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赏析 | 《经济地理》:现代性拓殖与地方响应:少数民族盐业旅游社区的发展实践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经济地理杂志 Author 孙佼佼
《经济地理》2020年第4期所发表的来自孙九霞、庞兆玲和王学基三位学者的《现代性拓殖与地方响应:少数民族盐业旅游社区的发展实践》一文,以其深刻的理论性、求是的实践性、敏锐的思辨精神和学者的责任心与人文关怀而动人心弦,虽然是学术论文,浓郁的情怀依然跃然纸上。文章充满了社会与人类学的深层思考,其视角超越了将旅游业仅仅视为一种休闲娱乐产业,或一种东道主地区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敏锐且深入地挖掘了旅游业作为现代性发展中一股柔软又强大的洪流所具有的文化和社会重构力量。
文章首先区分了硬与软的现代性,并明确了旅游业具有的软现代性力量,进而指出了民族社区在软硬两股现代性冲击力下所实现的响应,尤其探索了旅游渗入作为软力量在技术作为硬力量所带来的人地关系疏离、传统与现代矛盾,以及交往逻辑破坏中的所具有的缓解、抵抗和重构的魔力。文章起始于旅游案例,但展现出尤为广阔的社会和人类学视野,并与多个经典理论进行了对话。文章中闪耀着丰富的社会哲学概念,“祛魅”“桥接者”“浪漫主义”等充满理论魅力的名词为读者提供了一幅五彩斑斓的思想图景,同时文章对这些概念的应用又扎实地落地于案例实践中。
文章通过对大众旅游发展中民族地区东道主自主性的剖析,潜在地对萨伊德所提出的“东方主义”进路进行了思辨。案例中地方响应的例子再一次印证了,西方传统社会思想中想象的“东方”并不是简单地被“他者”臆想中的一套词汇、一种固定的话语体系所框定,而是在主客交往互动的张力中,在东道主自我意识的发展壮大中,在旅游者和东道主对相互文化需求的探索与协商中不断生长出新的枝桠。孙九霞老师等人在文中指出,民族地区东道主采取的机制包括接受、调适、创造与抵制,在现代性的拓殖中,当地居民并未迷失自我,反而在与其斡旋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生活空间、时间、审美观,以及新的公民意识。
英国社会学家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明》一书中提出,随着大众旅游业的发展,威尔士山区的居民越来越珍惜自身坚强、吃苦耐劳并像山间空气一样自由的形象,因此在应对现代性,尤其是现代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当地居民为了保存自我身份而“发明”了诸多传统。与霍布斯鲍姆所举的西方例子对应,孙九霞老师等人的《现代性拓殖与地方响应》一文对我国民族地区的案例地进行了探索,并在理论深度和系统性上都更进了一步,文章提炼了盐民们结合地方知识的内在合理性发明出新传统的过程,系统地指出这一过程在应对现代性风险中的作用机制,更具高度地指出当地居民发明传统的目的是建立起现代与传统之间的联系,而并非将传统与现代割裂。
现代性高速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激发了后现代主义的产生,然而,后现代中对技术的简单批判也显示出自身逻辑的痼疾。《现代性拓殖与地方响应》一文超越了现代与后现代的二元对立,也超越单纯的经济维度,阐明了旅游作为软现代性力量在当下具有的人文地理学意义。在与现代大众旅游拓殖的周旋中,目的地东道主的自我意识开始明晰,逐渐从外界和本体两个视角审视并确认自身,对本地人和文化获得了新的自我认知,意识到本地风景的价值,理解本地特定的传统值得保护,并通过赋予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举一动以历史和人文内涵而获得信仰重构、本地身份、经济效益以及文化传播等多重意义。
此外,文章以加达村女性的日常生活演变中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转变为窥镜,发掘了平凡人日常生活所具有的不平常意义。在推崇宏大叙事的当下潮流中,这篇研究将视角沉淀下来,关心人们的起居、劳作,交往与心态;关注少数民族群体、关注女性劳动者、关注盐民的信仰与审美,切切实实地从日常生活实践中发掘出理论的光芒,再用理论来读懂人民精神,并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这也正体现了孙九霞老师长期以来对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关注,从流动摊贩到手工艺人,再到农村回流的劳动力,也充分展示出孙老师作为科研人的爱心与责任心。
长期以来,西方旅游学术研究的声音主导着国际旅游人文地理思想的走向,从现代到后现代的理论转向反映着西方视角对现实的解读。在现代性发展中,西方中心主义曾以一种不加掩饰的姿态出现;而在国际后现代的反思中,西方学界所号召的对经济落后的东道主地区旧式生活方式的完全保留,同样也是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影响下经济发达的社会为自身保留“怀旧后花园”的尝试。因此,对发展中地区的研究尤其需要本土学者对当地文化的深刻透视和对东道主发展需求的切实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本土目的地文化、经济与居民获得感、满足感的协同发展。
《现代性拓殖与地方响应》一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超越西方理论中现代与后现代二元发展论的对立,从我国本土案例出发,证明了地方在现代性拓殖中作出的响应,阐明了二者的互动塑造和影响着地方社会的深刻变迁,并指出这种变迁中具有的积极意义。孙九霞老师等人在得出这一结论的过程中展现出深厚的学术责任感和科研的客观精神,文章并未简单推崇现代性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硬件改善,也并未粗暴沿袭潮流理论中对技术模式的纯粹批判,而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思考,通过对当地实践的探索,对唯科学论和唯浪漫论进行了双重反思,并为二者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参照。这篇兼具科学家实事求是精神与研究者人文情怀的作品也是我们旅游地理学后辈学习的榜样。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产学研各界持续推进旅游产业增效与文化保护的协同发展,不断地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我们相信,当下已繁荣,未来更可期!
转载自:经济地理杂志
经作者授权转载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文标题:光阴读客|旅游业持续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排版:于汶佳
责任编辑:王佳雯
审编:鲁嘉颐
终审:顾伟男 田巍 梁龙武
猜你喜欢
1.招贤纳士 | 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20年高层次人才招聘2.佳文赏析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陈述彭学术思想的引领3.佳文赏析 | Nature Climate Change:在+1.5℃的未来,负排放技术对粮食-能源-水的影响
4.学者面对面 | 史明昌—趣谈地理信息科学的科研与学习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我要睁大眼睛看看,是哪个小可爱也【在看】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