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的剩女那么多,最后都嫁给了谁

2018-03-21 地球人传媒


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里,大龄未婚女艺术家郭盈光被称为没人要的“郊区房”,在大爷大妈眼中,女孩读再多书也没用,只要你年轻5-6岁,即便没学历,也是炙手可热的市区“老破小”。


年龄,真的会让女生在婚姻市场上迅速贬值吗?30岁了还不结婚、不找对象,人们眼中“剩女”是怪胎,是异类,现实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剩女吗?她们最后真的会孤独终老吗?

真正的剩女并不存在

绝大多数人肯定对“剩女”一词不陌生,至少在一个月前的春节假期里没少听。父母生怕女儿被剩下,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催婚、相亲、甚至逼婚。还未进入婚姻的年轻女性对这个词的威力自然心有余悸。


2017年12月10日,第23届粤港万人相亲会在东莞举行 / 视觉中国


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剩女”绝不是一个褒义词,暗含了人们对适婚女性未进入婚姻的不认可,也蕴含着鼓励甚至督促她们结婚的意味。


剩女一词在中国相当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让年轻女性担心自己嫁不出去,从而想方设法把自己尽快嫁出。《经济学人》报道称,有很多中国男性无法承担婚房而要被岳父母“开除”时,可选择的策略就是拖,把女朋友拖过27岁。到时候,岳父母就很担心女儿沦为剩女,短时间内找一个新的对象又不现实,他们就能伺机“拿下”。


然而,“剩女”这个词是生造出来的,就连剩女这个群体也是生拉硬拽的产物,本不存在。


母亲去世弟弟读研 为照顾病父28岁农家女不敢远嫁 / 视觉中国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最终都会结婚。终生未婚的男性只有3.289%,女性更少,仅有0.323%。


如果分年龄来看,25-29岁的年轻女性中有21.62%的人未婚,而一旦过了三十岁这道门槛,女性的未婚率迅速降低。30-34岁的未婚女性仅占全部女性的5.35%,在35-39岁这一阶段,更是仅有1.75%。超过40岁后还能保持单身的,更是凤毛麟角。


尽管不少女性为还未迈入婚姻的殿堂发愁,但中国的结婚率保证了她们很快就会被婚姻吸收。民政部发布的《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这年共有1142.8万对人办理结婚登记,结婚率为8.3‰。


而且,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也由1990年时的22.02岁升至2010年时的23.89岁,这么多年来累计上升了1.87岁。所以结婚晚是大势所趋,暂时没结婚是正常现象。


换句话说,这些所谓的“剩女”不是永远不结婚,而是暂时不结婚。在中国,她们总有一天还是会迈入婚姻的殿堂,不管她们愿意不愿意。那么,为什么这些“剩女”推迟了结婚年龄呢?

为什么会“被剩下”


中国人普遍认为,剩女之所以是剩女,是因为眼光太高,“不肯降低择偶标准”。但这种观点只说对了一半。


事实上,剩女并非一群恃己傲物的怪人。她们之所以单身,既有个人意愿的考量,也受婚恋市场的影响。具体来说,有的是根本不想结婚,有的则是想结婚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


江苏淮安:2017中国月季文化展暨第四届青年相亲会举行 / 视觉中国


经济发展水平越好,女性就越有条件接受教育,自由选择就业。这一系列的改变带来了女性更为坚实的经济能力,进而让她们有条件选择作“剩女”。以上海为例,这里未婚女性的数量是未婚男性的四倍。而在发展程度更高的东京,终生不婚的女性占女性总人口的19.2%。


除开自愿单身的女性,还有些女性心向婚姻,但在梯度择偶的作用下,婚恋市场中缺乏能与她们相配的男性。


通俗解释梯度择偶,即如果将男女由高到低排列,分别划成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女性不会找等级低于自己的男性,男性也几乎不会找等级高于自己的女性。其连线恰好构成一个梯形。


江苏连云港举办首届公益性家长相亲会 / 视觉中国


在西方国家,梯度择偶表现为女性与富裕的、工作能力强的男性结婚。在西欧,丈夫一生中的总收入通常是妻子的2倍,就连性别平等水平靠前的英国,五分之四的家庭中,丈夫的收入高于妻子。


2016年,彭博社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的数据,发现社会地位不处于最高点的女性,更倾向于找地位高于她们的男性。比如,男性执法人员的配偶大多是秘书,男性采购经理的主要婚配对象是女性中小学教师,男性装配工人大多与女佣和清洁工结婚。


梯度择偶在中国同样成立。长久以来“男高女低”的婚配传统,要求女性找工作更好、收入更高、学历更漂亮的男性结婚。


上海一商场举行“带着狗狗来相亲”活动,用宠物增进了解 / 视觉中国


而在女性地位较低的过去,结婚是女性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在不如今天开放的1990年,25岁及以上的未婚女性仅占女性总数的1.04%。大多数女性都选择早早结婚。


然而,随着男女地位逐渐平等,女性在婚嫁市场中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这意味着,能满足女性梯度择偶要求的男性相对不足。


当女性不依靠男人也能活得很好时,收入足以提高她们生活水平的男性也就越来越少,择偶天梯上符合要求的男性就愈发稀有。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女性的工资水平也越高,对异性的收入水平的要求也越高。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择偶天梯中学历与之相匹配的男性也越来越少。自1999年中国开始大学扩招以来,到2009年时,女研究生的结婚率下降了8-22个百分点, 女本科毕业生的结婚率甚至下降了28.6个百分点。 


尽管中国男多女少,但自2006年起,注册在籍的大学生中,女性的数量超过了男性。这意味着不少高学历女性“分不到”合适的男性。


北京青联的调查数据显示,48%的“剩女”学历在硕士及以上,36%者收入逾越15000元。而适婚的男性中,仅有37%的人达到了硕士及以上的学历,月收入超过15000元的也不过29%。显而易见,配得上那些优质未婚女性的男性数量原本就不足。


郑州,哥哥帮妹妹相亲 / 视觉中国


而且,当中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她们与收入高于自己的男性结婚的可能性高出93%。如此一来,配得上高收入的高学历女性的男士更加稀少。


更何况,优质男士还有被条件不如“剩女”的女性“瓜分”的可能。于是,那些学历高、经济条件好的女性就很难“人手一个”相匹配的丈夫。

委屈求全不一定幸福


既然“剩女”们有各自的理由暂时不结婚,那为什么她们最后还是结了婚呢?有些人也许找到了一生挚爱,另外更多的人可能只是付出了代价。


在中国这样的普婚型社会,尽管结婚不一定意味着幸福,但不结婚招致的社会压力一定会减少幸福。如果用钱可以减免掉剩女的压力,女性愿意每年为此支付91532元。社会的压力让将超出适婚年龄的女性陷入了被动的境地。这就是为什么在25-29岁时未婚女性的比例高达21%,但过了30岁就骤降至5%。


老人扎堆公园相亲角,为儿女婚事挂简历 / 视觉中国


30岁之所以成为一道坎的原因在于,在中国的婚配市场中,普遍认为女性超过30岁就大大贬值。为了在大限到来前尽快规避“剩女”称号带来的压力,大龄适婚女青年被迫放弃了梯度择偶中的种种要求,只能不断降低标准,不再追求本来与自己的学历、收入、品味相般配的男士。年纪尚小的女本科生在论及配偶的学历时,均要求不能低于自己。但80%的女研究生则表示能接受学历不高于自己,不再一味强调学历上的梯度。


可以说,剩女们为了结婚,不得不将自己“打折出售”。她们身上的闪光点被婚姻市场抹杀。比如学历,在相亲公园中,海归硕士被贬得不如专科肄业;再比如职业发展,许多男性不愿意与女性高管结婚。


放弃了这么多,剩女们虽然得到了一纸结婚证,但未必能得到幸福。



长按 识别图中二维码



颠覆!

德国人用一把自带菜板的剪刀征服了万千家庭

赶紧给家里备一把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