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赏析 | 现代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科学
编者按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吴传钧先生(1918.4-2009.4),于1991年创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该理论提出30 年来,对促进地理学综合研究、学科建设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发挥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与导向作用。为纪念吴传钧先生系统创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30周年,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彦随研究员撰文《现代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科学》,在《地理科学》2020年第8期发表。
论文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提出背景、现代释义和创新发展的历史分析,进一步梳理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模式(HERRS),解析了现代人地系统环境(MHESE),构建了人地系统类型结构模式(HESTS),揭示了人地系统耦合机理(HESCM),探索提出了“人地圈”与人地系统科学(HESS)。论文强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是人地系统科学的研究核心。传承创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探索发展现代人地系统科学,成为现代地理学特别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创新研究的前沿领域和新型交叉学科的重要方向,对于科学支撑新时代城乡融合、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全球减贫、减灾与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特此推荐!
现代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科学
摘要
01
问题的提出
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与人类发展演化相伴而生的一对基本关系[1,2]。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以各种方式、不同程度地作用和影响着地球,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给地球表层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作用的不断增强,人文过程逐渐成为驱动地表各类生态过程和环境演变的主要力量。ESSC(美国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提出“人类活动是地球环境变化的第三大驱动因素”[3]。进入21 世纪,伴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当代技术革命蓬勃兴起,标志着人类正逐步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跨越[4]。2000 年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提出“人类世”(Anthropocene)的概念[5],并从“人类世”的视角全面描述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变化与响应的核心和主导作用。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人类长期以来带给地表环境的累积压力,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类赖以生存的森林、草原、河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的持续下降,区域环境退化、污染与重大灾害的多发频发等现实问题,给人类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其实质是人类活动强烈作用于地球系统,导致人地关系或人地系统耦合失调的结果[6]。因此,2010 年IGBP 呼吁进一步加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政策领域的整合研究[7]。
人地关系及其变化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钱学森1987 年倡议发展“地理科学”,认为地理科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研究解决人地系统格局与过程问题的天然使命和独特优势[8]。吴传钧1991 年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1],科学诠释了人地关系这一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和地理综合体的全新思想。黄秉维1996 年倡导发展“陆地表层系统科学”,强调地球系统研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9]。陈述彭和曾杉1996 年指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要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以服务区域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强调地球表层系统自然、人文和技术相结合的系统研究[10]。史培军1997 年提出从人地系统动力学入手,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揭示地球系统演变的人类驱动力机制[11]。陈之荣1998 年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协调人类圈和全球环境的关系”,促进人类发展与环境交叉研究[12],其核心是深化“人−地系统”的理论研究[13]。人类对全球环境变化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促进了地球系统科学的不断深化和发展[14]。20 世纪80 年代国际科学界提出了地球系统科学,旨在揭示地球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调控机制,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15]。进入21 世纪,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性科学越来越认识到需要解决生物圈结构及其功能发生变化的后果。Turner 等2003 年提出了人类与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的框架[16],重视揭示人地系统自然−经济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机制与过程演化趋势,促使理论与方法研究进一步聚焦人地系统脆弱性与弹性[17]、人与自然系统耦合复杂性[18]、人地系统耦合模型[19]、人地系统综合建模[20] 等前沿领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极大地推进了中国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近30 a 来,学术研究的重点逐步从人地关系认知、演进规律,到人地关系复杂性模拟、人地系统可持续性评价与决策支持,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在学科建设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制定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其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不断强化[13,21~23]。随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广大学者深刻认识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组成要素间,以及要素与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实证研究的核心和目标[24],而经济全球化、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又不断赋予人地关系新的时代内涵,特别是新技术、新因素的出现不断改变着人地系统互动的方式、广度和深度[25]。新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人地系统与国土空间治理格局正在经历着历史性变革,人地系统协调与区域发展面临的地理问题愈加复杂[26],地理学的复杂性特征日渐凸显,地理学进入系统研究时代[27]。面向2030 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地理学者理应不断深化对现代人地关系的科学认知,推进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创新及其实践应用,创建人地系统研究理论体系、决策支撑技术体系,成为新时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科学主题和理论问题[28]。0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与发展
2.1
●
理论提出的背景
2.2
●
理论的现代释义
2.3
●
理论的创新发展
03
现代人地系统与“人地圈”
3.1
●
现代人地系统类型
3.2
●
现代人地系统环境
3.3
●
“人地圈”系统及其结构
3.4
●
人地系统耦合机理
04
人地系统科学研究
4.1
●
科学内涵及研究定位
4.2
●
研究主题与主要内容
4.3
●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05
结论与讨论
责任编辑:朱晏君
审编:李倩
终审: 顾伟男 田巍 梁龙武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都看到这里了,点个“在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