应、破坏机制等方面的科学认识。第一章从基底构造格局、早期陆壳生长与克拉通化以及稳定阶段的岩浆-沉积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华北克拉通的形成与稳定阶段的演化历史。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叙述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浅部地质特征和过程、克拉通破坏的岩石地球化学证据以及地壳-上地幔结构与克拉通破坏空间范围。第五章讨论了克拉通破坏的成矿效应。第六章总结和概括了克拉通破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分析了华北克拉通破坏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关联,讨论了克拉通破坏机制,简要说明了“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背景与本质。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华北克拉通破坏图集

ISBN 978-7-03-065341-3

朱光等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0.6


《华北克拉通破坏图集》是《华北克拉通破坏》专著的配套出版物,为读者提供了华北克拉通的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图件,以及地壳、岩石圈和上地幔结构信息。该图集以华北克拉通为主要编图区域,从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三个方面展示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最新研究成果,由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三类图件组成,共计83幅。《图集》中的图件都附有详细说明,对制图所采用的数据类型、数据来源、处理方法和主要结论进行了介绍。这些基本图件为深入研究中国大陆演化提供了基础数据,将有助于地学工作者及相关科学家了解华北克拉通演化和破坏过程,获取相关信息。



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地球科学奖获奖人

个人简介


唐朝生

南京大学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和城市环境岩土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 201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4), 2012年获IAEG-RWP奖亚洲唯一提名.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金锤奖获得者,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首届谷德振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


相关成果简介


极端干旱气候作用下土体工程性质灾变过程及应对措施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 近年极端干旱气候事件频发, 诱发了一系列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或灾害, 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给当前工程地质研究带来许多新的挑战. 大力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关系国计民生. 唐朝生过去围绕极端干旱气候作用下土体工程性质灾变过程及应对措施开展了系统研究, 揭示了极端干旱气候作用下土体水分蒸发-收缩-龟裂过程及其耦合作用关系; 阐明了极端干旱气候作用下土体内部热/水/力/变形/结构等多场参数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工程性质响应特征, 构建了大气-土体相互作用理论模型; 创建了土体龟裂研究方法体系, 研发了基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原理的纤维加筋、高分子材料固化和微生物成矿等土质改性抗旱新技术, 开发了工程土体变形分布式光纤监测及灾害预警技术. 研究成果弥补了工程地质领域在极端干旱气象灾害方面的研究不足, 对提升工程地质界应对极端干旱气候事件的决策能力、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关成果已在多个重要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不仅如此, 涉及干旱气候-土体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农业、土壤、环境、生态等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研究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科学通报》陈嘉庚科学奖专辑文章


极端气候工程地质: 干旱灾害及对策研究进展



转载自:赛杰奥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刘有于

审编:张英浩 

终审: 顾伟男   田巍   梁龙武


猜你喜欢

1. 招贤纳士 | 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20年高层次人才招聘

2. 名家访谈录 | 王姣娥—初心筑师梦,热爱赋科研

3. 特色活动 | 《地理学求索》:“美丽图景”作品征集活动

4. 会议通知 | 关于召开“乡村振兴与美好人居”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