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数据 | 中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安全格局数据库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数读城事 Author ecosystem.csdb
中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安全数据库。
http://www.ecosystem.csdb.cn/
中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安全格局数据库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多样,几乎拥有地球上所有陆生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但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国家启动了一系列针对我国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重大研究项目。
为了支撑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的数据需求,建立中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安全格局数据库,整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我国生态系统评估、格局等研究方面的数据资源和研究成果,实现生态学研究的科研数据逐步共享、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服务于广大科研人员。
本项目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生态系统评价与生态功能区划研究的科研数据和研究成果为基础,按合理的数据标准、规范进行加工、整理,建立中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安全格局数据库,并希望能为国家生态格局分析、生态系统评估、生态保护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补偿等重大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根据中国生态系统的特点,选择生物多样性维持与保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等因素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
全国水源涵养重要区域主要有昆仑山塔里木河源头,雅鲁藏布江源头,祁连山黑河和疏勒河源头,三江源,大兴安岭北部黑龙江、长白山松花江、东辽河源头、海拉尔河源头,大兴安岭南部西辽河源头,滦河源头、秦巴山区渭河、汉江、淮河源头、嘉陵江源头,乌蒙山珠江、乌江源头、湘江源头、北江源头以及大别山、南岭等地区水源涵养区域。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来源:中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安全格局数据库
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
根据评价结果,全国防风固沙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西部、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柴达木盆地东部、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西部、准葛尔盆地周边、塔里木河流域、黑河下游以及环京地区和西藏“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等地区;防风固沙重点区为严重沙漠化区域;中等重要地区主要是指中国三北防护林地区、黄淮平原、东北平原沙漠化中度敏感以及东部沿海沙土分布区域;其余为防风固沙一般地区。
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来源:中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安全格局数据库
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
根据评价结果,全国土壤保持的极重要区域主要包括黄土高原、三峡库区、西藏东南部、大兴安岭东南侧也有零星分布;重要区域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东部、黄土高原中部地区、阴山山脉西部地区、大兴安岭东侧、横断山地区、西藏东南部和新疆的天山山脉西段、北麓及塔里木河南段;中等重要地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部、西藏东部、青海东南部和四川西部、大兴安岭中部、东北平原大部、江南丘陵、山东半岛等的广大地区。
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来源:中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安全格局数据库
生物多样性维持与保护功能重要性
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极重要区域主要包括小兴安岭北部、祁连山南部地区、川西高山峡谷地区、藏东南地区、滇西北地区、武陵山地区、南岭地区、十万大山地区、西双版纳、雪峰山南部、仙霞岭、海南岛中部山区地区等,面积为37.2X10⁴km²;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面积为139.5X10⁴km²,主要包括小兴安岭北部、长白山、湖北西部、安徽南部、湖南西北、广东北部、浙江西北、福建中部以及北山、祁连山北部、黄河源头、秦巴山区、横断山脉中部、云南西部、广西北部、南部地区以及若羌、科尔沁右翼前旗、额敏、错那、基隆等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地区面积为224.4X10⁴km²,分布在小兴安岭中部、张广才岭、长白山北部、千山北部、江西西部、广东中部以及新疆乌伦古河、天山、塔里木河下游、昆仑山西部、青藏高原东部、黑河下游、河套平原以西、陕西中部、云南东部、贵州中部、广西中部等地区。
生物多样性维持与保护功能重要性|来源:中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安全格局数据库
洪水调蓄功能重要性
全国防洪蓄洪重要区域主要集中在一、二级河流下游蓄洪区,其面积为3.6X10⁴km²,分布在淮河、长江、松花江中下游蓄洪区及其大型湖泊等。
洪水调蓄功能重要性|来源:中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安全格局数据库
根据中国生态系统特征和生态环境主要影响因子,选择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土壤侵蚀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盐渍化敏感性、冻融侵蚀敏感性、酸雨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等。
◐
冻融侵蚀敏感性
冻融侵蚀极敏感区面积为46.1X10⁴km²,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南部,海拔普遍高于4500m,且坡度大多在30°以上,主要包括阿里、冈底斯山脉以南,巴青、比如、丁青三县交界处,以及甘孜、色达、炉霍交界处,九龙、松潘、康定、金川等也有零星分布。
高度敏感区面积为74.7X10⁴km²,集中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脉北部、昆仑山脉北部、横断山脉以及大兴安岭高海拔地区。
中度敏感区面积为92.7X10⁴km²,分布在祁连山南部、阿尔金山以南、可可西里山以东、冈底斯山以北、三江源东南部以及大兴安岭等地区。
青海高原西部以及怒江源头高原区域为冻融侵蚀轻度敏感区,面积为39.4X10⁴km²。
其它东部低海拔区域为冻融侵蚀不敏感区,面积为707.0X10⁴km²。
冻融侵蚀敏感性|来源:中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安全格局数据库
沙漠化敏感性
中国沙漠化敏感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沙漠化极敏感区域面积为111.2X10⁴km²,主要是沙漠地区周边绿洲和沙地,包括准葛尔盆地边缘、塔克拉玛干沙漠沿塔里木河、和田河、车尔臣河地区、吐鲁潘盆地、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周边绿洲,柴达木盆地北部,以及呼伦贝尔高原、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宁夏平原等地,另外藏北高原、三江源、黄河古道等有零星分布,这些位于沙漠戈壁中的绿洲,生态环境异常脆弱,沙漠植被一旦破坏就会引起沙丘活化、流沙再起等等,造成绿洲退化;而沙地多为半湿润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年际气候变化较大,对于人类活动极其敏感。
新疆天山南脉至塔里木河冲积洪积平原如伽师、疏勒、温宿、轮台等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乌苏-阜康平原地区,疏勒河北部、柴达木盆地南部、四川若尔盖、河套平原、阴山山脉以北以及黄河三角洲、科尔沁沙地以北广大地区等均为沙漠化高度敏感区域,面积为43X10⁴km²,该区域特征是气候干燥,大风日数较多,土壤质地多为沙质,且植被覆盖低,容易发生沙化。
中度敏感区面积为71.3X10⁴km²,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至科尔沁沙地过渡低丘、平原带,银山山脉以南、青海湖以北大通河流域、东北平原、黄淮平原以及东南部沿海沙质土壤分布区域。
青藏高原西部、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大兴安岭北部森林与草原过渡区为沙漠化轻度敏感区,面积为39.6km2,其余为沙漠化不敏感地区,占总面积的72.4%。
沙漠化敏感性|来源:中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安全格局数据库
盐渍化敏感性
盐渍化敏感地区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极敏感区面积为79.5X10⁴km²,除滨海半湿润地区的盐渍土外,大致分布在沿淮河-秦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喜玛拉雅山一线以北广阔的半干旱、干旱和漠境地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边、和田河谷、准葛尔盆地周边、柴达木盆地、吐鲁潘盆地等闭流盆地、罗布泊、疏勒河下游、黑河下游、河套平原西部、阴山以北浑善达克沙地以西、呼伦贝尔东部、西辽河河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环渤海、江苏沿海滨海低平原等地区,西北地区由于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和漠境地区,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自然因素导致盐渍化严重;沿海地区主要由于滨海盐土导致。
高度敏感区面积为50.5X10⁴km²,主要集中分布在准葛尔盆地东南部、哈密地区、北山洪积平原、河西走廊北部、阿拉善洪积平原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东部、海河平原、阴山以北河谷区域、东南沿海地区、大兴安岭、东北平原河谷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内零星分布,主要为洪积湖积平原区域。
中度敏感区面积为58.9X10⁴km²,主要分布在额尔齐斯河、伊犁河形成的冲积洪积平原、塔城、青海湖以西布哈河流域平原地区、河西走廊南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黄淮平原、锡林浩特地区、黄淮平原、江苏南部、以及江西中部、广东南部和三江源等有零星分布。
轻度敏感区面积为64.8X10⁴km²,分散在西北部及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其余地区均为盐渍化不敏感区域,面积为706.4X10⁴km²。
盐渍化敏感性|来源:中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安全格局数据库
石漠化敏感性
石漠化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个敏感性级别面积比例差异很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极敏感区面积为3.6X10⁴km²,集中分布在贵州西部、南部区域,包括遵义、贵阳、毕节南部、安顺以南、六盘水、黔南州,铜仁、遵义也有少量分布,百色、崇左、南宁交界处,桂林、贺州、四川西南峡谷山地大渡江下游及金沙江下游地区等地有成片分布;
高度敏感区面积为15.2X10⁴km²,它与极敏感区交织分布,主要在贵州西部、中部、南部,广西西部、东部、四川西南、东北、云南东部、湖南中西、广东北部等有片状分布;中度敏感区分布较广,总面积为32.9X10⁴km²,主要在四川盆地周边、四川西部、云南东部、贵州中部、广西中部、湖南南部、湖北西南以及江西和湖北交界地区等;
轻度敏感区分布零散,总面积为14.0X10⁴km²;
不敏感区面积最大,总面积为894.4X10⁴km²,主要为非碳酸盐或埋藏性可溶性岩分布地区。
石漠化敏感性|来源:中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安全格局数据库
土壤侵蚀敏感性
中国土壤侵蚀敏感性受降水量分布影响很大,极敏感区域面积为27.1X10⁴km²,占全国总面积的2.8%,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西南山区、太行山部分、汉江源头山区、大青山、念青唐古拉山脉成片、横断山脉河谷地区等,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一种长期的地质现象,但由于人类活动,对土地、植被等自然资源实行掠夺式开发利用,导致植被退化严重是引起这个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高度敏感区面积为61.2X10⁴km²,占全国总面积的6.4%,主要分布西南地区以及燕山、努鲁儿虎山、大兴安岭东部,这些区域降水侵蚀力较大,很多区域土壤为沙壤土或壤粘土,且横断山脉、川西、滇西、秦巴山地以及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一旦植被破坏,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另外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局部降水较高,零星地区对水土流失高度敏感。
中度敏感区面积为97.5X10⁴km²,占全国10.2%,主要集中于降水量介于400-800mm之间区域,呈带状南北分布,东北平原大部、四川盆地东部丘陵,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都有大量分布,本区域虽多为山地,但降水侵蚀较小。
水土流失轻度敏感区,面积为365.0X10⁴km²,主要为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势平坦区域,长白山东部虽为山区,但降雨较小,植被保护较好,水土流失轻度敏感。
西北部地区由于降水低于300mm,几乎不会发生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面积为409.2X10⁴km²。
土壤侵蚀敏感性|来源:中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安全格局数据库
酸雨敏感性
酸雨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其中极敏感区面积为139.8X10⁴km²,占全国总面积的14.6%,主要分布长江以南的四川、贵州、湖南、湖北西部东部、安徽南部、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西藏的墨脱县南部、错那县东南部等也有少量分布;
高度敏感区面积为60.9X10⁴km²,占全国总面积的6.4%,主要分布在西藏察隅西部、四川稻城、理塘南部、马尔康、理县、黑水、松潘、鲁南山以南、百草岭、梁王山、西双版纳北部、弥勒-丘北、石屏-元江、广西宜山、大兴安岭北部以及沿洞庭湖、鄱阳湖地区等地;
中度敏感面积为144.3X104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5.0%,大片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山东半岛、秦巴山区、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东部北翼、四川盆地、西双版纳西部南部、红河南部、文山中部、贵州北部、苗岭东部、西部以及广西西南部等;其余地区为酸雨轻度敏感或不敏感区域,占总面积的64.0%。
酸雨敏感性|来源:中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安全格局数据库
转载自 数读城事
经作者授权转载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文标题:【数据分享】中国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与中国生态系统敏感性
排版:朱晏君
责任编辑:李倩
审编:鲁嘉颐
终审: 顾伟男 田巍 梁龙武
猜你喜欢
2.佳文赏析 | 《经济地理》:乌镇“牵手”网络:“联姻”迈向新时代
3.好书推荐 | 首部城市群地图集:方创琳团队《中国城市群地图集》
4.干货分享 | 混合元胞CA模型:一种新的混合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动态模拟方法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都是成年人了,要记得告诉地小联你也“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