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九分给了耶路撒冷

2017-12-10 地球人传媒

本文转载自搜狐网,原文标题《耶路撒冷:一个神的殿堂,三大宗教的圣地》。

附录《耶路撒冷深度阅读》书目推荐来自澎湃新闻。


昨天白宫发布了一个

对中东和平进程

乃至影响整个阿拉伯世界短期局势的

重磅消息


美国总统特朗普单方面承认

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并承诺将美国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


所以迫切地想要写这篇文章

来记录我眼里的耶路撒冷

因为接下去一段时间内有关她的新闻

可能都无关美好了....

..


要说川总也真是说到做到

圣诞节将至也不休息一下

反而大招频出,让人真有点眼花缭乱



这意味着巴以和平谈判将再次驶入“慢车道”

中东地区国与国的矛盾将再一次被激化

甚至不排除地区大规模冲突的可能

耶路撒冷的和平之路将再一次被“阴霾”笼罩



世界上可能不会再有一个地方像耶路撒冷一样

披着神圣的外衣却遭受着苦难

但是也就是这些苦难

造就了这个城市独一无二的美



所以犹太圣经《塔木德》出现了那句话:

“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九分给了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现代到古代的穿越


我给我去过为数不多的城市做了一个排名

耶路撒冷目前依旧占据我榜单的榜首

她的美不仅仅是关于宗教的神圣之美

也有历史和现代交汇形成的独特韵味

但是我更喜欢还是冲突环境之下

淡然面对的那种心态



行进路上舍不得眨眼



高晓松做节目时的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从特拉维夫到耶路撒冷,感觉乘上了从伦敦到

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火车,

从现代城市一下穿梭到了古代文明”



所以当我乘着大巴我都舍不得闭眼,

甚至觉得眨眼都会遗漏掉很多美景,

看着高楼渐渐变成平房,

看着建筑色彩逐渐接近历史感浓厚的土黄色,

感觉打开了三千年历史的扉页。



耶路撒冷 ,三种宗教交汇


表面平静却心里却不安分

犹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

是我此行的主要目的,看他们的神圣之所

更看他们之间的相处模式



原本安排了三天在耶路撒冷

但是当所有的计划一步一步完全推进的时候

你发现你对这个地方的不舍会越来越重



西墙(哭墙)


哭墙对犹太人说是第一圣地的存在

教徒们会在这里低声哀哭

通过哭墙开和耶和华述说自己的流亡之苦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第二圣殿的护墙

这段护墙不仅是对犹太人苦难历史的见证

更是流离失所的犹太人的精神寄所

在这里络绎不绝的信徒拿着犹太圣经默念



说实话,那时候的你完全不需要做什么

只是静静的站在就能感受到信仰的那种力量

而对我这样一个无信仰的人来说

心情也一样复杂



现在的哭墙中间被篱笆墙分隔成

男女两个区域,男左女右互做祷告

男士区域比女士区域要严格得多

男士进入哭墙,必须戴基帕(犹太小圆帽)

不用担心需要特意去买

因为在入口就会给提供纸制基帕

只有在离开前交还即可

女士就随意多了,不用蒙头



提醒一下,记得写好小纸条

把他放进哭墙

不用担心写满你的愿望的纸条最终的归属

拉比会把你们的心愿埋在哭墙附近

因为他们相信上帝最终会让你的愿望成真


大卫王博物馆


顾名思义,这个博物馆的主角就是大卫王

这个选中耶路撒冷当首都的国王

是耶路撒冷神圣的开始



大卫博物馆里

除了能见到三千年大卫王城的雏形之外

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大卫塔了

拜占庭时期的基督徒认为

这座位于老城中的城堡就是大卫的宫殿

随后这座塔就正式被叫为“大卫塔”了



圣墓大教堂


在这里,耶稣遇难

在这里,耶稣复活

然而最重要的是,耶稣安葬在这里

这里是基督徒心中最神圣的地方



这座教堂和圣殿一样都经历了被毁和再建

但是相比圣殿他是幸运的

因为至今存在,被信徒们朝拜



圣墓大教堂里面的每一个地方

都是朝圣的热点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排着队等待朝拜的信徒

其中二楼的耶稣死亡十字架

耶稣被埋葬的圣墓以及耶稣肉身死后

鲜血浸透的红色大理石

更是所有游客必到之处



根据圣经里耶稣的复活和升天

给圣墓大教堂顶部做了开口设计



圣墓只有一个

而基督教派如此之多

所有教徒都想在这座教堂里有一席之地

所以别看他表明平静,其实私底下暗暗较劲

更直接点说教堂现在处于分裂状态

希腊东正教派、亚美尼亚教派和

罗马天主教在这座教堂中占的比例最多

但是他们仍旧会为了一块石阶的

所属权争论不休,所以教堂里的每样东西

甚至是石头都有登记在册



苦路十四站


耶稣当年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走向刑场的时候

停了十四次

所以在耶路撒冷也留下了十四个苦难的标识



路上会有卖十四站苦路的图册

如果有兴趣,那就买一本

然后根据图示走

每一站都有用罗马数字显示



对于非基督徒的我来说

这条苦路除了感受宗教色彩之外

更多的是感受

现在耶路撒冷城区里面人们的生活状态



但是当我在苦路第二站中的鞭挞教堂坐下来

听着主教念起我听不懂的语言的经文的时候

眼泪真的很不自觉的流下来

感觉自己能切身体会一样

真的很神奇,也许是那种氛围刺激了

我身体的某些感知



阿克萨清真寺&金顶清真寺


阿克萨清真寺和金顶清真寺相邻而建

因为这两座清真寺所在的位置

就是在圣殿原来的位置

这也使犹太人没法第三次重建圣殿



相对而言,金顶清真寺

会一直出现在报刊封面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是圆顶上的纯金箔

使他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各种的耀眼和绚丽



但是在穆斯林的心里

阿克萨清真寺的地位更重

他仅次于麦加圣寺和麦地那先知寺



这座清真寺不对游客开放

只有穆斯林才能进入

所以对于无信仰的我来说就不得不错过了



而我们所熟悉的金顶清真寺

(大名叫萨赫莱清真寺)

对外开放程度则更高一点

除了穆斯林的礼拜时间外

其他时间都可以近距离接触

但是你不可在里面逗留很久



橄榄山


橄榄山基本是看耶路撒冷老城最好的观景点

在这里你会看到太阳渐渐下去

老城的灯光开始亮起

照得整个金顶熠熠生辉



但是这座山这么出名除了观景点之外

最主要还是他的宗教色彩

据圣经记载

耶稣死前一周从橄榄山进入耶路撒冷

而他也在这里度过了大量的时光来传教



不过这里并不是基督教徒的根据地

而是密集的排放着大概15万个

犹太人的棺材,对犹太人来说

这里是风水宝地之一

因为他们相信当弥赛亚再来

必先到橄榄山和金门

他们也相信弥赛亚的所到之处皆能被复活



他们更相信

靠近橄榄山的汲沦溪谷底

就是终极审判的地方

越是靠近越能为最终的审判

赢得一个好席位



耶路撒冷 ,现实与理想


这里的人渴望平静,但也只是想想

在你选择日期出行耶路撒冷的时候

要注意两个时间

一是犹太人的“安息日”

二就是穆斯林的“聚礼日”



在耶路撒冷,犹太人的安息日

一般从周五下午的开始,到周六日落时结束

而在这期间所有的犹太人不工作

不购物,不出门,大概来讲就是路上

你基本看不到一个犹太人

所以如果你要拍相关的人文照片

那你就得避开这段时间了



穆斯林的聚礼日是整个周五

这一天也是耶路撒冷最“紧张”的时候

耶路撒冷的穆斯林要通过大马士革门

进入老城前往两大清真寺进行祷告

巴勒斯坦人会在周五“例行”抗议

以色列对东耶路撒冷的占领行为

所以冲突时常会在这一天爆发

以色列也会采取高压手段应对



所以针对以色列的袭击行为

大多数发生在大马士革门

这一带也是以色列军警力量部署最多的地区

对于我们这些纯属感受为主的游客

你可能需要在规划行程的时候避开这两天

这样才能远离可能存在的冲突



如果你问我对耶路撒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

坐在民宿天台的秋千上,对着老城

对着哭墙,对着阿克萨清真寺发呆

当时的心情真的只能用“平静”来形容

瞬间感觉“过不去的坎”都成了“多大点事”



耶路撒冷有了太多的宗教色彩

他属于太多人了

甚至我也没有在这里找到我一直想要的答案



但是因为你们我在这里有了独家记忆

一起穿梭老城买食材

听你们因生菜的英文名而争吵;

一起在民宿爷爷家里吃火锅

吃到最后只有我在吃

一起因为换钱误入寂静古城

心惊胆战走完全程

....

一起从陌生到熟悉





附录:


读这些书,深度了解耶路撒冷


《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


犹太人称自己为“上帝的选民”,犹太人的建国之处是上帝的应许之地。一位出生在以色列的中东问题专家写了这样一本书:《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如果说《耶路撒冷三千年》是宏大叙事,《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则从个人的细微之事写起,试图以小见大,引起共情,触动人隐秘的灵魂。


作者阿里沙维特曾加入以色列国防军,成为一名伞兵,并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研读哲学。他 以自己家族故事为引子,通过亲身经历、深度访谈,历史文献、私人日志、信件等,通过一个个扣人心弦的个体故事,试图描述出以色列的全景大历史,以引出更深层次的以色列国家思考,并对中东地区的纷争渊源进行了历史性梳理。 《大西洋月刊》的记者如此评论:“一部文辞优美、富有魅力、道德纯正同时又引人思考的书。在我成人后的大部分时光里,我都在等待有一位以色列人能够探索他国家生存的最深层次奥秘,并分享他的发现。阿里沙维特完成得如此出色,他的文字既像一个诗人,又如一名哲学家。《我的应许之地》真是一个非凡的成就。”


《为什么是以色列》


 巴勒斯坦人的困苦、以色列国内的社会问题、世俗与宗教的冲突。为什么是以色列?为什么是耶路撒冷?以色列到底是如何出现的?它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它与犹太人的历史联系是什么?它对于世界而言有什么独特之处?它在怎样的层面吸引世人的目光和注意?《为什么是以色列》从历史脉络逐一梳理了这些复杂的问题,在提供众多历史背景、人物故事、事件过程的基础上,从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剖析以色列及其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巴以冲突如何形成?以色列是不是对于以色列之外的犹太人来说只是一个彼岸的国家和抽象的概念?大多数人谈起以色列,都会谈论其当下面临的紧迫问题。然而,若不全方位考察这个小国,不了解其历史宗教的重要性,不了解其取得的科技成就以及考古方面的奇迹,便无法真正理解这些紧迫问题的来龙去脉。很多犹太人都自称犹太复国主义者。对有些人而言,这意味着所有犹太人都应该生活在以色列,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犹太复国主义者也可以居住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或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并在那里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支持以色列。一些基督徒也认为自己是犹太复国主义者,支持犹太家园的建立;还有人用自己的方式支持以色列,但不自称犹太复国主义者……这些棘手的问题并不是非黑即白,或许这本书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迪。


《耶路撒冷三千年》


自从《耶路撒冷三千年》中文版面市,国内出版业也开始了更多对于耶路撒冷书籍的尝试。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是让世人魂牵梦绕的所在,更是二十四小时新闻秀场。


“早期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及一些爱好者对少得可怜的材料进行榨取、编造和人为加工,以服务于他们信心十足地树立的每一种可能的观点。”而西蒙·蒙蒂菲奥里以客观、中立的角度,依年代顺序,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故事。他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创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


世界若有十分美,有九分在耶路撒冷。公元前1350年,传出了耶路撒冷人最古老的声音,这个声音由迦南国王阿布迪西巴(Abdi-Heba)发出,他给埃及法老写信,请求派弓箭手帮助耶路撒冷抵抗攻击。这个最古老的声音被用楔形文字记载在泥板文书上……人们常说要建造新的耶路撒冷,而流奶与蜜的耶路撒冷,不管你来回不来,它就在那里,一直被人诉说。


《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

一座新城的缔造者们》


没见过耶路撒冷之辉煌的人,终其一生也见不到一个合意的城市。没见过圣殿全貌的人,终其一生也看不到一座辉煌的建筑。”建造这座上帝之城的,是人。我们看不尽耶路撒冷三千年,只能看见建筑师们的杰作。


《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一座新城的缔造者们》由美国著名作家阿迪娜·霍夫曼执笔,唐克扬领衔翻译。描写了“一战”后1920—1940年代英国托管下巴勒斯坦重建过程中,三位不同背景的建筑师参与建造耶路撒冷新城的往事。脾气暴躁的天才、德国犹太建筑师埃里希·门德尔松1934年初到耶路撒冷,他是从纳粹手下逃出的难民,必须在建造时考虑中东复杂的新现实。而奥斯汀·哈里森,英国托管政府的首席建筑师,这位“最自我的公仆”发现他必须在托管地令人窒息和暴力频发的空气里工作。最后,作者亲身走访耶路撒冷的希腊社区,探寻名叫斯派罗·霍利斯的阿拉伯建筑师的事迹。虽然他精美的陶瓷建筑依然耸立,但他就像被世人遗忘的幽灵,见证了这座城市文化的流动性。


《耶路撒冷告白》


耶路撒冷如此美好,一个外地人生活在耶路撒冷将是如何?BBC的女记者利皮卡·佩拉汉写出了一段在冲突中探求接纳,在绝望中发现希望的异乡生活告白。她说:“为了达成更大的目标,我必须把自己的私生活公之于世。既然要诉说他人的故事,我也必须赤裸裸呈现自己的生活,否则就太伪善了。身为记者与纪录片工作者,我靠揭露他人的故事维生,在这本书里,我把这样的专业用在自己身上。”


一个人的视角虽然单调,却也能折射出整个世界。作者从自己的生活细节开始,从她与丈夫里欧、女友人欧莉和女儿玛亚的言谈和关系中,展现巴以冲突中,犹太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较量,清洗与反清洗,驱逐与反驱逐。“这些生活细节更能反映出以色列以锡安主义建立单一民族国家后的社会精神面貌,而耶路撒冷各占领区的街道面貌更能反映出这个在文化和宗教上分崩离析的国家到底是怎样建立的。”这种带着创伤的记忆,更能让人们叩问当下与期待未来……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随着北京、上海直飞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航线的开通,国内去往耶路撒冷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孤独星球在2016年推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本指南由经验丰富的作者深入这片古老文明与宗教交融的土地实地调研,有图文并茂的彩色章节和翔实的地图,带读者更好地发现、探索这片还不太为国内旅行者涉足的土地。从耶路撒冷的哭墙和圣殿山来到伯利恒的主诞教堂,从现代的特拉维夫海滨来到内盖夫沙漠中的贝都因村落,全面解读当地人民的信仰与生活。


《徒步旅行耶路撒冷》


有时候,大百科类的书就像是田忌赛马:和历史学术书比猎奇,和旅游书比文化,和地理书比艺术……《徒步旅行耶路撒冷》则像个“全能型选手”。作者巴蒂亚·科恩博伊姆和阿维格多·科恩博伊姆说:“当我们看见图书馆的书架都快被几十本有关耶路撒冷的书籍和旅行指南压塌,还是觉得缺少这样一本书——缺少一本书记载着最真实、最完整的耶路撒冷。”于是,这两位老耶路撒冷人穿过大街小巷,反复考察,多方请教,对话建筑师、考古学家、记者、历史学家、传教士、餐馆老板…梳爬考证了历史的细节、记下了对每个地方旅游体验的个人印象。


作为一本旅行指南,作者规划好了线路与时间,提醒如何穿衣、哪里有卫生间。超越一本旅行指南,作者用一整章来讲以色列博物馆,一整章来讲苦路,一整章来讲锡安山……路程很短,故事未完。该书还将AR技术引入社科书,纵使不去旅行,也可以不隔岸观火,打开AR软件,仿佛身临其境。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

然而,踏上以色列这片自由与爱之地,究竟感受如何?作者云也退以他在以色列的一所集体农庄(基布兹)劳动的一个月为主线,穿插叙述了他在以色列各地行走的见闻和思考。在高度发达的以色列,基布兹里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和土地亲密接触的农民生活。他们的生活简单、平淡、稳固、静默,这个独特的体验,给身在其中的人带来很大的心灵冲击和对生活的重新思考。 

作者感受到以色列是一个充斥着矛盾的地方,既安全又危险,既贫瘠又富裕,时而保守时而开放,以色列人的头脑以顽固著称,但又能向创新敞开各种可能。有一群表面上非常“不思进取”的犹太人,他们安于村庄劳动,坚持修行、冥想、过集体生活、讨论一些似乎毫无意义的问题,然而,这些“农民”的形象却折射出了以色列这个国家一再成功的奥秘,而他们积极的生活实践也蕴含着改造社会、创造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动人抱负……


《为你,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总是让人深情,以至于有人由于访问耶路撒冷城而触发一系列精神现象,包括一些宗教主题的激烈的思想困扰、错觉或其他类似精神病的体验。它并不局限于某一种宗教或教派,犹太人和许多不同宗派背景的基督徒都受到影响,这就是夜路死啦呢个综合征。除了《耶路撒冷告白》,也有人深情写下《为你,耶路撒冷》。


这本书大概可以算作口述史或是纪实文学,两位作者用长达两年时间,采访了大量历史参与者,从国家元首到普通一兵,并披阅了浩如烟海的史料,以及第一手珍贵资料,在此基础上,再用三年时间写成本书,详实记录了以色列建国前后,围绕耶路撒冷发生的一次次战争与博弈。正如豆瓣评论所说:“作者再现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清明上河图》般细密的描摹,惊人地还原历史现场,呈现了最真实生动的细节。没去过耶路撒冷的人们,以及买了《耶路撒冷三千年》没看下去的人们,不要懊恼,可以先看看这套书。虽然读上去像‘侦探小说’,但这部经典之作却是‘句句有出处,事事有依据’的纯粹纪实文学作品,借用一句话概括,这部作品‘会让你无限接近耶路撒冷’。”


《爱与黑暗的故事》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说:耶路撒冷历经沧桑。这座城市历经多次摧毁、重建的轮回。征服者前仆后继而来,称霸些许时日后,徒留几座墙与塔、几道石上裂缝、少许陶器碎片与文件,就此如丘陵间的晨雾般,消散无踪。耶路撒冷是为性爱成瘾的老妪,不断压榨一位又一位情人,至死方休,而后一个哈欠便将对方从自己身上抖落;耶路撒冷是黑寡妇,趁着交欢之际将伴侣一一吞噬。


以色列的标志可以理解为一个所罗门之印,一个正三角和一个倒三角,一个代表男人一个代表女人,再简单不过。然而,这注定涵盖了整个世界复杂的相与色,纠缠交织所有的理智与情感、和平与冲突。作为以色列宗教之都,耶路撒冷也被描写得太多,也总有书要写尽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有人朝圣,有人批评。“耶路撒冷是什么?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耶路撒冷三千年》中说:这里美得极致,又俗得丑陋不堪。对有些人来说,这是世界的中心,也是上帝的所在。但对另一些人,耶路撒冷是有史以来对宗教最好的反驳。耶路撒冷的神圣,使他成为历史上征战最频繁的地方。一个又一个世纪,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在这里殊死争斗,以求霸占这里的历史和神圣,但伴随着争斗的激化,神圣也得到升华。



颠覆!

德国人用一把自带菜板的剪刀征服了万千家庭

赶紧给家里备一把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